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83|回复: 86

一些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及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9 2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德国学艺术不能不知道德国在当代世界艺坛最重要的代表风格(准确的说应该是运动)----德国新表现主义。我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画家及作品,欢迎有资料或者感兴趣的同学补充资料、发表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03-6-29 23: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格玛尔·珀尔克(Sigmar Polke)

  西格玛尔·珀尔克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当他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求学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当波普艺术(Pop Art)在美国出现约一年之后,珀尔克同里希特以及康拉德·费希尔(Konrad Fischer)(后来成为出色的经纪人)一道,在杜塞尔多夫家具店举办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展览:"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展"。珀尔克展出了从报纸和杂志上"挪用"来的巧克力、面包圈和香肠串的图片,对战后德国(包括贫困的东德和富足的西德)为物质生产而进行的奋斗进行了嘲弄。这幅画笔法粗放,是对美国波普艺术,特别是沃霍尔(Warhol)和利希 滕斯坦(Lichtenstein)那些光滑细腻的商品图案,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实主义"机器的讽刺。在珀尔克精心构置的"拙劣"中,预示着新绘画的出现。初看起来,它们显得笨拙,难看,似乎拒绝高尚的品味和精妙的工艺,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它蕴含着绝妙的艺术技巧。

  在追随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沃霍尔制作波普绘画的同时,珀尔克还创作了一系列另一风格的作品(1963-1969)。他把有关陈年旧事的网眼照片极力放大,如同将在廉价通俗小报上刊出一样。他挪用了利希滕斯坦的小点画法,但他的点用得极不规则,几乎使点掩盖了图像。1964年到1971年,他又创作了织物图画系列,在廉价的、预先印有图像的现成织物上,画上层叠的,看来十分幼稚、蹩脚的图像。这种风格受到了劳申伯格,特别是弗朗西斯·皮卡比亚20年代层叠图像的影响。

  珀尔克最著名的织物图画是《按照高级生灵指令所作的画》(1966)。画面主体是一只红鹳,背景是日出。画旁张贴着一张影印件,上面写道:"我站在画布面前试图画一束花。这时我接收到了来自高级生灵的指令:不准画花束!画红鹳。起初我试图继续画花,但后来我意识到他们(高级生灵)是认真的。"此处的讽刺意味显而易见。珀尔克"技巧拙劣"的图画正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嘲弄和讥讽,同时也嘲笑了到处被现代主义所装点的艺术世界。他1968年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由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物――抽象的造型、标志和象征等构成,是对现代主义更严厉的讽刺。

  70到80年代,珀尔克将社会政治和历史题材纳入创作中(图5),如法国大革命和纳粹主义。在《光荣之日降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1988)等作品中,他指出理性如何变成恐怖。《集中营》(1982)画有铁丝网和一串电灯,《了望塔》系列(1984-1988)则描绘了集中营的恐怖。另外一些更抽象的作品,如《透明画》(1987-1989),由两边画有层叠的标志、象征和形象的透明基片组成。这些形象似乎同炼金术或巫术有关,深深吸引着珀尔克。

  80年代早期,珀尔克开始试验非传统的技法与材料,包括铝、砷、钡、铁、镁、钾、银和锌,还有清漆、虫胶、天然色素、染料、封蜡、酒精、甲烷、丁烷、脱毛剂,有时甚至用鼠药。他将这些材料排列在涂满树脂的画布上,以创造半透明的色彩变幻的云朵。这些抽象画随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的分解组合之变化而变化,似乎具有自己的生命。从某种角度看,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变化不过是当下现实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永恒的"变易";从另一角度看来,它们暗示着自然界超出艺术家的控制之外;而从炼金术的角度看来,如珀尔克所言,这是"对未知神秘的渴望"。

