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城

关于工业设计di个人文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2 0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一日不见,沧海桑田哦。。。[/QUOTE]
哦对,所以他去水版化解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2: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sugizo]袄~~我是觉得象包豪斯50年前做的东西和现在的设计比区别也不是很大,做来做去就这样子.那时候的极简风格到现在也是被沿用的.康定斯基老人家不是说过功能决定设计么,他设计的东西都满实在的呵呵.现在的老师教学都包含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外观好看是首要的,有的觉得功能是首要的,你说的功能可以细致是一个人性化的需要吧?呵呵你什么时候德国毕业期待你的毕业作品.[/QUOTE]

说了一大堆,还是没回答我的问题。抄来的资料,丝毫说明不了你自己的认识。

来分析一下你自己话里问题:
bauhaus是现代设计教学的先行者,受当时政治、艺术背景的影响非常大。bauhuas的几个阶段,教学的偏重都不相同。你说50年前,那就是应该是57年左右,那时候已经没有bauhaus这个学校了,被改成ulm造型学校。所以说50年前这个说法很不准确,应该是20世纪20-30年代,也就是70-80年前。几十年内设计的区别,我不用说什么了,你自然可以觉得区别不大,个人认识而已。
极简主义风格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后期产生的分支。和bauhaus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自然,bauhaus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起者,而且在2战后又将影响从美国发展到全世界。但后期的现代主义,或者功能主义已经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后现代运动也越来越热烈。极简主义是从艺术和建筑领域开始发展的,和早期比较知名的粗野主义有关联,然后慢慢影响到室内和产品。整个时间都在60-70年代。
我不知道康定斯基是否真的自己做设计,但他在bauhaus的主要任务就如你找来的资料,是在初级教育阶段,包括平面理论、构成理论和一些实验性的课程。因为他自己是画家,所以教学范围更偏艺术和理论方面,他关于色彩构成的理论,是相当经典的,至今是设计教育的典范。如果你指的是“功能决定形式”这句名言。那我告诉你,这是建筑师沙里文说的。那是19世纪的事了,还处于现代主义运动的萌芽阶段。他的这句话一直很有争议,其实他所谓的功能和形式比后人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要深刻的多,原话也更全面,正巧前两天还和同学争论过这个问题。但他的这句话的确影响了之后几十年设计的发展。

关于你之后和wuyou吵架的那些不经过大脑的废话,我就没兴趣搭理了,帖子主人也会处理。关于我对设计历史和理论的认识,也不是你随口就可以否定的。对于历史,严谨是一方面,理解是另一方面,还没有理解的知识最好不要信口开河。你搜索些资料来,也丝毫说明不了你对于自己所说东西的理解。如果你愿意继续在bauhaus和之后的发展展开讨论,我倒是很愿意参加,不过你的心态不适合在论坛讨论问题。有什么大不了的,需要红脸粗脖子的卡架呢,来看帖子的却什么也学不到,实在很没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2: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问你个问题:

你能说出Itten和Moholy-Nagy在bauhaus前后教育的差别吗?他们都是和康定斯基一起教设计基础和构成的,Itten的色立体也是相当有名的。为什么最后却换了Moholy-Nagy呢?

补充一些内容:
Itten和Moholy-Nagy两个人的差别,可能代表了一直以来对待设计两种不同的观点,有如现代和后现代、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等等。这没有对错的说法,也就是说,Moholy-Nagy取代Itten并不表示他比Itten更正确,只是个人和学校的协调问题,以及时代背景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想要深入讨论的其实就是这两种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2: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回到正题了,其实我就不像lx和q大两位,我很少长篇大论。要我说话,要么就是有讨论的必要,要么就是听我说的对象值得我说。没想到这就是传说中的“清高”,还被说成“装B”。

关于“功能决定形式”的争论,我推荐一本几年前风靡的书:《器具的进化》。形式是否真的取决于功能?书里列举了很多反例,比如同样功能的工具,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人,采用了不同的造型或实现方式。

