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6|回复: 26

环保专题[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8 06: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极正迅速暖化 冰川溶化速度数十年未见

美国科学家周日称,格陵兰冰川和北冰洋冰块在过去一个夏季里,以数十年未见过的高速度溶化。
  
  研究员称,今年夏天冰块的溶化部分是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动,但他们又说,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改变,如破坏臭氧层和释放二氧化碳,很可能加速和扩大该影响。这提供了更多证据显示北极最近迅速暖化。
  
  今年9月夏季结束时,北冰洋的冰块覆盖面积下跌至200万平方英里,然后开始再次上升。自1978年以来,当卫星开始直接测量海上冰块后,夏季最少平均只有240万平方英里的冰块。
  
  今年北极的天气反常地和暖和多风暴,令冰块碎裂和更易溶化。冰块覆盖面积缩减跟自1970年代的趋势和全球暖化的一般预测吻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莫里森博士说:“我们预见到了这种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大自然自己修复创伤

本月初在北京召开的有9个国家60多位专家参加的“沙尘暴国际研讨会”,表明沙尘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且受害程度最大的中国,更是投入大量费用,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对沙尘暴问题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曾多次深入内蒙古沙源地浑善达克河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亲自参与治沙实践,对防沙治沙工程主要依靠种树、飞播的模式提出了强烈质疑。他的思路是:“人退沙退”,停止人工干预,让大自然自己去修复大地的“创伤”。

  蒋高明介绍:根据调查目前国家投入在沙地草地生态治理的大量费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某盟2002年得到5亿元人民币的治理费用),主要用于三部分:种树、飞播、打井舍饲。他认为,除了第三项是主动的措施外,其余两项经费支出的效果相对于大量的投资来说收效很小。其实关于种树问题,已经是个争论很久的话题。早在6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抽水机”,因此他不主张在草地上大量种树。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在北京或在中国的随便一个大城市,只要问一下市民,沙尘暴发生了,怎么治理?保证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建议多种树,甚至会慷慨解囊资助这样做。种树预防沙尘暴的观念可谓深植民心。

  植树没用?

  蒋高明介绍说,种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首先是因为自然规律。在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草原灌丛,树木生长的雨量和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的话,树木很难成活,即使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

  其次会加重土壤的干旱。如没有草本层有效的覆盖,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会造成更严重的干旱,而树木的生态耗水远大于灌木和草本。我们经常看到草原地区人工林下少草本层或无草本层,就是这个原因。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造林实际上是失败的。年年植树,树木年年死去。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且延缓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

  树木其实并不能阻挡沙尘暴。在沙尘暴发生最严重的早春,现场观察发现,杨树林里的沙子照样在流动。林子外面的能见度在5米以下,而灌木地和草本层覆盖较好的地段,能见度在200米之上。即便有林地是"铁钉"一块,另外99%的土都松动了,这个“钉子”能起什么作用﹖更何况它固土的作用远不如草和灌木,但人类为此花费的金钱却远远超过恢复草原的代价。

  飞播也不合理?

  草原地区土壤库中含有大量的种子以及各类繁殖体,它们无法萌发或萌发了却没有生长的机会。因此,飞播只能解决草地恢复中很小的次要矛盾。

  飞播还会带来大量外来种,一些有毒的物种如醉马草很容易混到羊柴的种子中飞到优质的草原中,并借助人的力量扩大了分布的地盘。这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它的危害,但不利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则成为长期的问题。

  经济上也不合算。根据调查,某旗县飞播了5000亩沙地,使覆盖率提高了约30%,成本81万元,每提高10%的覆盖率合54元/亩,这还不包括飞播不成功造成的各种浪费。 蒋高明认为,要扭转治沙工程这种“费力不讨好”、费大力讨小好的局面,就要从对沙尘暴的认识上找原因。蒋高明分析说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然存在,那么植物的生长为什么一年不如一年呢﹖因为土壤和矿物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草原上,植被所依托的土壤充其量只有1米多厚(许多地方土层不足10厘米),下面就是几百米厚的通体沙。很明显,这1米多厚的土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有草丛严严实实覆盖的时候,土层才不会被风吹走。当保护土壤的草丛一旦遭到破坏,土层就会变松动、活化,最终变成沙尘飞到北京,甚至飞越太平洋。

  来自人口的压力

  气候的变化并不是草地退化的原因,人口增加无疑是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原因,沙尘暴是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警告”或“报复”。

  锡林郭勒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2万人;畜牧数量更是从160万头增到2300万头,使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其极限。支持一个标准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直线下降,从原来的77亩/羊到7亩/羊,草场压力净增加950%。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与沙漠化做斗争。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向沙漠进军”。当时的国人豪情满怀,挥动铁锹做出了人类征服沙漠的壮举。然而,50年过去了,只留下少数花费了大量金钱建立的成功的样板,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像的强大,今天沙尘的猖獗正说明了这一点。

  人是造成各类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欲治理生态系统的退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才是治本。因此,在那些治理困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李德水的观点不无道理,他认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就像一层天然面膜,只要人退出来,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那么自然环境条件比它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中外经验

  蒋高明介绍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被破坏的苦。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而在天然草地上种植杨树等单一树种的做法,对天然草场的恢复不但无益且十分有害(如破坏整个系统的水循环等)。

