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0|回复: 4

西安地区留德楷模2徐德龙:龙腾海天正当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2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年元月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及材料工程学部院士,这也是我国水泥生产工艺及工程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从一个黄河岸边长大的农家子弟到院士,徐德龙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但又极富诗意的成功之路。

母亲河孕其豪情

  “黄河万里东入海,千回百折永向前”。千百年来,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乳汁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养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

  1952年8月,伴着黄河雄壮的涛声,徐德龙在金城兰州西固区一户农家出生。长辈的言传身教给了他纯朴善良、坚韧达观的性格,黄河乳汁滋润了他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家里给他取名叫德龙,是期望他能成为一条龙,一条从黄河岸边腾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龙。 徐德龙不负众望,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出类拔萃,当“文革”封死了大学的校门后,让志向高远的他伤心万分。他投笔从戎,西出阳关,披着漫天风沙,踩着厚厚的积雪,站岗放哨、喂猪放马。部队的熔炉把他的意志锤炼得更坚更强,为他后来的人生夯实了精神基础。1973年,一次难得的机遇再次垂青这位有志青年,徐德龙以本区前三名的成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泥工艺专业学习。

  24岁那年,他在“双层流态化烘干机”项目研究开发中,被识才爱才的老师看中,让他主持。徐德龙诚惶诚恐,但又信心十足。几百个日日夜夜,他都沉浸在专业园地,忘我钻研,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项目。他的毕业论文《双层流态化烘干机》被选入《水泥生产技术》一书。这项成果同时荣获全国建材科技大会和原建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1976年仲夏,徐德龙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深秋,他又以优异成绩踏上南京化工学院这片热土,成为著名学者胡道和导师的一名研究生。几度春秋,徐德龙牢记导师的话:“楼高千丈,总有根基,江河万里,总有源头,从事科学研究,这根基,这源头,就是理论,只有把理论打扎实,才能使研究不断有新的突破”。 那时的徐德龙每天十几个小时不是上课,就是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在实验室里验证理论。徐德龙天生喜好思考,在一些学术观点上,他总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有时甚至发表同导师不同的看法。对此,时钧院士、胡道和导师非但不生气,反而对徐德龙格外器重。就在他撰写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徐德龙遇到了第一道难题。南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研究生开题必须经由一流导师组成的考察组答辩论证后方可进行。可徐德龙是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在学术上他总爱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所以当时按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在彷徨矛盾中,徐德龙还是鼓起勇气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方案。谁知胡教授、时钧院士、唐明述院士等听了后,十分高兴,对徐德龙讲:“科学研究的实质就在于不断创新,搞学术研究的人如果不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那就绝不会有进步,不会向更深领域拓展。” 此后的一年中,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就粉体工程领域的课题写出八万多字的学位论文。导师看后大加赞赏,认为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有创造性,基础扎实。答辩时,专家们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还亲自写信,将该论文推荐到国际干燥会、流态会议和知名杂志上公开发表。

树雄心为国争光

  1987年10月,秋日的青岛,海风习习,涛声阵阵。海滨东海饭店会议室里,徐德龙正经历着一场艰难的考验。

  这是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最后一场激烈的擂台赛,全国近百名从各路英豪中冲杀出来的科技精英,在这块擂台上摆开阵势,逐鹿问鼎。对于他们来讲,这绝不仅仅是能获得多少科研经费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这是实力的一次较量,是才华的一次展示。 申报答辩会上,专家们提问尖锐苛刻,徐德龙沉着应对。他那独特新颖的理论观点及精彩论证终于征服了所有专家,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在考评结束后,拍着徐德龙肩头高兴地说:“小伙子答得好!”等结果公布,徐德龙获此批项目最高资助。

  研究生毕业后,徐德龙谢绝南京化工学院、国家建材局等单位的邀请,毅然回到他的母校西安建大。在给学生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年纪轻轻的他不久就提出并主持了“菱镁砂悬浮轻烧炉半工业性试验研究”,很快通过部级鉴定,其开发的悬浮预热、喷腾分解、悬浮冷却三项技术在实用后大获成功,填补了国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1986年又负责承担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泥悬浮预热分解窑的理论研究”,申请成立了粉体工程研究所。

  也就是在这时候,徐德龙了解到一条信息,日本一些技术领先的公司,针对中国引进的三种立筒式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所存在的产量低,热耗高,亏损面大的实际,雄心勃勃地筹划要打开中国这块市场,而此时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这么多科研工作者攻不下这个堡垒,眼睁睁要让日本人占了市场,徐德龙咽不下这口气。

  在资金不足情况下,他们加速试验室建设。没场地,借;没设备,自己动手干;人员不足,一个人顶三个人用。技术成熟,设备加工出来后,徐德龙为联系试验单位,跑了几个省份的几十家单位,不是被婉言谢绝,就是在“我们研究研究”中淡忘过去。

  直到闫良水泥厂厂长出现后,情况才有了转机。闫良水泥厂始建于1970年,企业为扭转困境,决定改建一条立筒式悬浮预热预分解生产线。当徐德龙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后,向厂长立下了军令状:如果改造后,设计、调试完达不到指标要求,我徐德龙赔偿一切经济损失。话说到这份上,厂长被感动了。

  “上”,厂长拍板了!于是徐德龙马上组织人力,人不够,他请在外单位工作的同学参与,现场没有地方住,他们就住在会议室桌子上。蚊虫叮咬,热浪炙烤,他们全然不顾,有时忙过头,就吃几包方便面,啃几块干烧饼。调试设备,他和工人一起在几十米高的厂房上爬上爬下,一次又一次在水泥窑里钻出钻进,一天到晚,浑身沾满了水泥。数月艰辛,调试终于完成。结果产量提高40%,能耗降低20%,企业效益很快好转,上上下下开始对徐德龙刮目相看。国家建材局专门在此召开现场会,经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计委、科委和经贸委下文,在全行业推广,徐德龙终于赢了,终于赶在了日本人的前面。

