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5|回复: 13

谈摧毁语言与教育的“语言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3 18: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摧毁语言与教育的“语言教育”
——近日在北京某机构上“名师”的TestDaF课有感

提起德国,你会想到巴赫、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大师,想到歌德、托马斯•曼这样的文学巨匠,想到马丁路德、康德这样的思想哥白尼;也能想到黑格尔、谢林、荷尔德林共同的图宾根宿舍,想到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相遇的马堡大学,想到徐梵澄、季羡林那老一辈旅德学者的心血与耕耘。假如你没有想到这些,或许,你也可能想到德国足球队的严谨,想到舒马赫的英姿,想到奔驰车宝马的现代,想到一系列精密仪器的精致。德国是精神的王国。即便在体育与工业技术领域也无不浸透着审慎、细腻与创新的精神。

但是,当大批的中国学生在今日做着留学德国梦的时候,在他们如饥似渴的目光中,德国,早已不是那个天空中永远飘扬着歌声的精神家园,而是一个公立大学全免学费的廉价镀金工厂,同时,也是各种德语补习机构的淘金矿场。“目前,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越来越多,许多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经济强国:德国。这不仅是因为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教育体制之一,且学历含金量高,费用低廉。”——这一段话摘自新东方“德国留学直通车”网站首页。出于这样的原因,作为留德必要语言考试之一的德福考试(TestDaF),便成为了德国学府的敲门砖,也成为了以德国留学为梦想的学子的必经之路。据统计,自2010年起的每一次德福考试,在中国都会有6000名以上的考生报名,占德福考生总数的30%以上,中国以令人惊叹的考生数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德福考区。

于是,针对德福考试的培训班也如同各类托福、雅思培训班一样愈发红火起来。在北京,某位“名师”(也就是我这篇文章记叙的主人公)在国内私立德语教学界声名大噪,她本人的某篇文章声称,某一年她带的是某校的德福住宿班,因为提前告知她是授课老师的缘故,价格比走读班贵出上千元的住宿班竟然迅速爆满,还需要再增添座位。作为一个德语学习者,我也慕名而至,今年9月,我参加了这为期一个月的德福培训课程。然而,在这个课程当中,我的所见所闻简直已经让我超出了惊讶的极限,下面,我非常愿意援引一些我在这个德福培训班第一周的课程中所听见的耸人听闻的台词——这样的台词俯拾皆是,我择其具有代表性的并加以批注:

“无论你们德语到底学到了什么水平,在这个教室里,我们唯一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拿分!拿分靠什么?靠应试技巧!只要你们掌握了这些应试技巧,不是德语专业的人反而也能考过那些专业出身的。”

德福课的最开始,这位“名师”就非常直接地把这番话抛给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确,这段话似乎也作为她这门课的主旨,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始与终。每一节课,听、说、读、写四项,我们能在课上学到的,是如何“拿分”的技巧。比如,作为语言输入能力的听力,“名师”指点了几个所谓的信号词(Signalwoerter)和关键词(Schluesselwoerter),并且表明,只要找准了这两种词,就可以立刻冲向答案。德福考试的听力一共三篇文章,第二篇文章题型总是要求考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听力理解判断10个选项的Richtig(正确)和Falsch(错误),“名师”表示,选择“错误”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基本上有一些选项“一看就是错的”,经过“名师”考察,十道题标准答案选正确的与选错误的比例总是一比一(5个选正确5个选错误),也就是说,用“技巧”万无一失地“懵了”四个Falsch,剩下的全选Richtig,即便一个题目中的句子也没有看明白,这样也可以保证10道题的正确率为9个。再比如,同样作为语言输入能力的阅读,“名师”也自有高招,她美其名为“定位法”,也就是先从题目入手到文章找位置,然后通过一些关键词的比对顺利选出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无需对文章的总体做出任何实质性的理解和判断,甚至在选项中也未必完全理解每一词的含义,但是同样可以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作为语言输出能力的口语和写作,“名师”也绝不畏难,因为这两项其实更能体现出她超高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培育”:无论题目有多大的差异,她都可以设计出几套模板以不变应万变。一套模板可以占一篇作文的一半儿以上,这样,考生只要硬着头皮背一背模板,摸清了整个作文的套路,再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就大可过关。至于口语考试的应试模板,“名师”更有绝招,在几个可以用于表达的句式和词汇当中,“名师”挑选了最为字正腔圆的包含a元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因为“没有那种难发的音,这样就可以掩盖你们发音的缺陷”。