  利用自然力恢复草地的成功例子国内也有很多。北京延庆山区在1991-1999年间搬迁人口4356户,山区人口由原来的近6万人减少到3万人,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山区森林的压力,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30%达到了目前的70%以上。香港嘉道里有一片山地,因为农业活动停止了,在40年的时间里自然恢复,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4万亩的围封实验,滩地上的草本植物第1年就实现了全面恢复,草层高度当年达80厘米以上,产草量820斤/亩鲜重;第2年的效果更加惊人,草层高度达1.43米,产草量5300斤/亩,自然萌发的2年榆树苗达321棵/平方米,据当地牧民说,已经全面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在群落演替上,植物种类由当年的杂类草(地榆、委陵菜、沙葱、冷蒿等)向优质的禾本科草原(无芒雀麦、羊草、赖草、冰草等)发展。这是任何人工的力量难以实现的。

  在4万亩的沙地草地里的实际投入只有16万元围拦费,滩地的草本覆盖率达到100%,流动沙丘的自然恢复率达到30%,平均每提高10%的覆盖率的费用为1.73元/亩,而且,自然恢复的植被没有外来种,为优质的禾本科牧草。因此,蒋高明最后强调: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生态上来看,飞播都是不合算的,甚至是有害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人的生态住宅标准

生态住宅,是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未来建筑物。它具有高质量的环保标准,它节能、舒适,符合健康要求。

  法国人把生态住宅设想得更为细腻。在法国人眼里,生态住宅要具有最佳的照明效果,卫生间用水可循环使用,使用自然建筑材料,寒带地区的生态住宅本身就具有保暖功能,热带的则具有散热功能,住宅自身就能通风排除室内异味或污染性气味。生态住宅在建筑过程中也要具有高质量的环保施工标准,要求建筑材料的废物可回收使用,施工噪音最低等。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法国推出了14个生态住宅的标准模式,并在今年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法国政府明确表示,使用再生能源、隔热材料、暖气调节设备的“高环保质量”的住宅可以获得减税的优惠,还可以取得某些政府财政支持。政府最看好的一点是,生态住宅改善了传统的供热和能源运行方式,可以节省25%至60%的能源。

  据有关统计,法国住宅和第三产业使用的建筑场所的能源消耗量占法国能耗总量的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25%。如果将所有的住宅和第三产业的商用建筑均按照“高环保质量”标准建造,仅巴黎地区每年就可节约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5年内可节约540亿法郎的能源消费,8年内可降低1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巴黎要是实现这一标准,就可以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法国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专家认为,虽然目前这种标准的建筑价格比普通价格高2%至5%,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价可以在几年内被能源的节约所抵消。

  法国“高环保质量”的住宅标准要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形成一个让人愉快生活的氛围。在总体能源管理方案既独立,又利于对建筑物的有效服务,即保证能源的低污染运行,又保证能源的低成本理费;在水的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的节水系统;在日常管理方面,要做到合理维护和良好维修,保证清洁卫生用品的使用不给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它要求居室内保持一定的湿热度,在不同的季节都能享受相同的、可随意调节的温湿度;它要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自然采光标准,在室内能让居住者视野更广阔地观览户外景致等等。这体现了法国“高环保质量”住宅的地道的与人为本的原则。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尘可以人为控制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世界四大尘暴、扬尘天气发生区之一,是中亚尘暴、扬尘天气源区的主要部分,属全球现代尘暴、扬尘天气高活动区,也是亚州内陆沙尘产生的重要源地之一。深受其害的人们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尘暴、扬尘天气的侵袭呢?甘肃省专家金新先生经过两年多对兰州地区尘暴、扬尘天气气象科学分析、对各国防治工作方式的总结对比和长期在河西走廊沙尘天气中的生活实践和潜心钻研,科学地发现利用城市高点(高层建筑)和周围高点(山头),尘暴、扬尘天气发生时将水雾高压喷出,形成一定高度的雾障,起到降尘和阻挡沙尘进入市区的作用,这就是城市高点雾化尘暴、扬尘天气防御体系。

  金新认为,防御和治理沙尘暴、扬尘天气,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西部时,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物作留茬的方式,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具,前苏联60年代以兴修水利、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为办法,并为世界提供了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两种不同的防止沙尘暴技术模式。1978年联合国第一次沙漠化大会以后,国际社会为抑制全球沙漠化的蔓延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的情况与国际大体相似,“全球沙漠化”的治理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根据这一形势,中央提出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的重大决策,以尽快确定旱作农业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从整体看,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主要是由灌溉水资源不足,撂荒或自然植被死亡引起的,因此,西北干旱区主要采取了开发水源、高效节水的方法,从西南调水、扩大人工绿洲,从而做到了“人进沙退”。另外,改变广种薄收的落后农耕方式,种好基本田,安排人们在种草种树的同时,选择条件好(有水源和背风)的地方搞自给农业;实施冬春覆盖政策,在新疆和甘肃西部敦煌、安西地区推行棉花留茬过冬制度;改革耕作方式和农机具,摈弃扣翻的旧式犁具,改为只松下层土壤、不扣翻的犁具,发展高科技农业,采取地膜覆盖,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也是西部地区推行防止沙尘暴的方法。

