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1|回复: 19

张爱, 是说张爱玲的爱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3 0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4年4月,张爱玲发表了一篇题为《爱》的散文,阐述了这样一种爱情: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很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篇短文章空灵飘忽,不着斧痕,描述了张爱玲理想中的爱情观。据说这个故事还是从胡兰成那里听来的,故事中的女孩即胡兰成发妻的庶母!

胡兰成当时在南京任职,张爱玲就常常给他写信。张爱玲本不是个缠绵悱恻的人,但这次也生出离情别绪来。她对胡兰成恋恋不舍地说:“你说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感伤了!”她还在一封信中说:“我想过,你将来就只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张爱玲不想他们的关系将来会怎样,不问自己的名分,也不在意胡兰成已有妻室,挟妓狎玩,“欲仙欲死”地享受这爱的甘霖,——她得到了那种“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惟一爱人”的欢乐,得到了千万年之中守得真爱一刻的永恒。所以她很满足。

爱情的力量使胡兰成由从前的郁郁寡欢变得爱说爱笑,有时还爱唱两嗓子。胡兰成每次回上海,先去看张爱玲,踏进房门就喊:“我回来了。”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归宿。

每次回来,胡兰成都要在上海住上八九天,晨出夜归只看张爱玲,两人伴在房里,总有说不完的话。

这时,事情起了变化:胡兰成用情不专,放纵情欲,他的妻子英娣提出与他离婚。胡兰成十分痛苦,在张爱玲面前流泪说:“张爱玲,我是不是太坏了,连做一个丈夫都不配?连太太都离我而去……。”

张爱玲安慰他说:“在这个乱世,做一个女人难,人来人去是不定的,什么都靠不住,何必为把握不住的事情难过呢?”

几天后。回到南京的胡兰成给张爱玲写了一封求婚信:

爱玲:

自从一年前我在南京看到你登在《天地》上的两篇文章,我就有一种奇特的感觉:你就是我在茫茫人海中所要寻觅的人!及至见了第一面,我更感到我俩的缘分是前世定了的。爱玲,这世上懂你的只有我,懂得我的也只有你。在我们相知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把这份对你的情义放在心底,不敢稍稍放纵感情的缰绳,生怕伤害了你。因为英娣还在呀!我是早就把你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的,英娣已经使我失去了一个家,你不会再使我失去最后一个家吧?!你说见了我,你变得很低很低,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我本自视聪明,恃才傲物惯了的,在你面前,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像一头又大又笨的俗物,一堆贾宝玉所说的污泥。

在这世上,一般的女子我只会跟她们厮混,跟她们逢场作戏,而让我顶礼膜拜的却只有你。张爱玲,接纳我吧……

张爱玲给胡兰成的回信,却是一张空白信笺,胡兰成匆匆赶回上海,眼晴里满是问号。

张爱玲说:“我给你寄张白纸,好让你在上面写满你想写的字。”

他们结婚了。胡兰成担心时局不稳会连累张爱玲,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办理任何法律手续,只写下一纸婚书: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张爱玲写的,后两句是胡兰成所撰,证婚人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这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3岁。

新婚蜜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人整日守在房里,燕语昵哝,男欢女爱,有时两人并枕躺在床上说体己话,有时面面相偎含情而视,有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张爱玲常有妙语连珠令胡兰成刮目而视。

张爱玲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读小说心细如发,那些躲在套语滥调里的传神字句,她常常脱口而出。一次,张爱玲和胡兰成躲在深闺里谈论小说的语言,张爱玲说:“《金瓶梅》里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这‘淹然’二字就用得好!”胡兰成要张爱玲说什么是“淹然”,张爱玲答:有人虽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棉蘸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这便是‘淹然’呀。”

谈张爱玲的朋友苏青,张爱玲品评说:“苏青的美是一个俊字,有人说她世俗,其实是俊俏。她的脸好像喜事人家新蒸的雪白馒头,上面点有胭脂。”

一日午后,两人上街,张爱玲穿了件桃红色的单旗袍,胡兰成说“好看”,张爱玲道:“桃红色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张爱玲偷看书房里的胡兰成,这样写到:“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间里有金沙金粉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1945年初夏的一天傍晚,张爱玲和胡兰成站在阳台上,眺望晚烟里雾霭沉沉的大上海,心底升出一种悲凉之感。

上海市区的高楼大厦在夜幕中微微起伏,虽没有山峦却也像层峦叠嶂。

张爱玲联想起这个时代许多人的命运,也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不由嗟叹道:“这真是一个乱世啊!”