掌握了技巧,就可以实战。于是,在“名师”的课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苍茫的题海,一套题接着一套题,同样的思维模式,固定的规则技巧,这一切都使得在座的同学们仿佛回到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匮乏、精神无比压抑的高中时代。但是,“名师”似乎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在某一堂课上,她发表了这样的高见:

“我觉得大学真不如高中,你们大学生真还不如高中生,我儿子现在正上高中,高考还能有个标准答案,你们现在倒好,大学教育让你们都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我以前的德福班里有个高中生,17岁的小姑娘,我课上让你们作文怎么写,人家回家就怎么写,一字不差,你们20多岁的人还真不如人家。”

撇开如此尖酸刻薄的修辞不论,试问,作为外语输出能力考察的德福写作和口语考试,真的存在一个此“对”彼“错”的“标准答案”么?在“名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写出了千篇一律的文章,说出千篇一律的句式,特别是在写作课程中,“名师”不允许她课上的同学写出与她的模板不同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是“错的”,就是unter 3(不及格)——或许有的看官想问,千篇一律的文章到了考场上岂不是一下子就会被发现是使用模板,对此,我们聪明的“名师”毫不惊慌地解释道:

“在座的同学11月会被分散到全国各地各个考场上参加考试,从暑假到十月我带的各个班教的句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不会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

历年德福写作考试中有一类题型,即给出一个现象,针对这个现象给出两种已有观点,然后让考生择其一种为之辩护。“名师”表示,在这种题型中,同学千万不能固执地为自己内心真正支持的观点辩护,而一定要为“容易写的”观点辩护——什么是“容易写的”呢?论据多的,句型、词汇简单易于套用的。这样考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自己被调教的语言能力得到无限的展示。

在“名师”咄咄逼人的要求下,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下,学生的主体思维被完全地忽视,彻底沦为一台考试机器中的战斗机。而紧紧跟随她的思路的学生——那些放弃了思考,甚至不再顾及语言本来应是什么、能是什么的学生,是“名师”最喜欢的、赞不绝口好学生,最终,“名师”引以为傲的应试语言教育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失去了思维的能力,失去了判断力。

可是,德福考试的初衷并不仅仅是考查做题的能力,它面向的是要到德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因此它的题目设计多少会与学术能力接轨。除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听力及阅读题,在历年的德福考题中,也存在着宽阔的与社会、生态、性别、教育诸方面有关的,极具思想深度和思辨张力的人文学科问题域,这类问题,特别在写作口语两项中屡见不鲜。可见,德福考查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获取知识和再创造知识的能力。但是,诸如“名师”的应试Trick不仅仅极为粗糙地简化、庸俗化了德福考试的内在要求,并且以极为粗暴地要挟、钳制着考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某一年的德福口语考题其中一道,要求,针对“某校应不应当以缩减、或者取消一些(题目中写:例如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方式,来节约开支以供扩充理工商类学科,因为后者的就业面更加广阔”这个话题,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我认为,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氛围浓厚的德国民族,对于重视心灵、精神的德国人来说,这道题非常符合他们的精神气质,考生也很可以在答题中针对大学精神、通识教育等重大问题大做文章,可是,我们的“名师”却给出了极为简化粗糙的答案(她称之为“万用答案”):“不应该取消人文学科,因为假如取消了,这所学校总共的院系就比其他学校少了,较其他学校而言就没有竞争力了。没有竞争力的学校对所有的学生都没好处。”请问,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使学校具有竞争力”吗?在回答另外一份关于“在某校经济不景时,图书馆该不该减少开支,停止一些小众学科的图书购入”的题目时,“名师”也给出了和上述回答几乎一样的答案,并说:“‘XXXX对所有学生都没好处’是一个万能的句型”——请看!这是多么功利的、草率的、粗糙的、浅薄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答案,我想,也离德国出题者的期待视野相差甚远,可是“名师”却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做着一套题两套题十套题。