  金新说,传统的治理沙尘暴、扬尘天气的技术毕竟有限,需要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努力,而且我国还很穷,西部更穷,存在治理与脱贫的矛盾,思想意识(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上的矛盾,以及一面治理一面破坏的矛盾,致使投入和收效相距很大,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人为干预与我国目前治理沙尘暴、扬尘天气的传统方法并用,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势在必行。况且沙漠颗粒的运动是通过风流附着地面移动,而尘粒运动是通过风流在高空移动。因此,传统的治沙方法以治理沙漠的移动有着一定作用,而沙尘暴中的尘粒运动则只能望尘莫及了。

  为此,金新提出建立城市高点雾化沙尘暴、扬尘天气防御体系。

  他介绍说,高点雾化沙尘暴、扬尘天气是利用物理原理,科学地运用高空雾化方法,人为干预沙尘暴、扬尘天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的运动,促使可吸入颗粒物加重在空气运动中相互碰撞粘结体积加大而沉降。

  根据沙尘暴、扬尘天气的形成规模、高度(沙尘高度一般为1000米~2500米)及输送路径,科学地分区域、分层次、分来向设立防线,即远程、中程、近程和城区防预体系。各防预体系中配置塔柱球形排管高压喷雾设备,每个塔柱间距100米,塔高50米,形成长5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点雾墙,可起到良好阻拦风带,沉降可吸入颗粒物的防御效果。每个防御系既能单兵作战,也可以全面联动,从而形成以重要城市为控制中心,利用卫星云图、雷达监测、天气预报、单站预报等现代预警手段及现代中央控制系统,统一管理,系统实施,分程雾化压制拦截,分段干预降粒,分层消除化解,使沙尘暴、扬尘天气得到最佳防御效果,达到部分地区沙尘暴、扬尘天气的消灭,及全面控制沙尘暴、扬尘天气的目的。

  金新最后说,使用城市高点雾化沙尘暴、扬尘天气防御体系有很好的节水效果。范例显示,在高点近50公里安装双排塔柱雾化系统,年喷雾40~45天,仅用水360万立方米,在防沙尘、扬尘天气的同时,可迅速绿化3万亩以上的山地,与喷灌相比节水90%以上。据风动试验证明,沙尘运动是沿山坡滚过山脊向前运动,根据风向及水雾能迅速降解沙尘的特点,在城市周边科学地铺设管网、选择高点在山脊设置雾化屏障,阻拦风速和沉降可吸入颗粒物,是科学的和可行的。加上本项目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社会公益性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

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元凶是燃煤烟雾,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悬浮颗粒物污染,它们的共同作用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在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则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

  首先,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是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垂直层结现象。一般来说,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太阳出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使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冬天,一场冷空气过后,特别是其后连续几天不刮风或只刮微风,人们会渐渐感到空气污浊;如果近地面层空气湿度较大,又常常会有雾相伴。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逆温有关。出现逆温天气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们健康,因此,有人称逆温是冬天的隐性杀人帮凶。

  一般条件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摄氏度,这样,大气低层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层温度低,空气密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大气层结就不稳定,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这样就会使低层特别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从而减轻在大气低层污染程度。可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一场冷空气过后,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大气科学中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它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空气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后又向下蔓延,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是辐射冷却造成的逆温。秋末和冬季晴朗无风的天气里,一到傍晚日落时,地面强烈地向空中辐射热量,使地面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气温上高下低的现象,形成逆温层。又因为冬季昼短夜长,晚上辐射降温时间长,往往使低空辐射逆温层更多出现。白天,由于日照增温不足,使逆温层终日难以破坏,所以人们常会见到大气污染物整天覆盖着地面,特别是在城区,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其次,大气污染与风力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污染浓度与风速平方成反比,与污染源排放强度成正比。通常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在我国冬春干燥季节,几乎每年都有强大的西北风席卷整个北方甚至南方广大地区,将内蒙古和黄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带到空中,形成大风浮尘、扬沙或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使得天空呈现土黄色或漫天昏暗。

  第三,大气污染与雨雪有关。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到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较大的雨雪对空气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空气中的雨水已经不很干净。降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混合溶解会形成酸雨,则是大气质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从季节角度来说,由于冬季北方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刮风天气较少,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逆温层较厚,且温度较低,大气对流不活跃等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的因素较多。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很强,大气对流活动旺盛,逆温层的生成存在时间缩短,且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很大,对污染物质清除作用明显,使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色技术的价值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削弱了工业的物质基础,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投入,减少了产出,同时降低了人类的生存质量。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灭绝,加剧了生态恶化,同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绿色技术应运而生。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

  绿色技术是由相关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

  这意味着,有关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只是绿色技术要素,只有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构成现实的绿色技术。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具体说,环境科学家、生态学家和相关技术专家是知识的载体,发展绿色技术,就要加强环保和生态知识基础研究和教育、培训。

  绿色工艺不能等同于绿色技术。工艺是技术活动中加工程序(流程)和方法,是依据知识、能力来组合物质手段。同样,绿色工艺只反映了绿色技术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绿色技术从潜在性向现实性转化的中间环节。

  环保设备只是绿色技术发挥功能的物质手段,不能等同于绿色技术。诸如煤粉收集器、超生雾化消毒机、浮油回收装置、电解防污防腐装置等环保设备,需要具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来操作使用,否则,就是一些普通物品。