另外贴上我6年前写的一篇当时我对工业设计的理解,那时我大二:

http://www.mddesign.com.cn/news/newshtml/sjgd/20040729144721.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2: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发现楼上青城引用的资料,看来我多年前学的还没白费。
如果能让前面楼上不爽的同学和来看帖子的同学学点东西,也不枉费打这么多的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wuyou]
另外贴上我6年前写的一篇当时我对工业设计的理解,那时我大二:

http://www.mddesign.com.cn/news/newshtml/sjgd/20040729144721.htm[/QUOTE]

看了,有意思。比我大二时候强多了。
现在很多学设计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都已经对设计有些了解,这是相当可贵的,至少可以在刚起步时少走些弯路。所以我们当年要学5年,前两年就是给你重新认识“设计”这个单词的,只可惜我当年都花在球场上了……不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3: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当时我们本科班只有3个人是高考第一志愿选“工业设计”上来的:一个是班长、一个台湾同学、一个是我。

当我在第一堂课上听老师说“工业设计师=30%科学家+30%的艺术家+10%的诗人+10%的商人+10%的推销员+10%的事业家”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要的!

后来看到这个行业的现状,我对自己和“设计”都相当的失望!你说的“我没有把着10年的时间浪费在等待和彷徨的迷茫中!”很遗憾,我就是觉得自己在这上面浪费了太多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3: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辞职时写的:

我想强调的是事实,以及态度;就是“需要怎样做”与“应该怎样做”。

事实上理论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了解,经过四年(或更长时间)的纯理论学习,关于“设计管理”,关于“市场”、“品牌”,相信这里的每一位设计师都能blah blah出一大堆来;那么实际情况呢?我来说说。

我们公司的设计管理(如果有的话)在操作上分为“流程控制”与“设计理念导向”。上次香港理工的教授说得好,设计师与设计管理好比企业的两只手。控制流程方面,有多少“应该”正确认真执行的步骤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呢?

“所有项目启动必须有启动表,并经客户部总监确认,严禁任何口头传达就启动项目(设计部、品牌传播部、结构手板部);”
“设计部在项目运作中,应主动加强与结构工程师在工艺、结构、可实现性方面的沟通(设计部、结构手板部);”
“所有项目评审均需有评审记录,所有项目会议均需有会议记录;”
“各设计部门根据客户部书面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不能直接自行修改;”
“任何提案,客户部必须在一周内给设计部门书面意见反馈;”
(摘自《XX工业设计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更不用提方案打印前的“30分钟工作”和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签名盖章。

白驹过隙,管中窥豹;光是这些就可以看出我们是怎样用一只残废的手在这残酷的市场上拼搏。我知道国内没有任何一家设计公司能在上述几条中做得很好,这是现实;但现实不是我们忽视自身缺陷的借口。

而我也相信我知道造成如此现实的原因:客户这根晃动在设计师眼前的指挥棒。在客户一天十多个电话的催促下,在客户老板级人物烁烁的注视下,在业务员高明的比划下,任何流程都是可以省略的。

关于设计理念导向甚至公司高层对“设计管理”的理解是否只停留在“员工工作制度”管理的低级层面上,我不敢妄言。上面只谈了“设计管理”范围内我了解的。

谈到“市场调查”,XX做了一个比喻:调研和设计关系就象外观与产品的关系。基本观点我是否可以概括为:市场调研对设计有参考价值,却无法代替设计,就像外观对产品有影响,却代替不了产品本身。都是,前者做得好,后者就出彩。是,我觉得结论很正确。但是我对这种论述所表现出的在设计管理中以设计为本,在产品设计中以产品为本的理念表示疑虑。我推崇的是战后欧洲设计救亡运动中“设计”表现出的神奇力量!(当然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就像我认为以科学的市场调查为指导原则的设计活动才能创造出经典的产品一样。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前者做得好,后者就好;前者做得不好,后者也存在,只不过不太好”这样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成级数(希望是)增长的。