弃优越故土难忘

  徐德龙科研成果的频频问世,不但很快在国内同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外也开始为专家注目。国际著名粉体专家,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R•舒尔茨教授,通过那些高水平的论文知道了徐德龙,在中国访问时专程到西安约见他,几次接触,他深深被徐德龙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而独特的思维,献身科学的求真精神所折服,热情邀请徐德龙到克劳斯塔尔大学留学深造。

  徐德龙早就知道,二战后,国际上将湿法窑改为干粉法,使热耗下降近三成,1945年,德国洪堡公司用悬浮预热的办法,使热耗下降了五成。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方面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徐德龙明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掌握和发展国际这一领域最新技术成果。自己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突破,但要与国际同行争雄,必须不断充电,提高和开阔视野。 1988年,徐德龙来到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在这期间,他要学习德语,要了解同行们的科研工作,他还要在图书馆了解有关国际先进技术的科研信息。几乎每一天,他都是三点一线,从宿舍到教室到试验室,每天十几个小时,排得紧张有序。开始时,一些外国同行瞧不起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年轻人,可渐渐地,随着他那一门门优异的成绩单,一篇篇在国际粉体领域权威刊物、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轻视的目光渐渐变为敬佩。

  导师最初让徐德龙选择一个领域研究,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要重点突破,多方面了解,既系统扎实地夯实理论基础,又要准确全面地了解国际同行在这一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为此,利用课余时间,他跑遍了德国有关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与德国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几年时间里,徐德龙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而且还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学业期满后,他的同学,一些朋友也劝他留在国外,认为那儿搞事业条件优越。他的导师更希望他留下来,合作干一番事业。当时的徐德龙又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矛盾之中。从个人利益出发,留在德国,从事科研、开创事业都有优越的条件,肯定会有大作为。可徐德龙总觉得是党和国家把自己培养成知识分子,自己的根在中国。作为炎黄子孙,他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 [/COLOR]   回校后,他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为了尽快赶上世界水泥生产技术前进的步伐,我国上世纪70年代后从德国和捷克引进并翻版了320多条ZAB、Krupp和捷克型水泥立筒悬浮预热器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投资2000万元左右,但这些生产线投产后一直远远不能达标。 面对着全国上下一片“枪毙”立筒悬浮预热器窑的呼声,为了给国家和企业挽回60多亿元的投资损失,徐德龙带着他的课题组通过大量研究,首先弄清楚了气固两相在立筒中的运动和换热机理,修正了德国知名学者创立的粉雾沉降理论和临界负荷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冲料理论”。为了解决冲料现象,发明了同时具有物料分散、气固分离功能的X•L型“散热器”和适用于立筒预热器窑的悬浮预分解室。解决了组成整个烧成系统的各关键设备匹配不合理的问题,并开发了相应的系列改造技术。专家鉴定认为:“理论独创、构思新颖、效果显著,属国内外首创,应组织推广。”

  随后的几年,徐德龙及他的课题积极推广这项国内外首创的新技术,先后共为全国百余家水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国家的巨额投资保住了,企业扭亏为盈,利润大增,几十万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学校也从技术转让中获利不小。

  1996年,以徐德龙为主发明的“立筒悬浮预热器窑综合节能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大任不负众望

  1998年3月13日,徐德龙被任命为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当时的学校真可谓困难重重,与“211”擦肩而过暂且不说,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冶金部撤部设局,原隶属冶金部重点大学的学校被划转到地方,全校上下思想波动较大,人心不稳。同时,由于长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全校亟待改造的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危房如同一把利剑时刻高悬在全校师生的头上,仅存的办学经费常常使学校捉襟见肘,收入太低,没有住房,教学、科研骨干流失严重…… 为了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一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全校展开,经过数月的大讨论,大家看到,学校的根本出路,不在于隶属关系,而在于自身建设。徐德龙校长在充分吸纳广大教职工智慧的同时,在1998年底提出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的工作思路,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适度扩大规模求效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发展”。

  作为一校之长,徐德龙在办学思路上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常令同行刮目相看。他说,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绝不能被困难吓倒,但又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要面对实际,扎扎实实地打基础,既要像中医一样对学校逐步进行调理,又要像西医一样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快刀斩乱麻。在找到不足、看清差距、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后,徐德龙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对学校“对症下药”,那就是面向新世纪的四大奠基工程的相继启动,即跨世纪校园建设工程、跨世纪教育教学质量工程、跨世纪学科建设工程及创新工程。四大奠基工程相继启动,同时展开了校园管理体制改革,这些一起构成了扭转学校落后局面的“五大战役”,西安建大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开始了艰难且富有诗意的二次创业历程。

  “不急于摘果子,不自私浮躁,而要甘心为学校的发展当好奠基石。”这是徐德龙对新班子的反复告诫。五年来,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相继实现了在校生规模、博士点数、校园面积、校园建筑面积、年经费到款额、教职工户均住房面积、人均收入、学校综合排名等衡量学校办学实力重要指标的翻番有余,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授资格审批权相继取得零的突破。

  黄河万里奔流去,龙腾海天任遨游。徐德龙在不断为世界粉体工程领域奉献更新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将带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向光辉灿烂的明天迈进!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德龙教授

徐德龙教授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18: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我是老乡,和我一个专业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校长,崇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2 1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向他学习啊!为人很谦虚,工作踏实。真不愧是大学校长。西安建大有这样的校长实为建大之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7 08:59 , Processed in 0.08551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