  在珀尔克的抽象画中,批判性与赞同性因素同时存在,这对后起的年轻画家萨勒、施纳贝尔、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影响极大。
 楼主| 发表于 2003-6-29 23: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da série São Paulo 1975
发表于 2003-6-30 0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So sitzen sie richtig, nach Goya É assim que se senta corretamente, d抋prés Goya [This is how you sit correctly, after Goya] 1982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da série São Paulo 1975
发表于 2003-6-30 0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世紀德國新表現主義

  站在視覺演進的立場來看,我們或許會認為二十世紀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在走回頭路──粗糙、赤裸、缺乏美感,並與人類文明的承傳系統嚴重脫節。然固守視覺直觀,而忽略與它們同時發生的文脈及思維,卻足以讓我們錯失一場進入新世紀的預告篇,讓我們懸空在後現代主義的觀念架構,更讓我們難以應對當代藝術紛華多樣的面貌。在此,本文試以「質疑主流偽念」、「遊蕩者心態」、「沒有主題的戲碼」和「史詩般的救贖」等觀點來解讀這一段延續發燒至二十一世紀的繪畫文脈。

一、 質疑主流偽念
  巴塞利茲(Georges Baselitz) 曾因「政治觀不成熟」,而被東柏林的藝術學院開除,於一九五七年移居至西柏林。當時的傳統德國表現主義已式微,象徵著民主的國際風格抽象表現開始活躍於藝術舞台,而巴塞利茲在創作手法上卻不願同流於解放後的純心靈表現,反倒理性地以戲謔、幼稚、粗糙、原始、非理性、矯飾且瘋狂的色彩與造型來質疑所謂主流藝術的價值。由於主流文化以優勢立場來定奪原始主義的意義,並在過程中壓抑了原始的弱勢聲響;到最後,受到主流意識包裝的原始主義假象,卻成了學院文本。【註1】巴塞利茲於是以原始主義的形式來反諷並揭發文化層面裡某些「偽原始主義」(pseudo-primitivism)對藝術所造成的蠱惑。【註2】在《橋派唱詩班》(圖一)裡,每一位倒掛的歌者(這其中包括了傳統德國表現主義成員克爾希納(Ludwig Kirchner),黑克爾(Erich Heckel)等大師)都張大了嘴巴,膨脹在臉上的是近似悲劇的困惑和掙扎,在巴塞利茲的筆刷鞭打中,似是為自己古典地位的殞落展現最後一次的狂喜。【註3】他以斧劈般的筆觸砍斷了學院所沈澱下來的偽念,讓我們游離在意識斷層地帶,作再次的省思。

二、遊蕩者心態
  同樣來自東德,潘克(A. R. Penck) 的作品則充滿了原始、即興的塗鴉。東德禁止展覽他的作品,這迫使他在西方展覽得用潘克這個名字(他的真名是萊福.溫克勒(Ralf Wingler),對於體制所加諸的壓迫,他則應對以「無政府主義」。一如《錯綜複雜》(圖二)中孩童式的幻想──中間紅色女人的胸部形變為人頭,一旁的章魚伸出觸角碰她,其中物與物之間如太古之初的混沌狀況,充滿著不定性的演化。畫中每一個個體都如無邪的鬼魂般遊蕩在畫面中,酒神般狂亂瀰漫在空隙中,而物與物之間卻是保持著距離,讓解構的暴力慾望無以得逞。相對於巴塞利茲對現況的叛逆造反,潘克的選擇是脫軌,脫離主流,脫離一切的必然性,他就像一位墾荒者,沒有目的地以塗鴉手法實踐原始主義的風貌。不過,有趣的是,當他在一九八○年移民至西德之後,作品中的原始主義在立體作品中更為形式化,但即興表現的激情卻在生存壓力下逐步喪失了。