  绿色产品在使用中履行着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功能,是绿色技术活动的最终结果。绿色产品与绿色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绿色技术可以生产多种绿色产品,同一绿色产品生产可能需要多种绿色技术。产品的绿色包装(能自然分解或易回收)应属于绿色产品,可以这样理解:绿色包装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它是某种绿色技术(如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新材料生产技术)活动的产物。但是,绿色包装里面的产品可能不是绿色产品。

  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关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无疑地,清洁生产技术属于绿色技术。但绿色技术不能等同于清洁生产技术。

  假定在一个孤立、封闭的地理系统,生态平衡,没有污染。由于地理系统内部的居民一直使用清洁生产技术,从不使用任何污染技术,因此,地理系统中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这时,清洁生产技术等同于绿色技术。但在今天的地球表面,不存在严格孤立、封闭的地理系统。不同地理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地理系统的污染都会影响比邻地理系统。并且,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开始使用的技术具有高排放、高消耗和污染性质,造成了环境问题。正因为出现了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反思,才提出清洁生产技术概念。在已出现污染和地理系统呈开放的条件下,即使今后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也只能部分解决环境问题。理由是,清洁生产技术只能防止未来的污染,而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洁生产技术只是绿色技术的一部分,而不是绿色技术的全部。

  在功能上,治理污染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互补。治理污染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技术是保证未来不发生污染问题。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局部自然生态也可能出现恶化,如沙漠化、泥石流、湖泊沼泽化等。自然生态恶化同样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改善自然生态,如沙漠植草、土石工程、湖泊疏浚等。尽管这些技术属于常规技术,但在功能上应划入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在现代,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那种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观念已经得不到多数人支持。人是生物圈的构成要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结果不对称的互动关系。无论人的作用多么大,人对自然的影响只是改变自然的具体演化方式,不可能毁灭自然,更不可能消除自然的存在。但自然对人的巨大反作用就有可能毁灭人类,消除人类的存在。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核装置同时全部爆炸,毁灭的是人类,不是地球。因此,在最高意义上讲,自然才是人的主宰,人只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作为人的生存环境,人对自然的任何影响最终都转化为对人自身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只是相对人而言。离开了人,自然界无所谓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人是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地球自寒武纪以来的演化方式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受人的生理特征所决定,人只能适应现阶段地球的演化方式或存在方式,而不能适应地球的其他演化方式或存在方式(如没有氧气,没有水)。因此,人类活动不应改变现阶段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否则,地球基本演化方式的改变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以高消耗、高排放、易污染为特征的现代技术,奉行“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征服自然。实践表明,现代技术正在改变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进行技术范式转换,由现代技术过渡到绿色技术,制止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维持现阶段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

  自然界的各部分紧密联系,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不加控制,点污染会发展为面污染,局部的生态恶化会逐渐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绿色技术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进行。那些应用绿色技术的区域,环境问题就得到解决。具体区域环境问题解决了,就是对比邻区域的“生态支持”,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如果现在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地表自然。显然,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一种善的行为,绿色技术负载伦理价值。

  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政府法规、市场力量和公众压力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选择绿色战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企业之所以开发、应用绿色技术,主要是绿色技术负载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可能是显性的、货币化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非货币化的。

  具体说,绿色技术的经济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内部价值,指绿色技术开发者或绿色产品生产者获得的价值。如绿色技术转让费,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的高占有率等。二是直接外部价值,指绿色技术使用者和绿色产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益。如用高炉余热回收装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离装置清除水污染,使用绿色食品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等。三是间接外部价值,指未使用绿色技术(产品)者获得的效益。这是所有社会成员均能获得的效益(如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也是绿色技术负载的最高经济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忽视的热污染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温升高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由,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由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量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度,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尘天气与形成原因

浮尘、扬沙与沙尘暴统称沙尘天气。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特点是天空混浊,能见度明显下降。扬沙天气风较大,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沙尘暴天气风力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沙尘天气共发生13次,80年代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30多次,并且波及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沙尘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上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大风。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区可分为境外源区和境内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新疆南疆的沙漠地区。当沙尘从境外源区进入中国时,境内源区则成为加强源区。对北京地区影响最大的沙尘暴源区和路径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河北北部。造成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夏天至今我国北方持续干旱使草场等的沙化面积扩大。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厄尔尼诺五千年

据一份对秘鲁化石的研究报告称,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早在5000年前就已出现。报告还说,那时水的温度比现在高3摄氏度。这份将刊登在明天的美国《科学》周刊上的报告说,虽然“厄尔尼诺”现象要追溯到1.5万年前,但是它以现在的形式出现的时间距今并不遥远。

  缅因大学和佐治亚大学的专家研究了秘鲁太平洋沿岸西切斯和奥斯特拉地区的鱼化石,这些化石里含有当时的鱼所栖息的水的温度信息。

  从鱼化石中获得的数据同从太平洋珊瑚礁、秘鲁沿海的花粉和瓦斯卡兰山的冰层中获得的信息是吻合的。所有这些资料显示,过去的“厄尔尼诺”现象不如现在活跃。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的大洋气候系统的异常现象,它对全世界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它会引起中美洲的严重水灾和旱灾,造成澳大利亚的火灾增多或美国连降暴雨。

  它的名称是由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渔民们起的,渔民们注意到海水在圣诞节前后升温,因此取名“厄尔尼诺”,它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

  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员弗雷德安德勒斯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他说:“我们的材料更加坚定了这样的看法: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出现的时间相对而言并不遥远,大约在5000年前。”