当然,“名师”自然也知道德福的出题者都不是平庸之辈,所以,“名师”对此也有她精明的解决办法,比如,有一天“名师”说:

“idyllisch的意思是‘田园诗一般的’,可以直接替换schoen(美丽的),谁让人家德国人形容风景好就是农村——真够土——不过你们必须得知道这些特别文艺的词,德福的出卷和阅卷老师个个都是文科教授,你们肚子里要是不提前装几个特别文艺的词儿,怎么能让他们眼前一亮?”

“名师”的所有授课内容,没有对于德语这门语言的深沉热爱,没有对于日耳曼文化的体悟感知,没有对于整个世界的终极关怀——这三个“没有”取消了德福考试的精神实质,与德国人那种追求真理、永不满足的民族性格(“浮士德精神”)严重冲突。她的全部课程主旨只有一个:运用一系列雕虫小技在德福考场上蒙混过关。

粗糙浅薄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粗鲁生硬地语言习惯,“自动化”了的语言同样对思维产生了“自动化”的反作用,使其见识愈加短浅、心灵愈加庸俗。一个把朝夕相处的语言当做谋生工具的人,怎么会不把自己也当做一个钻营工具呢?!

请问,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们除了能学到所谓的考试技能,怎能不同时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耍小聪明,学会了急功近利?请问,作为留学第一站——德福考试——姑且是用这样不堪的手段通过的,如何期待这些急切却又迷茫的学生们在未来学术的路上做实事、求真知?!

“名师”自知这一点,她说:

“在德国只有不到20%的人能考上综合类大学(Universitaet),在北京80~90%的人都能上本科,将近一半的人都能上一类本。前几天听新闻,北京联合大学这种破烂学校都快评上一本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上的那是什么野鸭大学,到了德国还要和那些精英竞争——你们比得过么?”

或许这份数据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她忽略了一个最大的现实,那就是,德国的确有为了实际应用技术存在的Fachhochschule(应用技术学院),也有以工科为专门的Technische Universitaet(理工大学),这二者确实可以快捷地和工作接轨。但那都不是Universitaet。

她不知道,那些自发地、真诚地选择去Universitaet读书的学生并不是都为了和别人“竞争”而读书的,更多的,是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真理的热情,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是像那个和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一样的悲剧英雄气概,是朴素而专注的“大学精神”。

这一切,“名师”自然不会知道,也不能理解。不然,她又怎么会在课上说出这样的话:

“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没考上高中,初中文凭,人也不聪明,就是特别乖,上我的课从来都坐得直直的,从不打瞌睡,我让她背什么就背什么。结果,她很顺利地考过了德福,运气也比较好,那年她家乡那个小地方的一个德国合资企业应聘翻译,那年人家才18岁,已经进了企业;现在她才25岁,成了那个企业中国区域会计部的主管,过得可好了,天天是洋人车接车送,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再瞅瞅你们,男生我就不懂了,你们这些女同学啊,我真不明白你们苦兮兮地留什么学。中国经济条件现在也挺好的。你们今天学完明天学,学出个厚眼镜,你们觉得好看啊?好好学学人家那个小姑娘吧,她的成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听话’——她考德福的时候,其实阅读都没看懂,但就是照着我说的做,口语也是按我教的背,背得可流利了,照样不是考得不错!……。”

在“名师”的视野里,1,“乖”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就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2,实现这个巨大“成功”并不难,运用一些技巧且勤奋地顺从她的要求方可达到。3,转运需要时机,所以一定要懂得运作。4,学习德语以及留学只是一个手段,求真知是没有意义的,眼镜作为书生的标志是丑陋的;享乐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好吃好喝好穿”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几十天如一日的耳濡目染,那些缺少判断力的大学生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名师”从来没有质疑过。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他自己深信不疑的人生信条产生怀疑呢?但是,这一点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

对于那些怀疑的声音,“名师”这样说明:

“网上有人说我‘势力,瞧不起学生’,我想说,哪个老师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北大清华的教授还喜欢好学生呢,不势力吗?愿意骂我的人就骂呗,反正越骂越红,去年同一时间这个德福班只有不到三十个同学上课,现在都满屋子人了。都是我的‘好客户’。”

当德语这种涵养了众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优美语言被如此手段化地降格为工具;当一个本该真诚讲授一门语言的老师日复一日地传播着投机取巧的伎俩宣传着贪图享乐的追求;当一个个渴望受教育的年轻的学生完全变成了“客户”一样的存在;当本应在讲台上传播真知、传播美的教学行为全然沦为谋利的商业行为;当那作为商人的、没有灵魂的匠人自诩为能和高等学府里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师者”比肩的“名师”……呜呼哀哉!在这种教育方式培育下的学生,怎能不成为奔走钻营的商人,怎能不成为毫无个性的庸众,怎能不成为俯首帖耳的奴隶,怎能不成为冷酷无情的犬儒?而这样的学生,是要去留洋海外的。

在各大留学论坛里不乏抱怨外国学生和老师歧视中国学生的帖子,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德国一个地方。请千万不要见怪,这是因为,从走出国门第一步就倚靠于投机的技巧,诸如“名师”的教学方法就在实质上阻碍了学生在走出国门后礼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关键的是,在重视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创新之思想的西方,那些把自己权当工具的、梦想着“好吃好喝好穿”的、丧失了人格与自由意志的、无心了解西方文化甚至无心了解本国文化的、学了西方的“技艺”却不学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听话的乖学生”们,请你们找一个不让别人歧视你们的理由!——不要说“精神啊,人格啊,思想啊”这些东西都太虚无缥缈了,对于理工商科学生来讲没有意义——2008年法国针对理科生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针对商科生的高考题目是《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只有一道题,限时4小时。2012年德国汉堡市的高考题目是《论教育》,下萨克森州的题目是《论知识和责任——此题可以选择五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包括歌德、易卜生、施密特等》。我很想问问我们聪明的“名师”,遇见这样的题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技巧”作答?

某位“名师”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整个国内外语考试教学界的教学模式的缩影,作为大名鼎鼎的 “名师”,她的所作所为确实是极端的,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她个人,不能掩盖了孕育这种的毫无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心的老师的社会大环境。功利的社会造就了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功利的教育塑造了利欲熏心的老师,功利的老师培养了自私冷漠的学生,功利的学生渐渐变成了功利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一环扣一环的齿轮榨干了“语言”和“教育”的实质,使它们只剩下伤痛与空壳。


写于2012-9-13
发表于 2012-9-14 1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4 1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oamor 于 2012-9-14 11:19 编辑

谢谢楼上的阅读和鼓励!:)

我近日在北京某著名培训学校上一位著名老师的课,一周下来,有了以上的这些思考。也许语言过于尖锐,但是句句发自肺腑。我愤怒,也担忧,因为无论是德福课也好,还是现在国内的各种外语考试(托福雅思考研四六级),还是现在广大的基础教育——无非都是灌输着一元论成功学和投机取巧的伎俩,无非都是打着“教育”之名做生意。

如果没有“回到教育本身”,国内高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也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我想,这个版块里学习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以及喜欢关注思想与社会的同学们一定不少。于是就把这一篇反思贴了出来,希望得到讨论和回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4 16: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通病,就是"毁人不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0 15: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0 15: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国内这种教育制度,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改变的,以后是个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我个人是很反感国内这种所谓的培训机构(非语言学校),小语种的我不了解,但是就英语来说,纯粹是拿这些人浮躁的学习心理来赚钱,45天让你脱口说流利英文。做梦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4 2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 德福强化班  一个月的时间怎么可能让你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呢  如果应试上能多得点分也有它自己的价值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楼胡说几句。