三、沒有主題的戲碼
  波克(Sigmar Polke) 傳統繪畫和素描能力都很強,只不過他選擇遠離繪畫表現手法,拒絕對掌握材料,並將自己的創作能量寄存於作品中,作品因此得以自行完成。他對創作的認知就如同尼采對西方思想史的認知:「一場化妝舞會,參與的有各式各樣的信條和宗教,它們猶如剃光頭、帶面具、身穿雜色衣服、手持木棒的小丑,尼采一會兒是主持人,一會兒是戲服保管人,一會兒是賓客。」 【註4】無所拘束的天性更受到六零年代普普藝術的影響,波克使用了許多現成物、遊戲性的手法來創作,如《瞭望台》(圖三)中,背景由兩種現成印花布所拼貼而成,巨大的瞭望台則由噴漆所塑出的,整幅圖面被硝酸銀、溴化物和相片感應劑等化學物品腐蝕出了即興式的線條。作品在內容上的交代並不清楚,因他似真似假地玩弄材料,似是似非地描繪東西德之間的守衛疆界,讓作品中的敘述陷於一種疏離的狀況,在缺乏傳統文法語彙的佈局下,他試著告訴我們所有的答案都是一種欺騙,他的戲碼提供了材質和圖像讓我們去拼盤,去演出自己。

四、史詩般的救贖
  基佛(Anselm Kiefer)的風景如一首史詩,悼念著希特勒時期所殘害的死者,救贖著人類的惡行,其中含有深刻的個人經驗和抒情。相關於藝術的象徵符號,如畫室、調色盤等都是藝術家自己的化身,受到波伊斯的影響,他亦認為藝術是一種救贖心靈的行為,因此慣常性地將象徵藝術的物品置於畫面中央。如《藝術家的工作室》(圖四)中,一個木刻版畫倉庫被放置在作品中間,四周所包圍的是大量的顏料、壓克力顏料、乾草、蟲膠、乳劑等。畫室如藝術家本人一般,賭定地站立在如狂風暴雨的草原上。他所關懷的不僅是對抗戰後資本主義,還有對人類的物質觀的反思;在用心良苦的創作手法中,他試圖用材質帶領我們反璞歸真於真實世界,但這一切都如同但丁的神曲所真確描述的地獄,只不過妖魔鬼魅均已燒成灰燼,撒旦與我們擦身而過,與亡魂交談,遍野殘骸歷歷再現在我們的認知領域。【註5】
  德國新表現主義曾被戲稱作「壞畫」(bad painting),其中學院訓練是通往「真實」的路障。在擺脫了標準和約束之後,各類意識型態則如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地遠離主流對繪畫表現的定義,此時的藝術不論是從質疑主流、遊蕩者心態、疏離斷層或史詩悲歌出發,都呈現出一股對現世的敵意、疏離與遁隱,並進而在創作中尋求救贖之後的滿足。且不論這其中的美學問題有多麼地棘手難纏,但它們共同的特質卻是:沒有解答。直到二十一世紀,質疑者頑固地找問題,遊蕩者將終點視作死路,疏離斷層者輕視完美,史詩依舊悲天憫人。或許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藝術家們早已洞悉到人類的心理原型,原來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動靜之間,自有拿捏處。

【註1】「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的空間」,貝爾.胡克斯著,《女性主義經典》,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書出版,pp.357-365.
【註2】《藝術解讀》,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黃海鳴譯,遠流出版社,p. 294
【註3】《The New Image》, Tony Godfrey, Abbeville Press/Publishers, New York. p. 28.
【註4】《激情尼采》,Lesley Chamberlain著,李文瑞等譯,究竟出版社。p. 17.
【註5】《空間地圖》,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台灣商務出版社。p.30.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Medindo roupas [Measuring clothes] 1994
发表于 2003-6-30 0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3-6-30 00: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Verkündgund Anunciação [Annunciation] 1992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露露来帮忙了,也是Polke的作品吗?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SIGMAR POLKE - "Works on paper from the 1960s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FRANCIS PICABIA, LUC TUYMANS
Paintings
May 3 to June 17, 1995
发表于 2003-6-30 01: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他的作品啦~~我看到你的帖子,专门查了一下画家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下一个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LET`S   GOOOOO。。。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1: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里希特长于东德,1961年逃亡到西德。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因为他极力避免任何固定的东西,无论是创作方向还是意识形态 。