  安德勒斯和缅因大学的专家研究了秘鲁的鱼骨化石,从化石中的氧同位素可以了解当时水的温度。

  这种鱼化石中的生长层可以用显微镜来分析,从而获得水温的信息。

  通过对这种化石的广泛研究,可以得到很长时间内水温的完整数据。

  安德勒斯说,很显然气候发生变化是一个规律,而气候的稳定不变则在世界历史上是例外。

  “厄尔尼诺”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气候现象,因为它包括太平洋一个区域的信风的变化、水温升高和冷水层停止上升到海洋表面。结果是上升的水层温度较高,其中含有的养分发生了变化。

  安德勒斯说,鉴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重大影响,如1998年米奇飓风造成 1.5万人死亡,“所以应该懂得气候是一个充满自然变化的系统,6000年前的‘厄尔尼诺’现象没有现在这样频繁”。

  对鱼化石的研究表明,西切斯的水温在5000年前比现在高3至4摄氏度。在西切斯以南的奥斯特拉,对鱼化石的研究证明,5000年前的水温比现在高3摄氏度。

  参加这项研究的伊丽莎白·赖茨说,“厄尔尼诺”现象频率的变化可能也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变化和太平洋沿岸居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关注“温室效应”

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发表了包括戈尔巴乔夫、美国前总统卡特、福特、美国前参议员约翰·格林、金融家乔治·索罗斯、首席研究员简·古多尔、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郎凯特、基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和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等10位世界著名人士给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封公开信,要求他制定一项削减产生温室气体的计划。

  本期《时代》周刊还刊登了一篇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联合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 75%的美国人认为世界气候变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67%的人认为布什应该有一套对付这一问题的计划。与此同时,52%的美国人认为,即使其他国家不行动,美国也应该采取措施减绥地球变暖。4月1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认为全国气候变暖问题严重,并敦促美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治理这一问题。接受调查的1025人当中,每10人中就有4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非常严重,有3人认为这一问题相当严重。此外,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布什总统应制订计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

  在此之前,欧盟环境部长会议3月31日在轮值主席国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美国宣布放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部议定书》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布什政府28日宣布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借口是该议定书未对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相应的规定,并提出要用一个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新协议来取代《京都议定书》。会议主席、瑞典环境大臣拉尔森说,欧盟不会接受美国的立场,但他同时排除了欧盟对美国进行贸易制裁的可能性。拉尔森警告说,美国布什政府的环境政策对欧美双方的外交关系构成了挑战,但双边贸易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拉尔森表示,即使美国不参加,欧盟也将批准这项议定书。欧盟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京都进程,争取今年7月在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加强控制气候变化的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性欲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受限制的欲望无疑是贪婪的同义语。相对于人的无限的欲望而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任何进步都不过是杯水车薪。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以便使人的无穷欲望得到满足)视为自己的价值圭臬,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或治理污染)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或制造污染)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无疑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就环境伦理而言,这就是要走出或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即经济价值之外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荒漠化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10亿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区,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并且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贫困地区的人口被迫加剧开发原已超负荷的土地,如无限制放牧、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从而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全球每年有上百万的人,被迫因为荒漠化而走上命运难卜的迁徙之路。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粒的来源及对人类的影响

空气中漂浮的微粒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大多数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它们按种类划分又可以分为烟尘和粉尘两种。

  煤是现代工业使用历史最长、用量最大的燃料,至今仍在工业燃料中占主导地位。通常,每燃烧1吨煤,就会向空中排放30公斤烟尘,烟尘污染的发生源主要来自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火力发电、水泥和石油化工生产、锅炉采暖等。烟尘的主体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碳粒。浓度高时显黑色、褐色或黄色云团状,一般为弥漫性的灰雾状。

  烟尘悬浮微粒是各种工业污染物的载体,直接排放的烟尘除了碳微粒外,还含有硫、氢、酚、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很多已被医学证明是强致癌物质。烟尘污染是迁移性很强的污染,它不仅污染大气环境,还可以随降雨、降雪、大雾回落到水体和土壤中,危害水体生物和农作物、植物。含硫量高的烟尘,还可以形成酸雨,造成生态灾难。

  粉尘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另一种则是人为污染源,如工业生产中采矿爆破、矿石粉碎、原料运输、建筑施工、纺织品粗加工等。粉尘的组成十分复杂,常见的污染物有:尘土、石棉、二氧化硅、金属物质(汞、铬、铅、镉、铁、锰等)及其化合物。木棉、麻、毛等碎屑也是粉尘的主要成分。

  烟尘与粉尘具有一定的污染共性,它们都具有载体作用,可以在颗粒表面富集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直径在0.5~5微米的微小颗粒,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沉积到人体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并可以被肺泡吸收而进入血液,导致其它器官疾病。

  飘尘,我们又通常称之为“可吸入微粒”,它们因其粒小体轻,故而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漂浮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飘尘能长驱直入人体,侵蚀人体肺泡,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粘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大气飘尘不仅自身对人体具有危害性,而且还会吸附多种有害的污染物,甚至在这些污染物中它会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些有害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难溶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侵入肺部组织后,可引起各种金属中毒或放射性污染的疾病。

  2.各种有机化合物,特别是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据研究,大气中的这些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会吸附在大气颗粒上,而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直径约为5微米的小颗粒上。

