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1|回复: 10

ZT 吴语(上海话)的文化价值及普通话的文化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8 07: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方话成为普通话基本方言只是机遇问题,并非其是中国最好的方言,即使是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能仅仅浓缩在普通话中。吴语也是伟大的文化遗产,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吴方言使用人口七千万(意大利语使用人口约六千万),有着和官话不同的音素、词汇、语法,故而称为"吴语"更合适。上海话是苏州话、宁波话等几种代表性吴语的混合体,兼具苏州话的软,宁波话的硬,加上使用人口较多,是最具代表性的吴语。

  吴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音工具。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突[d]、搿[g]"。吴语有最完善的语音体系,且音素都较实用,上海话音素几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而没短音、音素少、无浊音、大量音素除了说北方话以外几乎没什么用处(包括翘舌音等)的普通话,为外来词译音常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译音也多不准确。因此常见的外语中,吴语对得上号的音素常比普通话、粤语等多一倍;法语三十五音标中,有三十余个和上海话中相应音素一致,普通话不及其半;日语片假名基本可以用吴语读准,北方话是万万不能的;英语等其它外语情况也大致如此。比如:英语''VCD''三字母,相当上海话"微西地[visidi]西是尖音",北京人多读为普通话的"微西地[weI?iti]西是团音"。

  二,学习汉语文学的工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影响赏析。

  1,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沦为异族统治。北方游牧民族多学汉语,部分融入汉族。他们讲的汉语自然不太正宗。从语音历史资料可看出。入派它声始于元,清定型,期间明恢复;全浊音清化始于五代宋辽时期的北方,至清[?]声母脱落、[v]并入[w]。因浊音音低,传不远,而入声音短,托不长,皆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发不出这些音素,入主中原后学汉语时,也就没学好这些音。就好像今天的北方人讲英语时,常发不好短音和浊音,把[v]读成[w]。另,由于他们发不出(fong,vong)等音节,"东、冬"韵的"风、凤"等就归入了"eng"韵;发不出(vi),"微、维"等字就改为(wei)音,北方人多将V读为"(wei)"。翘舌音也非古汉语固有音素,语音史上有古无舌上音之说,其出现在唐朝中期的北方,可能和先期融入汉族的南匈奴、东突厥等有关。北方话是吴、粤、闽、客、官五大方言中不规则变化最多的,有大量半字先生读法,可能和早期北方民族汉语水平不高有关,如:"帮(b)[p]"母字"秘"转为"明(m)"母,是受字符"宓"影响。故北方话对传统汉语音韵结构继承较少。因此,今日北方话曾被章太炎先生称为"金元虏语"即满蒙人的异族语言。

①北方话是唯一不保留入声(短音)的汉语方言。无入声使北方话语言节奏呆板,如:吴语"勿晓得"两头是半拍的入声,中间是全拍的舒声,形成切分音节,这是北方话所没的。

  ②北方话是韵母结构变化最严重的方言。以至《声律发蒙》等书,无法用普通话读出韵脚。而且古代声韵书籍的注音方式,比较适合南方话,如"打"注音为"德冷切"等等。

  ③普通话声母结构也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中全盘清化,唯在吴语中得到保留。浊音清化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符合草原生活环境,难怪有人将打官腔和唱高调扯在一块。

不可否认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重大缺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尤其是讲究舒促结构的词曲),影响赏析,用普通话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唐诗三百首》中的前十首中有五首,用普通话读影响韵脚,包括:第一首《感遇》的韵脚:"洁、节、悦、折",第七首《佳人》的韵脚:"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屋、薄、竹",第八首《梦李白》的韵脚:"恻、息、忆、测、黑、翼、色、得",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入声字;另外,第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之酒》的韵脚:"微、扉、衣、稀、机",第九首《送綦毋潜落地还乡》的韵脚:"薇、非、衣、扉、稀",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韵母都是""。

  掌握入声、浊声母和一些古汉语音韵对学习古汉语有重要意义,这是吴语能提供的便利。若有朝一日南方方言均遭灭绝,上述诗词就只能借助韩、越等异族语言来诵读出韵脚,岂不遗人笑柄。受古汉语影响较大的韩、越等语汉字读音体系,更接近吴语等南方话。

  尽管北宋以前的文学创作确以北方为主,但北宋以前的北方话更接近今日的南方话。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修订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依然使用入声和清浊母字分开。换句话说,当时已经形成的没有入声、没有浊音的北方话还不被认为有正统地位。另外,吴方言也曾经是东晋、南朝、南宋等时期的权威方言。