  60年代早期,里希特像珀尔克(Polke)一样,也创作现成品照片画。在《城镇风景》中他强调绘画过程,而在《肖像》(1966-1972)中,他强调写实的形象。

  里希特对模仿造型的本质提出了质疑:照片和绘画有什么分别?抽象与具象该如何区分?1966年,里希特创作了一系列商业性彩色图画。乍看起来,这些网格状的图片似乎是地理抽象,但它们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模仿造型。1973年里希特创作的另一风格的灰色系列,则由不定形的单色块面组成,似乎是抽象形状或者摩天楼群。里希特认为,灰色是"无言"的典范,它不带来任何感情或联想,它适于表达"无",是同超然、无差别(indifference)相比拟的唯一等价物,它没有目的,没有形式,最适合于表达对宏大宣言的拒绝。

  里希特后来同时画具象画和抽象画。一方面他画小的照相写实风格的静物和风景,它们从远处看像照片,但实际上画得很模糊,近看很抽象;另一方面他也画大的照片般的抽象画。它们大多像黑白照片,风格奇异。有些评论家因此称他为"复制时代的画家"。

  里希特的绘画抽象始于1977年。他对历史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以及他所摒弃的,通常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生存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最早的抽象

画是把小型素描的照片放大到大块画布上,在画布表面上先用木板,后用大小不同的铲刀拖曳颜料而成。后来的画没有照片作为原型,但保留了照片的外形。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抽象画是表现主义的,但它们完全是按照非表现主义的、机械的、客观的方式制造出来的。里希特使表现主义成为自己画作的主题,以客观方式为充满激情的表现主义冷静地进行了一次模仿造型,就如同模仿一幅照片一样。他用表现主义的笔法来反对表现主义,清除掉"每一丝主观性与精神性的残渣",从而保持一种中立与匿名的态度。

  里希特暗示他的目的是拯救绘画。他把自己视作当时业已散失的、宏大丰富的绘画和艺术文化的继承者。他不仅没有放弃绘画,反而为绘画开创了一个可能会生机勃勃的未来。他的那些抽象画看起来很美,而里希特自己则对美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在日记中写道:"认为我们可以随意远离现实生活中非人的丑陋,不过是一种幻觉。人类的罪行充斥世界的事实是如此确凿,以致于让我感到绝望。"

  1988年,里希特画了15幅照相写实主义风格的灰泥浮雕画(grisaille),主题是引起争议的巴德尔-迈因霍夫(Baader-Meinhof)团伙。这一团伙制造了一系列爆炸、暗杀和银行劫案,从而引发了警察与法庭的报复行动。团伙的头目安德烈亚斯·巴德尔(Andreas Baader)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Ulrike Meinhof)死于狱中,但死因不明。关于此事有多种说法,但无一能令人信服。犯罪团伙的暴行,政府的报复,团伙头目的死亡,这一切引起了持续的争论,并对西德人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造成了很大伤害。恐怖分子的葬礼于1977年10月18日举行。里希特以此作为作品的标题。画作以警察局和新闻媒体拍摄到的照片为蓝本,但只选取了那些惨不忍睹的肢体碎片或关乎生死的特别镜头加以表现。这些图象以黑、灰二色画成,以刷或抹的方法使之显得模糊,有时甚至难以分辨。画作笼罩着一种哀伤、压抑、悲悯的情绪,似乎在表现死亡本身。

  里希特显然被巴德尔-迈因霍夫事件所困惑。他写道:"恐怖分子的死亡以及在这前后所有相连的事件,都显示出一种极端的丑陋和荒谬。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冲击。"他认为,他们不是特定的左派或右派意识形态的牺牲品,而是意识形态本身的牺牲品。任何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信仰都是不必要的,威胁生命的。尽管里希特对恐怖分子及其看守的态度尚不明朗,但他的作品所引起的争论无疑起到了使这一问题永远保持鲜活的作用。