“我们手中最主要的制动器是一种担心,担心任何一种形式的东西使我们脱离群众,忽略具体的人,忘记革命的最高、最终理想是使人摆脱异化、走向自由。”----切.格瓦拉

我私下把这句话理解成对设计师以理性的头脑限制无度的感性发挥的最好注解。但是,客户老板那只“啪”的一声拍在头上或“砰”一声拍在桌上的手,威力巨大到足以毁灭任何或科学或感性,或严谨或模糊的“调查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3: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两个班也就两个第一志愿的呢。有一个我。当时也不知道工业设计具体是什么,只是不想读计算机和经济类而已,嘿嘿。
我们班好像一向松松垮垮,没什么气氛。不过我是个虔诚的好孩子,虽然说不上什么设计上的志向,但是老老实实,四年决不白过:)
一路不悔,并很高兴认识你们!

在国内的时候根本不喜欢设计史呢,居然也没有相关的课程,似乎只有一本课本自己看。。。
在德国上到的设计史满有意思。听老女人讲那过去的事情~~有趣而且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4: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两个都找老帖子转,对待广大忠实读者,实在太不真诚。
我刚去几个论坛,也想偷下懒,找找自己的老帖子,结果发现,很多当年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看着自己一路贴来,感触不少。所以决定不转过来了,还是当场打字比较好,至少能保持新鲜出炉、原汁原味。

有关设计管理,以前似乎写过一些中国和德国两边的一些比较,比较的范围限于我工作或接触过的公司。当初提到“理性”和“感性”的差别,也提到了整体管理和个人能力的作用。现在看看,似乎有些片面。所以就不展开了。只是提一下大道理:设计管理是个实践性相当强的工作,对于不同的公司,公司不同时期,不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同客户,不同项目……形式和内容差别都很大。就好比很多设计本身,问题是一步一步被揭露和发现的,设计也同时逐步被完善。管理也是如此,只有身在其位,才会有实际而明确的观点,也才能提出相应的策略。所以,以后提设计管理,不能简单地谈现象和规律,最好联系实际的背景来谈。比如,对wuyou工作过的公司和项目,以及相关的设计人员,我就比较感兴趣,因为虽然有接触,但因为是从外往内看,所以往往理解不到位。此外,一说到管理,我们多少会比较理论化,从形式上讨论的比较多,这也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我发现,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很多内容就变的技术性很强了,问题和范围也相对变的很实际。有人问我,既然都工作那么多年了,回学校还有什么意思?!的确,很多内容的确有些炒冷饭的味道,不过,有机会从两个角度同时来看一些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4: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我们两个班也就两个第一志愿的呢。有一个我。当时也不知道工业设计具体是什么,只是不想读计算机和经济类而已,嘿嘿。
我们班好像一向松松垮垮,没什么气氛。不过我是个虔诚的好孩子,虽然说不上什么设计上的志向,但是老老实实,四年决不白过:)
[/QUOTE]

都是好学生!

和你们相反,我当年是当场毅然决然地否决进工业设计、被我们系主任称为“不热爱我们专业的学生”。可笑的是,我这个我们班上最“不热爱我们专业”的学生,转眼第二学期就变成班上的学习委员了。我从来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当然作弊处分之类的事没有,就是成绩单上面五花八门的成绩比较丰富,什么0分、无资、旷考、缺考、补考、重修……凡是可能的,我都齐全了,也算是班上比较难得的成绩单样本。不过这些小红花多是选修的,专业课还不错,所以最后基点还不低。
说到设计史,我们除了工业设计史,还要选修西方艺术史、中国建筑史和西方建筑史,学的多的就没味道了,也比较粗略,现在自己可以找些感兴趣的书来看看,顺便就把当年架好的空架子慢慢填丰满了。当年上西方艺术史也没精神,关键是老师没货,和自己翻书没差别。所以学历史,老师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好象当年中国建筑史的老师是个牛人,我们学的就比较来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05: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文章不快,当场写不出来这么多。尤其理论类,如履薄冰地怕写错,说一句话google多少次啊。。。
早段时间满有感想,写了一堆提纲没时间扩充。放着放着就没有开始的感觉了,想着还是沉淀一下,更有把握了再写。
而且有个问题,就是课业紧的时候有想法,没空写。等到闲下来,感觉也没了。