  3.硫酸盐及硝酸盐。其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同水或金属化合物在飘尘的催化作用而成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常常被飘尘吸附,飘尘中的金属可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再与水作用形成硫酸雾,其毒性比二氧化硫强10倍。这样的微粒吸入肺部后,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进而导致死亡。当大气处于逆温状态时,污染物便不易扩散,悬浮颗粒物浓度也会迅速上升。

  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这样就降低了大气透明度,减少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如城市接受的阳光辐射平均比乡村低20%,且主要是波长小于0.5微米的紫外线部分。城市儿童所接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就会妨碍儿童骨骼的发育。

  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这种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的过程,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利时推出“乙烯循环”技术

欧盟几年前就作了规定:自2000年3月起至2010年止,欧洲所有生产PVC(聚氯乙烯)的企业有义务每年回收30万吨 PVC废料,将其处理成原材料或再次利用。

  然而,白纸黑字写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一晃两年过去了,那些废旧的窗框、 PVC管子、地板革,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处理,绝大多数仍一如既往地用简单的掩埋法进行了所谓的处理。尤其 PVC复合废料,如电缆、地板革、汽车部件等迄今仍想不出有效的处理方法。

  今天, PVC废料终于有去处了。比利时沙尔瓦伊集团发明了一种处理 PVC废旧材料的新方法,即“乙烯循环”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复合的 PVC废旧材料,还可以生产出高价值的再生 PVC。“乙烯循环”技术利用了 PVC特性(有选择的可溶性),将 PVC与其它材料分开,生产出可与新 PVC媲美的再生材料。最近,该集团已经与意大利弗拉拉公司合作建成第一个“乙烯循环”装置,这个价值1200万欧元的装置,年处理废旧电缆的能力为1.5万吨,同时可获得1万吨再生 PVC。“乙烯循环”技术,共分三个工序。首先将2吨左右的废旧电缆粉碎成3至4毫米大小的颗粒,然后将这些小段加入密封容器,加热至130摄氏度,在3巴压力下处理20分钟。这时大约有99%的电缆被分离,金属、橡胶和其他材料被送到集料池。处理电缆的关键是溶液的比例:85%的过氧化钾( MEK),一种有机、无氯、可生物降解的液体和少量的其它溶剂。第二道工序是将溶解的混合液过滤,滤掉混合液中的杂质。第三道工序是将过滤后的混合液注入两个反应罐,并将蒸汽注入液体,蒸汽可使 PVC沉淀。因为塑料在水中不能溶解,它与 MEK形成恒沸物,但冷却后又重新分开。沉淀的 PVC经干燥处理后变成300-500毫米的颗粒,其质量与新的 PVC材料没有任何区别,但价格仅为新材料的三分之一。另外, MEK溶剂可以重复使用一年以上。每处理1吨 PVC的价格在250至450欧元之间。

  采用意大利弗拉拉公司的设备价格就合算得多。如果下月将要投产的附加电子分离装置运行成功,那处理费用还可进一步下降。当然,假如有现成的蒸汽源,不用自己烧蒸汽,处理起来就更加合算。据报道,德国将于2004年起在拜尔堡和赖因堡地区建造2套这种处理设备,主要处理像电缆、地板革、窗框等废旧 PVC。此外,法国、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也对该设备感兴趣。

  从政策上讲, PVC生产企业应当认真履行废旧 PVC处理量的承诺。但政治家们如只在法律上规定,而不从行动上支持的话,对 PVC生产企业来说同样是头疼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光污染

华灯溢彩,霓虹闪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然而夜景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城市建设和环境专家提醒说,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光污染,而“只追求亮,越亮越好”的做法更是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危害。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面临五大环境问题

环保专家杨仁泰认为,目前全球正面临着5大严重环境问题:

  海洋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加剧,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于过量捕捞和海洋污染,世界渔场产量全而下降。

  淡水 淡水资源占全世界水体总量的1%弱,且其中绝大部分冰封在南极等地的水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条国际河流,对这些河流中水资源的利用、水质的防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湿地 以前人们对湿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如美国人就有“湿地是浪费的大地”一说。实际上湿地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宝库,世界上将近70%的生物都在湿地环境中孕育、牛存。保护湿地不仅是环保的要求,而且对抗旱涝也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 全世界的生物种类迅速衰减,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1973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签署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旨在通过控制国际贸易来制止对野生生物的滥捕滥杀。

  能源 能源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现在人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不仅造成了地球升温等全球性的生态灾难,而且这种社会经济运行本身也难以为继。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化石燃料将消耗殆尽。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寻找新能源已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的首要环境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室效应传染病增加

瑞典两名医学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指出,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变暖正在造成传染病激增的恶果。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林德格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古斯塔夫松在调查扁虱脑膜炎在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发病率时获得这一结论。他们发现,70年代末,斯德哥尔摩地区每年每百万人中大约只有 10人传染上扁虱脑膜炎,而到9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30人左右。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最近20多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扁虱脑膜炎的传染体扁虱在斯德哥尔摩地区增加得很快,如在过去10年里其增幅达到16%。此外,在瑞典北部沿海地区,以往很难见到的扁虱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40%。