  同珀尔克、里希特不同,新表现主义画家格奥尔格·巴泽利茨(Georg Baselitz)、A.R.彭克(A.R. Penck)、约尔格·伊门多夫(Jorg Immendorff)和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从未对绘画的表现能力产生过怀疑。虽然程度不同,但四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即二战之后德国如何复兴,包括物质和文化。他们从绘画入手,以期恢复德国绘画传统。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Gerhard Richter (German, born 1932)

Station, 1985
Oil on canvas, 98 7/8 x 98 7/8 in. (251.2 x 251.2 cm.)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Gerhard Richter

Oil on canvas
 楼主| 发表于 2003-6-30 0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Gerhard Richter 简历

1932— (9 Feb) Geboren in Dresden

1951-57— Studium an der Kunstakadamie in Dresden

1958—Meisterschüler

1961—Umzug nach Düsseldorf

          Studium an der Kunstakademie in Dusseldorf mit K.O Götz für 2 Jahre

1962—Pop-Art und Photorealismus pragen sein Frühwerk, XL 513, Alfa

           Romeo

          Schloß Neuschwanstein, eines der ersten Bilder dieser Art.

          Anderen Werke: Party, Familie Baker

1963—Erste Öffentlich Austellung in einem zum Abbruch bestimmten  

           Ladenlokal in der Düsseldorfer Kaisterstrasse.

          Gruppenausstellung „Leben mit Pop—eine Demonstration für den

          Kapitalischen Realismus“ zusammen mit Konrad Leug im Düsseldorf

          Möbelhaus Berges im Oktober

1966—Die ersten Farbtafeln nach Lackmusterkarten entstehen, Achtzehn

          Farben, Sechs Gelb

          Andere werke: Rot-Blau-Gelb

1967—Dozent an der Hochschule der Künste Hamburg.

          Hat er Kunstpreis Junge Westen, Recklinghausen gewann

1968—(bis 1969) Kunst Lehrer in Schule

          Erste Experimente gegenstandsloser, getischen Malerei, Bung auf

          Grau

1969—Der Atlas entsteht: Richter beschließt, Fotovorlagen, Entwürfe und

          skizzen, die mit seinen Gemälden in Verbindung stellen, aufzubewahren

          und systematisch zu ordnen

1971—(bis 1994) Professur an der Kunstakademie in Düsseldorf

          Angezieht ein Retrospektive bei die Künstver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

1972—Der Atlas wird zum ersten mal ausgestellt

1974—Die grauen Bilder werden im Städtischen museum in Mönchengladbach

          geziegt

1976—Retrospektive in Brussels und Bremen

1977—Retrospektive in Centre Pompidou

1978—Gastprofessur am College of Art in Halifax, Kanada

1980er—Werke: Kerze, Venedig (Photorealismus)

               Graue Faust, Gelbgrün, Abstraktes Bild

1981—Verleihung des Arnold-Bode-Preises in Kassel

1983—Wohnhaft in Köln

1985—Verleihung des Oskar-Kokoscua-Preises in Wien

1986—Erste Retropspektive Richters in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

1988—Gastprofessur an der Städelschule in Frankfurt

          Verleihung des Kaiserhinges der Stadt Goslar

1990—Werke: Jerusalem, Schnee, Abstraktes Bild, AB

1995—Verleihung des Wolf—Preises in Jerusalem

1996—Verleihung des Goldenen Löwen auf der Biennale in Venedig

          Praemium Imperiale—Preis, Tokio

1998—Verleihung des Wexner—Preises in Columbus

          Eine Umfrage des Kunstmagazins ART unter 120 museumsdirektoren

          Ergab

2002—Große USA—Retrospektive (New York, Chicago, San Francisco,

          Washingto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4-28 14:39 , Processed in 0.09190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