你是先搭架子。我学很多东西是先学散的点,到了一段时间以后(经常要好久)突然串联起来,那一瞬间特别爽。
史学上面年代还是很重要的,先来后到的顺序和传承。不过我记不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0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wuyou]http://abcdvbbs.net/showthread.php?t=200151&page=1&pp=15

我建议在这个版、在abcdv上, 大家都不要再对这个人提的问题做任何回答和帮助了。

这样的小孩,毫无家教,就应该回炉重造;我替你父母难过。[/QUOTE]
每个人总要发泄的,昨天的事也就这样了,我觉得么自己睡了一觉也就都忘了,如果你还要记着我的话,那我也很遗憾了.
我做人不会象你说的我写的我骂的还要改,我不会那样做,敢做敢当
你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会把你怎么样的.
我自己不是学工造的,但是对工造也感兴趣,也想对这个了解,自己才疏学浅说的不好,都是错误的话还请你们包含.你们写的意见我都接受,虚心改正.
你们的年龄都比我大,也算长辈了,我这样吵是很失礼的,向你道个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14: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上的事情,有谁记你也没关系。当演习好了。
要是生活工作中也这样,楼上就要吃大亏了。不是所有人都睡一觉忘记了,那不是没心没肺么?
这种事情上说敢做敢当也没意思。

骂人的旧帖删也好不删也好,我无所谓。
全程看看其实挺有意思,只是你自己在论坛上的形象很受影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6: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sugizo]每个人总要发泄的,昨天的事也就这样了,我觉得么自己睡了一觉也就都忘了,如果你还要记着我的话,那我也很遗憾了.
我做人不会象你说的我写的我骂的还要改,我不会那样做,敢做敢当
你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会把你怎么样的.
我自己不是学工造的,但是对工造也感兴趣,也想对这个了解,自己才疏学浅说的不好,都是错误的话还请你们包含.你们写的意见我都接受,虚心改正.
你们的年龄都比我大,也算长辈了,我这样吵是很失礼的,向你道个歉.[/QUOTE]


问题在于,我丝毫看不出你有对工业设计感兴趣,并且愿意虚心学习的态度。
我提的前两个问题,你只是随便应付,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连我的问题也没完全理解。我问的后一个问题,你有思考过吗?
对我而言,不负责任的对别人的揣测,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你所想象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镜像。而将自己如此不负责任地公诸于世,显然是不爱惜自己的表现。
对于自己的错误,不管是学识上,还是为人处事,如果连改正的勇气都没有,还说什么“敢做敢当”。
记得以前有个在设计在线对我以前工作的公司说三道四,结果和我大吵一场。结果发现他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都是道听途说的。——谁叫他撞倒我枪口上了。你来这里发言,就应该了解这里都是学设计的。所以别再老是撞枪口,学聪明一些好。
对于新来的,我都是很有耐心。如果连你自己都没有学习的耐心,那就真的没人会再理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论坛上的事情,有谁记你也没关系。当演习好了。
要是生活工作中也这样,楼上就要吃大亏了。不是所有人都睡一觉忘记了,那不是没心没肺么?
这种事情上说敢做敢当也没意思。