  这两位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气候变暖,扁虱所传染的其他疾病也有大幅增加的趋势,如包柔氏螺旋体菌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动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件。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上,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京都议定书》。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38个主要工业国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需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日本和加拿大分别削减6%。其他缔约方也各有减排比例。根据联合国的计划,《京都议定书》最迟应在2002年开始实施。

  但该议定书需要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在内的至少55个缔约方批准才能生效,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55%。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5%,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2%,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7。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美国新政府决定不执行《京都议定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担忧。他强调,目前世界面临的真正危险是,在同气候变化的艰难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会化为乌有,而发展中国家将处于最易受害的境地。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气候岛”令人忧

炎热的夏日,人人都盼望着气温下降,天送凉风。而城市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居民,却往往发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气温总比周围相邻地区高,其他季节也如此。如1979年12月13日20时,上海市中心气温为8.5℃,近郊为4℃,远郊仅有3℃。这样,城市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独特的岛屿,称为“热岛效应”或“火炉效应”。这种“热岛效应”日益显著,我国观测到的最大“热岛效应”,上海为6.8℃,北京为9℃;世界最大的城市”热岛”,要数加拿大的温哥华(11℃)、德国的柏林(13.3℃)。

  在这种“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等等。如,上海市区汛期雨量平均比远郊多50毫米以上,等于多下了一场暴雨。城市雾气多由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形成的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雾等混合而成。雾多不仅危害动植物,还会妨碍水陆交通和供电。严重时,汽车、火车、轮船只好减速,甚至影响到飞机的起落。重庆是有名的“雾都”,一家机场因此不得不搬家。

  “热岛效应”,主要是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区或大城市中形成。由于工业发达、人口集中,大量消耗能源,致使许多进效进入大气。另外,高楼林立,绿地锐减,也是造成气候岛的原因。据研究,城市废热,主要来自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其次是机动车辆、人群等流动热源。用混凝土、砖瓦石料等建筑的高楼大厦群及水泥、柏油铺设的路面,都能大量吸收和储存太阳能。狭窄的街道和愈来愈小的庭院、居室又使天地之间的热量交换受阻,使地面降温非常迟缓。因而,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一般可高出0.5℃~3℃,或者更高些。愈是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愈明显。“热岛效应”反过来又使城市耗电及用水量大增,

  夏天要想降低1℃,比冬天升高l℃用电量要大得多。这样,又要耗掉大量能源,造成更多废热,进一步加强“热岛效应”及其他气候效应。现在,许多城市都认识到“造绿”是改善城市“气候岛效应”的好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色技术

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关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无疑地,清洁生产技术属于绿色技术。但绿色技术不能等同于清洁生产技术。

  假定在一个孤立、封闭的地理系统,生态平衡,没有污染。由于地理系统内部的居民一直使用清洁生产技术,从不使用任何污染技术,因此,地理系统中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这时,清洁生产技术等同于绿色技术。但在今天的地球表面,不存在严格孤立、封闭的地理系统。不同地理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地理系统的污染都会影响比邻地理系统。并且,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开始使用的技术具有高排放、高消耗和污染性质,造成了环境问题。正因为出现了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反思,才提出清洁生产技术概念。在已出现污染和地理系统呈开放的条件下,即使今后都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也只能部分解决环境问题。理由是,清洁生产技术只能防止未来的污染,而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洁生产技术只是绿色技术的一部分,而不是绿色技术的全部。

  在功能上,治理污染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互补。治理污染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技术是保证未来不发生污染问题。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局部自然生态也可能出现恶化,如沙漠化、泥石流、湖泊沼泽化等。自然生态恶化同样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改善自然生态,如沙漠植草、土石工程、湖泊疏浚等。尽管这些技术属于常规技术,但在功能上应划入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在现代,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那种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观念已经得不到多数人支持。人是生物圈的构成要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结果不对称的互动关系。无论人的作用多么大,人对自然的影响只是改变自然的具体演化方式,不可能毁灭自然,更不可能消除自然的存在。但自然对人的巨大反作用就有可能毁灭人类,消除人类的存在。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核装置同时全部爆炸,毁灭的是人类,不是地球。因此,在最高意义上讲,自然才是人的主宰,人只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作为人的生存环境,人对自然的任何影响最终都转化为对人自身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只是相对人而言。离开了人,自然界无所谓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人是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地球自寒武纪以来的演化方式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受人的生理特征所决定,人只能适应现阶段地球的演化方式或存在方式,而不能适应地球的其他演化方式或存在方式(如没有氧气,没有水)。因此,人类活动不应改变现阶段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否则,地球基本演化方式的改变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以高消耗、高排放、易污染为特征的现代技术,奉行“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征服自然。实践表明,现代技术正在改变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进行技术范式转换,由现代技术过渡到绿色技术,制止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维持现阶段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

  自然界的各部分紧密联系,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不加控制,点污染会发展为面污染,局部的生态恶化会逐渐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绿色技术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总是在具体的区域进行。那些应用绿色技术的区域,环境问题就得到解决。具体区域环境问题解决了,就是对比邻区域的“生态支持”,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如果现在所有区域都开发、应用绿色技术,那么,困扰人类几百年的环境问题就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富饶的地表自然。显然,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一种善的行为,绿色技术负载伦理价值。

  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政府法规、市场力量和公众压力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选择绿色战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企业之所以开发、应用绿色技术,主要是绿色技术负载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可能是显性的、货币化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非货币化的。