一、仅从lz写下的文字来看,这样的老师实在有点刻薄。作为一个老师而言,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有点过分的。但我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故不便妄言。
二、关于教育/培训机构,其实lz在去之前就该有此准备。本身参加这样机构的人(学生),无非就是想快速通过考试,不然枉费那白花花的大洋做什么?试想,如果你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通过考试,而老师却悠闲的在台上给你讲着彼国的风土人情,你会觉得自己花的钱值吗?换言之,“培训机构”与“应试考生”,不过周瑜黄盖,愿打愿挨而已。
三、关于考试。是考试,就会有分数高低;有分数,就需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就必然会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就必然有,说好听点叫“技巧”,说难听点叫“钻营”。这并非否定考试的意义,只是想以此说明考试本身的缺陷,或者说是漏洞——如你所知,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取巧”的人种。
四、关于语言学习。多数学德语想去德国的人,都不过是最近两三年内才开始接触德语,少得可能数月之前才刚刚学会德语发音,想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掌握一门语言,显然难于登天;更何况国内连英语环境都少得可怜差得可怜,何谈一个良好的德语学习环境?试问lz现在英语可以有什么水平?那可是我们自初中(可能某些省市开始的更早)至今,学了少则六年多则十数年的语言啊。(并没有贬低lz的意思,相信lz的英语应该也不错,我只是做个比较而已)

其实小弟并没有想反驳lz什么,只是借楼发表点看法而已。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语言考试却可以钻营取巧。培训机构没有错,他们只是想挣钱、迎合了部分人需要的商业机构而已。它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机构”,但也绝对谈不上“摧毁”。其实质与街头商贩无异。

最后,祝众观者(恩,也得包括我)德国之行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0 16: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有担心补习班摧残你对事物的见解力的功夫还不如把德福自学到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3 22: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挺不错的,振聋发聩,lz应该是一个学习能力强并且热爱思考的文科学生,而且大概尚还年轻,能看出字里行间的真诚、急切的忧思,我非常能理解lz的一片苦心。但是感觉这篇文章似乎杀鸡用宰牛刀了:所谓的语言培训班能算得上“教育”么?这是一个问题。如ls的一贴所说,他们本身就与街头贩无异,赚钱才是最大的目的,如果教课的老师缺乏基本的自律和人文修养,成为lz贴中描写的情况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当他们越出名时,越是自诩“名师”时,他们就越狂妄放肆,越口无遮拦。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存在,原因很多,比如市场经济、出国热、高考扩招、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都是他们生长的土壤。社会风气本如此,这些机构们也仅仅是顺应了这个潮流而已,说到底,他们所做的本身就不是“教育”,lz所写的此类的老师也根本算不上什么“教育工作者”,商人而已。
但是现状越是如此,越值得人警醒。我跟一些准备出国的学生聊过,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出国以后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一问三不知,或者说没有什么具体的、远大的目标,只是把留学当成一个跳板而已,回来方便找一份好工作。这种境况,可悲却是最大的现实。但是,无论如何,人生只有一次,人也有善的天赋,每一个人有权利选择更深刻、更富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庸庸碌碌地在媚财、媚权、媚俗中消耗了生命,千百年以后大概没有人会记得这位教德语的“名师”,却有人还会记得孔夫子、柏拉图、蔡元培、陶行知,而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向这些人看齐一点点,或许也能把现实改变一点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3 0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bedfordcherish 发表于 2013-1-10 16:42
楼主你有担心补习班摧残你对事物的见解力的功夫还不如把德福自学到20

保持像楼主一样对事物的洞察力,同时德福考到20,现在这个社会就是把稍微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逼到这个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3 07: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jiaxuan1417 发表于 2016-8-23 02:24
保持像楼主一样对事物的洞察力,同时德福考到20,现在这个社会就是把稍微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逼到这个样 ...

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多年之后也没实现,但是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0 2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bedfordcherish 发表于 2016-8-23 07:24
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多年之后也没实现,但是已经不重要了。

是否太爱批判别人,别人的理想是精神层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0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nanaisabeast 发表于 2016-8-30 20:12
是否太爱批判别人,别人的理想是精神层面的。

每个人理想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不少理想都实现不了,过几年再转回头看,即使没实现也没啥大不了的。有理想终终归比没有强。批不批评别人以及认为别人理想是否只是精神层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指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5 11:05 , Processed in 0.0947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