骂人的旧帖删也好不删也好,我无所谓。
全程看看其实挺有意思,只是你自己在论坛上的形象很受影响了。[/QUOTE]
算了,我形象差也就差吧,你说的对,生活中这样是吃大亏了,那我还是脑子长点记性,多看,少发言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qqbeast]问题在于,我丝毫看不出你有对工业设计感兴趣,并且愿意虚心学习的态度。
我提的前两个问题,你只是随便应付,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连我的问题也没完全理解。我问的后一个问题,你有思考过吗?
对我而言,不负责任的对别人的揣测,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因为你所想象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镜像。而将自己如此不负责任地公诸于世,显然是不爱惜自己的表现。
对于自己的错误,不管是学识上,还是为人处事,如果连改正的勇气都没有,还说什么“敢做敢当”。
记得以前有个在设计在线对我以前工作的公司说三道四,结果和我大吵一场。结果发现他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都是道听途说的。——谁叫他撞倒我枪口上了。你来这里发言,就应该了解这里都是学设计的。所以别再老是撞枪口,学聪明一些好。
对于新来的,我都是很有耐心。如果连你自己都没有学习的耐心,那就真的没人会再理你了。[/QUOTE]
你提的最后那个问题我实在理解不了,那我也只有去找书看看再说了,恩以后注意我自己发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2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没看青城JJ的日记了...
想不到已经添了这么多剧情,真是精彩....
受益非浅.

工设学了三年..设计史背了考了...记住人名年份发展阶段...学得无血无肉.
看了前面这些才觉得自己该好好补补了..

希望前辈们经常上来发发帖子..启发我们一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0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04ENTRY

呵,又是旧文。
我的观点更新得不快,差不多还是这样。
----------------------------------------------------------------------------------

赶着最后一天看了今年的ENTRY设计展,不错。其实这种东西,很懒得去,去了感觉又会很好。
展览不许拍照,也罢。有了相机,就好像有了依赖,都不会脱离镜头看东西似的。草草走过,拍摄,心里想着,回家细看。可是回了家,我是不会没事琢磨照片的。
没有相机,就只好把什么东西都当面看个仔细。拿着手机,打开录音功能,说自己的所见和感言。再偷偷摸摸地拍上几张,都是模糊不清的,不算照片,只能是个人的记忆书签。
书签过后整理,可能要加点草图说明。录音整理如下:

建筑一类,很多都像“天空之城”一样飘在空中的,吊起来的,细杆支撑的,仿佛悬浮的,玻璃和钢结构的,有机外形的,外观缥缈的,有些是单体堆积起来的。单体模块是很理性的一个思路,但是堆积起来以后的外观又复凌乱,像一团泡沫。(形态和“分形”似乎有联系。)建筑外观的怪异,似乎不是很要紧。那种胡闹的外观,解构啊后现代啊,奇奇怪怪啊,在小的结构里面是非常没道理的,但是放大到建筑尺度以后,就变成工程之所能及。看似凌乱的可以规整化,就像圆形可以近似为多边形。外形只要符合最起码的物理,不被自重压垮,结构就一定可以实现。非理性的随便说说,坚持实现下去就会规整成理性的既成事实。
我不反对费很大劲做那样奇思妙想的东西。虽然那样是费力和不节省的,但是总是节省,也没有什么用,不如适当奢侈一下,可以找点乐子。那样的的建筑是挑战极限,可以展示人类的新能力,因此也被社会大众喜欢。
把原有的疯狂主意造出来才能放心忘掉,之后更能集中精力继续新的创造,包括下一步怎么改进,或者是否放弃另起炉灶。如果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就难有另外的进步和创新。具体说就是,假如不把那些天空之城造出来,设计师就会有天空之城情结,设计的房子除了飘还是飘。
把奇思怪想实现,需要两种品质,一种是对原计划的热烈偏执,一种是对整个实现过程的冷静控制。
神经想法极其有趣,但是对个人而言,不当饭吃。那些大师的奇怪想法和名气之间的关系,就像鸡和蛋,搞不清楚。