随着时局的变化,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汪伪政权也如枯木朽枝,岌岌可危。

胡兰成深感时局动荡,说不定哪日汪伪政权就要垮台,此时西天一抹晚霞更增添了这种凄凉的情调。遥想未来他不免有些感伤迷惘,便对张爱玲说:“时局可能要翻,来日大难,在劫难逃,汉乐府中有一首诗,‘来日大难,口燥舌干,今日相乐,皆当欢喜。’想不到古人这几句平常又平常的诗句,竟是我们此时处境的真切写照了!爱玲,恐怕我们夫妻真的要‘大难来时各自飞’了。”

张爱玲望着这个羸弱的男人,心中掠过一丝苍凉,苦笑着说:“能过一时是一时,不要想那么多吧,兰成。”

胡兰成又说:“如果那一天来临,我必能逃得过,惟头两年里要改名换姓,将来与你虽隔了银河也必定找得见。”

张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张爱玲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她和胡兰成的姻缘自然在社会上引起各种传言,但张爱玲觉得,她看上的是胡兰成这个人,至于他的政治立场,她是不过问的。

肠 断 温 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汪伪集团的成员作为民族的罪人被通缉,胡兰成潜逃到浙江温州。他确实改了名字,冒称是张佩伦的后裔,不过不叫“张牵”,也不叫“张招”,而叫张嘉仪。

胡兰成本不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尤其是在感情方面,加之带罪潜逃、处于被通缉的境地,他再也不能企盼“现世安稳”,更不知何时能再见到张爱玲。逃亡中,他遇到一个在桑蚕学校读书的女子,名叫范秀美,后来受其掩护,隐居在她家里。这个从生活底层爬出来的人急切地想抓住一点实在的东西,于是便与之同居。

1946年2月,张爱玲探得胡兰成潜藏的地址,冒着初春料峭的寒风,过诸暨,走丽水,远去温州寻夫。及至见了胡兰成,张爱玲幽幽地说:“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宝珠在放光。”

千里迢迢来看夫婿,按说胡兰成应感动不已,但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竟粗声粗气地吼:“你来这里做什么?还不快回去!”

在来温州之前,张爱玲已听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的事。她宽容地想:一个身处险境的男人,远在外地寻找些安慰也是难免的,何况秀美曾掩护过兰成,因此并未责备他,相反,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对胡兰成和秀美的婚事,张爱玲对范秀美还有一种同命相怜之情。初见范秀美,张爱玲甚至说:“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她的脸好像中亚西亚人的脸,是汉民族西来的本色的美。”

胡兰成对她到来的迁怒,张爱玲觉得也许是因为局势动荡,前程未卜,但又觉得不对,这次相见,胡兰成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生分之感。

其实,当时的胡兰成正心事重重地挂念着一个叫小周的女子。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武汉出差,住在同僚借住的汉阳医院。医院里有个周训德小姐,年方十七,长得端庄美丽,生性多情的风流才子胡兰成自然就起了绮念,每日到病房里与其说笑厮混,从有意无意、似真似假的轻言撩拨到动手动脚的轻佻之举,直如张爱玲笔下的花花大少乔琪乔(《第一炉香》)、范柳原(《倾城之恋》)的伎俩,很快使年幼无知的小周堕入情网。他要小周送他照片,又要她题字,小周似嗔似真地题了一首《乐府》中的诗:“春江水沈沈,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胡兰成仰慕张爱玲的“横绝四海”,但也喜欢小周的天真本色,早在上海时就曾两次对张爱玲谈到他和小周的事,当时张爱玲虽不悦,只觉得是萍水姻缘,一夜风流,倒也未予理睬。

张爱玲住在温州城中公园旁的一家旅馆里,胡兰成白天去陪张爱玲,晚上去陪范秀美。在温州,这一个男人和两个女子,有时一起上街,有时一起在旅馆里抱头痛哭。用胡兰成的话说,“因为都是好人的世界”,相处倒也融洽。


