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5|回复: 15

关于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31 0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当中国处于春秋末年,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时候,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文明也突然兴起。当中国涌现出老子、孔子、孙子的同时,希腊也涌现出一大批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也许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但是这些东方和西方的智者却创造了一直绵延至今的两大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的开头说道:“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


毕达哥拉斯相信“我们被束缚在一个轮子上,它在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里转动着;我们的真正生活是属于天上的,但我们却又被束缚在地上。唯有靠生命的净化与否定以及一种苦行的生活,我们才能逃避这个轮子,而最后达到与神合一的天人感通“
中国的老子与毕达哥拉斯处于同一年代的人物,当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而去,孔子哀叹“天下无道久矣”而病殁于鲁国后不久,在雅典城邦的监狱中,一位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的老人接过狱卒端进来的一杯毒药,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弟子柏拉图当时就坐在床前,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4: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格拉底这个被德尔斐神坛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撒手西去了,古希腊文明的香火传到了柏拉图的手中。柏拉图并不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测和学习,而是来自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说,人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造物主把理念放在灵魂中,又把灵魂放在肉体中,灵魂不朽而且轮回转世。“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12]” 而至于如何才能回忆起理念世界,柏拉图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一样,“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

在现代哲学研究体系中,柏拉图的这种说法无疑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然而翻开佛经,我们却能看到这样的论述:释迦牟尼佛在开悟之后,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智慧的种子,只是由于妄想和执著而遮蔽了智慧的光辉,从而贪染爱欲、沉沦苦海,无法证得佛果,抵达智慧彼岸。如果人能出离妄想和执著,则一切智慧自然就会出现。这难道不是可以与柏拉图回忆理念世界的说法相互印证吗?

传统的东方哲学和科学思想正是源自于佛、道两家的人体修炼,因此他们认识宇宙和生命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就是体证的,而不是实证的。对外的观测、归纳、建模、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在东方智慧中并不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看一看东西方这些先知的著作就会知道,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哲学著作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概念定义也力求准确。认同了他们的概念定义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会认同他们的结论,这就是实证。而从《周易》到《道德经》或者《论语》,他们却与西方的实证方法格格不入,东方的觉者们根本就没有想说服任何人,他们只是阐述自己对宇宙和生命的看法,寥寥数语,文字上下和章节之间也没有什么连贯的逻辑。信与不信全在读者,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全凭自己的体悟。这种体悟来自心灵“得意而忘言”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证实给他人看。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5: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一直到柏拉图以前,西方的科学也有很多内省的因素。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当柏拉图死后,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却突然带领着西方文明与东方的智慧分道扬镳了。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不同。亚里斯多德几乎对自然界的各个领域都进行过系统的探索、观察和实验,这与反对观察和实验,甚至以观察为“戒律”的柏拉图完全相反。虽然亚里斯多德的方法被现代西方科学奉若神明,然而他却在科学上做过许多错误的论断。罗素说“自迄十七世纪的初叶以来,几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几乎都是同时代的人。从那时候开始,西方科学似乎下定决心走上了分析和还原的路。“所谓分析,是指把真实的世界拆分成无限多的、再不可分的、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基本粒子;所谓还原,就是将万事万物 ( 也包括人 ) 看作一堆堆的活动着的原子的单纯叠加,一旦了解了一个原子的结构和活动规律,就掌握了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文艺复兴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一开始就说:“哲学和科学原是不分的。”实际上,希腊的这些哲学家也同时就是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数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柏拉图精研几何学,而亚里斯多德则几乎是逻辑学和物理学的创始人。西方科学的发展一直到今天依旧传承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跳出刚才那似乎是哲学范畴的讨论,再来看看西方科学的发展史。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从那时起,一直到公元十四世纪,古希腊的文明不但没有发展,甚至几乎完全毁灭。公元四世纪初,基督教在历经三百年的迫害后成为罗马国教,从那时起将近1000年的时间中,欧洲处于中世纪的教会绝对统治时期。十四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入侵东罗马,许多学者带着大批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这使得西欧人有机会了解了古希腊辉煌的文明和艺术成就,一股汹涌澎湃的“希腊热”浪潮迅速席卷西欧,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复兴,在随后短短500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方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再次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培根、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等。

数学和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研究出了微积分,开普勒和牛顿则在天文学上成就非凡。这些科学上的发展从它规模和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是对古希腊文明的革命,但是其本质里仍然承传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观测、归纳公理和逻辑推理。即使如象征现代科学巅峰的相对论也概莫能外:因为相对论把“光速不变”和“相对性”作为无需证明的公理前提。换句话说,只要推翻了这两个前提中的一个,相对论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5: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与能量的突破

整个科学体系一直到“文艺复兴”后将近3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染指人类的生活,而是基本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发展。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末期,西方文明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因就是一个叫瓦特的人发明了蒸汽机。

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前,所有的纺织厂都是建在山谷里,利用高山上的水在飞流直下时产生的机械能带动纺织机的运转。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此纺织厂可以建在都市中。人类的文明也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工业革命”正式开始。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蒸汽机装在轮船上,结束了航运中的帆船时代。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把蒸汽机装在火车上,开启了陆路运输的新纪元。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已经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这就是所谓的“蒸汽时代。”