  具体说,绿色技术的经济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内部价值,指绿色技术开发者或绿色产品生产者获得的价值。如绿色技术转让费,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的高占有率等。二是直接外部价值,指绿色技术使用者和绿色产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益。如用高炉余热回收装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离装置清除水污染,使用绿色食品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等。三是间接外部价值,指未使用绿色技术(产品)者获得的效益。这是所有社会成员均能获得的效益(如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也是绿色技术负载的最高经济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环保与环境伦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具体的正在活动的一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个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也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实现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的,国际社会就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在民族国家层面,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鼓励企业与个人的环保行为。在国际层面,人类应建立一个更加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反对军备竞赛,使各国能够更多地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护我们这个“唯一的地球”,而不是用于研制“先进”的杀人武器;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增强欠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积极配合各种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发起的保护地球的民间环保活动。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对任何一种法律的主动遵守都来源于对该法律的道德合理性的确认),那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收我们排放的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都生存在一个渺小的“地球村”中;为他人敲响的丧钟,也是为我们自己敲响的丧钟。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的消费习惯直接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购买和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无异于支持破坏环境的行为。购买和使用包含濒危动植物成份的产品,则等于间接毁灭濒危物种。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把手中的货币选票投给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并选择一种崇尚俭朴的绿色消费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WTO怎样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rt)关注的课题。1971年,GATT缔约方成立了一个环境措施和国际贸易的工作组,但是,它并没有正式运转,特别是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各缔约方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有所减弱。

  不过,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竟争的加剧,环境与贸易的关系问题在90年代再次受到各国重视。1991年,经过一系列国际政策议程后,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的建议下,GATT环境措施和国际贸易工作组重新开始启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最后也达成共识,开放、平等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将推动世界各国更好地保护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1994年4月,GAN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环境问题尽管不包括在谈判的内容中,但由于各缔约方的关心,所以,各缔约方也签署了正式的协议决定在WTO中全面开展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工作,并成立专门的环错与贸易委员会来处理与成员国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他们的决定把环境与贸易问题在WID议程中提高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WTO不得不处理环境与贸易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员国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制约效应,早期的表现是一些国家把环境保护措施变成非关税贸易壁垒,这与GATT和WTO的自由贸易精神相违背,但是,如果自由贸易严重破坏环境,这又违背了成员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因此.环境与贸易的关系问题是WTO面临的现实课题,WTO处理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一些做法,必然对相关的贸易协议产生影响,要知道WTO在这一问题上的具体做法,有必要先了解WTO处理这一问题的工作机制,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WTO在1995年正式运转时也同时成立了环境与贸易委员会,它的定位是用贸易组织的观点来解释环境问题,它不是一个环境保护组织。委员会的职责是充分了解贸易措施和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修改与开放、平等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相适应的贸易条款提供适当的建议。另外,WTO秘书处也提供机会与发展中国家官员进行有关环境问题的对话。

  其次,在WTO相关协议中,有所谓的“绿色条款”来为成员国保护环境提供支持。比如,在《GATT第20条》、《有关技术贸易壁垒的协议》、《与卫生及植物检疫有关的协议》、《与农业有关的协议》、《与知识产权贸易有关的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等中,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

  此外,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还将促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WTO工作的中心, WTO也希望在目前已经运行的多边贸易体系条件下,在贸易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具有建设性的联系。可以预见的是,WTO未来的多边贸易谈判会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这符合人类发展的潮流。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城市什么样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健康城市需具以下10项标准,各国也可根据本国国情作相应的调整。

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而协调工作。
能使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
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诀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臭氧层大洞50年内将会闭合

研究臭氧层的300多位科学家,在布伊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预测,臭氧层大洞大概会在50年内闭合。研究人员说,臭氧层大洞的缩小主要是由于1987年各国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向大气中排放氟利昂等到化学物质收到了预期效果。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欧洲科学家在北极释放高空探测气球对不同高度的去层进行取样分析,并于最近发表报告指出,云层会加速臭氧层中臭氧的消耗,加剧臭氧层的破坏,这是因为云层中的微粒会激活大气中的含氟化合物。

  科学家发现,云层中的微粒对氯化物的激活作用要比太阳更为厉害,这些微粒冬天被云层中的冰晶包裹,但到了春天,冰晶中的水分会被阳光蒸发,从而导致大量微粒出现在云层中,这是为什么春天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一个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室效应有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 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 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 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 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 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 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 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 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6: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的十大环境祸患

土壤遭到破坏目前,有110个国家的可耕地的肥活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也是酸雨问题。以前,酸雨问题只涉及到欧洲和北美的老工业国。但现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高速发展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酸雨的侵害。空气污染还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加速房屋的损坏,导致气候反常变化。

  淡水受到威胁在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以上死亡者的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的水有关。现在,每天有2.5万名男人和妇孺死于通过水传染的疾病。

  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气温的升高也将给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

  森林面积减少在过去数百年里,温带地区国家失去了大部分森林。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难见森林了。

  生物品种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生物存在的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的物种绝迹。

  化学污染工业发展带业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了污染。

  混乱的城市化人口的爆炸和农村土地的恶化,贫穷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有些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由于过度捕,海洋的淦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人闪面临饥饿的威胁。

  极地臭氧层空洞每年春天,在地球两个极地的上空会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达20%-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在50%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9 08:33 , Processed in 0.1062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