2,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北方文化事业屡遭战乱破坏,大量知识分子因避战乱南迁,包括王羲之、辛弃疾等;中国文化视北方为正宗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自东晋天马渡江之后,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南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吴方言区完成的。以四大名著三言两拍为代表的大量名著是江浙人写的。施耐庵、罗贯中、毛宗岗等本是说书艺人,冯梦龙、金圣叹等是苏州才子,大多数名著原来是苏州评书的脚本。仅《水浒全传》中吴语词汇就不下两百多,了解这些词汇可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层次。纵使官话区人也未必不用吴语词汇,因大量北方籍的文学家有长期江浙生活的背景,如:马致远等。有人指出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中也有吴语词汇(见胡竹安《〈水浒全传〉所见现代吴语词汇试析》)。普通话基础方言文化积淀相对浅是事实。

3,为弥补文化不足,以官话方言为底版的普通话大量吸收吴语词汇。这样词汇有"标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等等,不胜枚举。仍有大量生动的吴语词汇无法用普通话达意。如"触揢:触气加恶揢,常写作''促狭、促掐''等"、"殟塞:常写作''挖塞'',意为心中烦闷、不舒服"。某种意义上说吴语是种高雅的文化语言,官话则仅是种政治语言。
发表于 2004-9-8 15: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上海话还有那么多的好处,本来还觉得它不够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4 2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话中的“我“怎么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4 2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写的不错
尽管尽挑着优点来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8 0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深度!不知是否楼主自己所写?
不过,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跟古汉语最接近的当今语言是粤语。前阵子网上有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8 13: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倒是的,粤语确实是最接近古语的,但是我还是喜欢阿拉上海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8 15: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8 2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ottoyan 发表
[B]谁都说自己的家乡话好。 [/B]

有道理!上海人夸上海话就跟巴伐利亚人喜欢巴伐利亚方言如出一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8 22: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没有把。方言只不过当地人会比较习惯的说,上海人现在也是说普通话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2 2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不是我写的,也是个语言学者写的。

上海话因为现在受到媒体运用的限制,所以连上海人都不知道怎么用正确的古汉语用字将上海话书面化了。其实在书面化后的上海话有许多用字和粤语是一样的,且意思也一样

比如“冇”(没),“咁”(如此,这样),“俾”(给),
“嗮”(全部)......只是这些词在上海话和广东话里今天的发音不同了,都是古汉语词,而发音上上海话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体系和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4 07: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当然有需要继承的一面.但是现在有多少人,有多少机会,有多少场合需要说古汉语?
做学问是一会事儿,现实生活已一会事儿.上海话,也就是吴语,就算完全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精髓,一直留用至今,有用嘛?古汉语系或者中文系的学生离开了讲堂,说的还是普通话.干吗分的那么清楚?南方话,北方话,中国人说的就是中国话.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语言上还分的这么明显,本人自觉毫无意义.偏远山区的本土语言也是毫无变化,一直留用下来的语言文化遗产,难道我们也把它们发扬光大??中国人的地域观念,等级观念永远不能摆脱.语言的流通于流行包括使用,除了其作为工具本身所具备的因素以外,还有政治和历史的背景.难道这位所谓的语言学家想要倡导一场语言革命不成?很明显是个人的地域意识,个人情节在作怪.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完美升华的不是这些.现在德语再提倡净化,到底净化些什么??法语也在开始净化,净化的到底是什么?
有些自称的所谓文人学者,经常喜欢发表一些异类的见解看法,来博取大众的目光,而这些人根本作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也就只能坐在家里大放厥词,被自己内心的狭隘的个人意识所陶醉.语言的完美,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完美.中国难道除了上海话就没有别的方言了?天津话,东北话,闽南话,四川话,都是我们语言文化大家组的一个成员?为什么唯独有这么一个上海话的代言人敢成为众矢之地的站出来而不怕遭到唾骂??
上海人一直因为北京是首都而感到不满,一直为了让首都定为上海而不遗余力.试想想,一个如此繁华,如此高度发展了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做首都?不过可惜啊,如果上海地处内陆,把它作为首都还可以接受.如此一个重要的,想要成为首都的城市,偏偏地处沿海,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一下子没有了,做个屁啊.做梦吧.这番话引用一位上海朋友的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5-22 04:28 , Processed in 0.0819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