现在仿生是设计界很流行的一个主题。其实很难界定仿生设计的范围,可以说,人的所有创造都是仿生而来,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追溯到源头,是从自然界生长出来的。一切的基本原理都是自然的,都可能找到非人类的对应。比如梳子,可以说它是对手指梳理头发的仿生,也可以说这是牵强附会。现在说的仿生,一般是指比较复杂和比较新的,创造过程中已经有强烈的模仿自然的意识。
仿生有两个偏向,一为形态仿生,一为结构仿生。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为形态体现着结构。如果是纯粹装饰的形态“仿生”,不如叫雕塑。
自然界的结构非常精妙与合理,但是这种合理,很大程度是靠试误法得来的。
长远来说,物种发展,适者生存。一个物种的个体变异是随机的,即使是不适合的,也能够出现,但是很快就会被淘汰,剩下的小部分以一种设计过的合理面貌保留。
对于个体来说,举一棵树的例子。树的结构和形状一般是很美的,这和它的种系远古以来被选择有关,比如芽的间距会有一个固定范围,来保持枝叶的密度。整棵植物可以由于祖传的模式长成均匀美丽的形状,但是具体到枝条叶片,它的生长仍然是盲目的。一棵树如果长在非正常状态下,比如紧靠着墙,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新芽仍继续着试误法,如果遇到障碍,就会折断或枯萎。最终整棵树和墙面会形成非常合理的外形关系。
仿生的优越就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直接提取试误得出的完美结果,一步到位。通过仿生,人类在创造方面可以更有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0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天考试,容我忙完再来。其实文章也贴得差不多了,看假期有没有时间写新的吧。
一张前段时间在系里拍的照片。因为学院要合并,临时在展柜上贴了白纸当意见簿,结果变成布满涂鸦的“流言板“。。。
过了两天,“请用中文教学“下面还跟了一个“顶" ,我晕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2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提到Itten和Moholy-Nagy的差别,还是说说吧,有头有尾的好。
Itten是个艺术家,对色彩和平面有相当的研究,但个人非常“宗教”化,强调个人信仰对艺术的决定性,崇尚精神力量,所以在学生中不但教授设计平面的基础,也感化了相当的“信徒”。在政治环境对Bauhaus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校长Gropius相当不安。最后请来了匈牙利的Moholy-Nagy。Moholy-Nagy是个相当强调实践性的艺术家,他做的很多暗房实验和装置,对当时的摄影和艺术领域都影响颇深,至今也是相当有启发性的。这两个艺术家的区别可以从他们的着装和仪表就能分辨,Itten一直以修士面貌,光头加道袍是他的标志;Moholy-Nagy是背带工作裤加斯文的眼镜。
Bauhaus一直没能脱离政治的影响,后期Mies van der Rohe任校长之后,曾几乎将学校完全控制于建筑教学领域内,也开除相当多激进的学生,但终究没能挽救Bauhaus在德国的没落。

现在可以感受的,除了Itten和Moholy-Nagy两人对于艺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之外,也感觉到——乱世出英豪,在动荡而缺乏依托的年代,人才变的个性鲜明。所以,所谓现在是没有大师的时代,也应该和现在的社会背景有些关联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23: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是在专门讲包豪斯的书里面提到,还是?德国书?中国书?
我个人是,宁做太平小菜鸟,不当乱世大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16: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仿生,我觉得分为形态仿生和功能仿生比较好一些。

形态仿生包含了一定意义上的结构仿生,而功能仿生则是更高要求。比如最近流行的一种表面材料,仿荷叶的功能特点,用这种材料制作伞的话,可以迅速的把留在伞上的水珠抖掉,就象荷叶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0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一个网上拷下来的相关讨论吧,应该是我2005年的时候在billwang找到的。我也该再看一遍了。
仿生是很有意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2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0515制造困难也要说

德国人做项目,特别认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tellung--Problem-Loesung)”的逻辑。如果没有遵循这个逻辑,无论其他的部分再怎么天花乱坠,在他们手里多半是通不过的,就是给你釜底抽薪:“这个很好,可是要用来干嘛,啊?”
在学校设计练习也好,之前在InWEnt写模拟的项目书也好,都是这样。应付的办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特别严谨没错,可惜世事不尽如此。如果世界上其他人都像德意志民族一样讲条理,也就完美了。
所以他们认为自然而然的逻辑,我经常还是要特意迂回地去套,走走形式:“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有个对应的解决方案是这样这样的。。。”还比较灵验,很能得到肯定。
我不禁想到《武林外传》里面秀才的名言:“有困难要说,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4-28 00:23 , Processed in 0.1023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