这样一个看透了的女人,也是没有逃过爱的劫.为何只有女人心疼女人.
发表于 2004-8-13 06: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时间还是距离的原因,读张爱玲感觉很遥远……
不能理解她的想法做法,更不明白她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3 07: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婚后的女子就都是这样了。

婚前头几年也许还可以。。

这世上究竟还有没有好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3 1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东西永远不需要看的太透彻,用心去感受过程,才是美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3 14: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为,她是活在自己的文字与想象当中。。。。。。。

需有一点点的痴,一点点的怨。。。


真实的生活,本不能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3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张爱玲是遇到了一个能明白自己的人 然后把感情一直寄托在他身上
似乎失去他就无处寄托
如果是爱 那一定有排斥性 可以什么都不计较的只是寄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3 2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楼上的说的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4 17: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张爱玲虽然计较,但却是离不开他了。

要是她计较的话,她就必须要走了。

换了我,我也不计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5 03: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相当于,一个男人,娶了妻,然后又包了个二奶,然后又包了三奶,四奶,而且还喜欢乱搞.

你说,作为其中的二奶,她有什么可怨的?她凭什么怨? 凭她想象力丰富?凭她是才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5 18: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所以女人要独立。要青春常驻 要善待自己。就算靠父母也不要靠老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7 06: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 时间太晚,直接发言!!!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一个被称作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7 19: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有实践才有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8 2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爱玲和上海

  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市麦根路(今泰兴路),原名张。父亲张志沂(廷众),母亲黄素琼(逸梵)。

  1921年12月11日,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迁居天津。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改名张爱玲。同年,父母离婚。

  1931年,入读圣玛利亚女校。

  1934年,父亲再婚,娶孙宝琦之女孙用蕃。

  1937年,中学毕业,与后母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逃出父亲的家,投奔母亲和姑姑住的开纳公寓。同年,参加伦敦大学运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与母亲、姑姑迁往常德公寓。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港大停课。

  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公演。

  1947年6月,与胡兰成离婚。同年,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

  1950年1月,以笔名梁京在《亦报》连载《十八春》,11月出版。

  1952年,移居香港,为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等书。

  1953年,父亲在上海病逝。

  1955年11月,离港赴美,租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

  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年,赖雅去世。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9月8日,逝于洛杉矶西木区公寓,享年74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8 21: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张爱玲,漂泊的一生啊。

还不如作一个平凡的妇人。相濡以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8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08: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爱玲-----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08: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平凹眼中的张爱玲

读她只乱我心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也没买,只买了张爱玲的几本小说。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 “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偏还是要读。使我常常想起书画家石鲁的故事。石鲁脑子病了的时候,几天里拒绝吃食,说:“门前的树只喝水,我也喝水!”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的多了,可是探出其生活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的最好者之一。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则是水波浩淼,鹤在云中就是云在鹤中,沈三白如何在烟雾里看蚊飞,那神气毕竟不同。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了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她明显地有曹雪芹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切入角度,行文诡诘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08: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兆言眼中的张爱玲

一个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的一生是一部大作品。多少年以后,这部作品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早在二十五年以前,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就用得差不多了。 她最重要的作品“传奇”和“流言”,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很多文学青年在这个年纪,还没有来得及开窍。张爱玲是文学早熟又一个奇迹般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伟大的托马斯。曼,他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张爱玲喜欢用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来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就是一声重重的叹息。二十五岁以后,她断断续续还在写,我几乎见到过以后的所有的作品。我不至于说她的“红楼梦魔”不妥,那些言情的电影剧本意义不大,从方言改成语体文的“海上花列传”是浪费时间,事实证明这也很了不起,然而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一样,或是觉得张爱玲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08: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忆看张爱玲

惟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对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惟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拽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08: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欧梵看张爱玲

从日常生活中创造奇迹


20世纪中国的雄伟壮烈的乌托邦心态,终于经过几段悲壮的集体经历而回归“苍凉”。 在这个世纪已尽的时候,一般人仍然不知所措,于是又开始做着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民族美梦来了。惟独张爱玲看得开,她从不相信“历史的洪流”,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时代可以像“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但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却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0-1 10:21 , Processed in 0.0900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