1831年,法拉第发现闭合线圈在切割磁力线的时候,会在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西方化学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划时代的事件。1808年,英格兰化学家道尔顿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提出了原子作为化学反应最小微粒的学说。对于原子之化学属性的研究又使得苏联科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2月做出了元素周期表。[19]。

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看,为什么物理学和化学上的这些新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推进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人人都知道树木可以造纸,觉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过琢磨一下会发现它背后的原因是很深刻的,这个过程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人必须认识到构成树和纸的基本成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纤维,这是对物质认识的一面;还有就是我们掌握的能量必须可以把树木归还成纤维,并按照纸张的纤维排列顺序进行排列,就可以生成纸。这个例子基本上还是属于物理变化,也就是不改变分子的结构,仅仅改变分子的排列程序。如果对物质和能量的掌握更深一步,就是化学变化,改变的是原子的排列程序。比如我们可以用石油制造橡胶、沥青、塑料等等。

对物质的探索和能量的掌握每当深入一步,人的生活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蒸汽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仅仅是因为人类掌握了一种能量的转变。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可以发明合成材料。计算机的发明与其说是科学的进步倒不如说是技术的进步,因为数理逻辑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由布尔创立,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演变过程只不过是人类认识到了半导体这种物质的特性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5: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物理学的飞跃与困境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物理学出现了一次大飞跃,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开始探索原子以下的微观世界。爱因斯坦提出了适用于微观世界的相对论,玻尔画出了原子的结构图,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观点,海森堡证明了测不准原理。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对成熟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和时空观的巨大冲击。[21]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不但验证了爱因斯坦有关物质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方程,更向人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巨大能量。然而六十多年已经过去,人类科学在认识物质和掌握能量上的突破却举步维艰。设想一下,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不外乎质子、中子和电子。如果我们有这样一口大锅,可以把一切物质熬成“基本粒子粥”,然后再按照我们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排列这些基本粒子,我们就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化一切腐朽为神奇,而且就象树木造纸那样方便。

当然实际情况绝没有这么简单,仅仅将原子打碎成基本粒子所需要的能量不啻于原子弹的爆炸。这样大的能量对于只能熟练利用机械能或化学能的人类来说就象是一只蚂蚁要举起一棵大树一样。另一方面,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和行为特性知之甚少,又怎能随心所欲地操作和排列那些借助目前最大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的粒子呢?

事情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1927年,海森堡发现了“测不准”原理,即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精确测定,因此量子力学就不能不表现出随机性,即粒子的运动是随机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该理论推翻了传统科学和传统哲学中强调的因果性。接着,玻尔和海森堡又共同研究出了协变原理,即在微观领域进行观测的科学家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与观测者观念和观测手段有关。这又打破了另一个西方科学的基本信念:存在一个独立于观测人之外的客观世界。

粒子物理学家前不久提出的超弦场论,认为基本粒子的构成是一个弦,长度为1.66*10^-33厘米,如果要拉断这根弦则需要10^19电子伏特,这种能量相当于一个原子核裂变的100亿倍。人类不得不望着这个天文数字般的能量而徒唤奈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12-31 05: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科学的一条指导思想是,把被研究的对象从环境中割裂出来,再进行抽象,因此其结果通常是不考虑该对象与环境的互动,也抛弃了操作该对象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都是现代人类利用这种思想和科学手段去“改造自然”的恶果。

没有了永恒的造物主,没有了最终的善恶标准的裁决者,谁拥有能量、谁拥有了权力,谁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思想不仅造成了人类道德上的灾难,也造成了生态上的灾难。
发表于 2004-1-2 22: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好,漏洞百出。
尽引用罗素的哲学史,其实这个哲学史写得不好,作者带入太多个人立场。
柏拉图跟佛教风马牛不相及,比附不得。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之间没有断裂,后者没有抛弃前者的什么东西。
用寥寥几句口号概括思想毫无益处。
发表于 2004-1-2 22: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过外行人看起来还真是好看。。。。
 楼主| 发表于 2004-1-3 0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lolololo 发表
[B]写得不好,漏洞百出。
尽引用罗素的哲学史,其实这个哲学史写得不好,作者带入太多个人立场。
柏拉图跟佛教风马牛不相及,比附不得。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之间没有断裂,后者没有抛弃前者的什么东西。
用寥寥几句口号概括思想毫无益处。 [/B]


呵呵,我只是爱好者而已,没有勇气学这个,引一篇文章也只是想抛砖引玉,大学时读过一些哲学家的书,个人认为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之间的观点分歧是明显的,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脉络是比较明晰而富有逻辑性,希望能看到学这个专业的真正体会或引用的更专业的文章。。。。
发表于 2004-1-15 06: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学哲学的么?

学起来如何?好学么?谢谢
发表于 2004-2-4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但真正思想的东西少之有少。相对比较来说,科学史的东西倒挺多,但科学不是哲学。我们也许被科学统治得太死了吧,其实心灵更需要另外一些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4-2-4 2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么,哲学说到最后会不会是个人的东西,什么都不是了?
发表于 2004-2-6 12: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那么哲学作为人类千年智慧的沉淀,你说是个人的还是每个人的?
发表于 2011-5-29 14: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不是很深入, 但是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9 15: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早的贴子也被翻出来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4-28 21:06 , Processed in 0.09397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