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城

可以开个 艺术vs设计 的讨论帖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04: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去了IAA, 相当精彩, 尤其是Renault Laguna Coupe Concept的内饰和Opel Flextreme的外装, 建议有时间的都去转转.
关于楼上的观点, 不想多做评价, 只提一个名字: 河北双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05: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IAA是2007年第62届德国法兰克福汽车博览会(IAA 2007)
刚好有人邀去,考虑。。。不过我不大懂车。

搜索了河北双环,是车的品牌,涉嫌抄袭。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06: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访:我为什么偏要在法兰克福展出中国车
慕尼黑的中国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罗瑟尔(Karl Schloessl)可真不好找,打了几天的电话,才终于连线上了正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忙着周四开幕的他。他马上就拒绝了采访,想要采访他的人太多了。我们 说,我们是用中文写的,同时也可能会为其它语种接受,他才说,好吧,就5分钟。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内容记录如下。
德国之声:为什么尽管受到德国汽车康采恩的激烈“攻击”,您仍然坚持在法兰克福展出中国汽车呢?
施罗瑟尔:尽管德国汽车工业对我们展开进攻,但我们仍然来到了法兰克福车展,坚持展出,我们不屈服,我们的中国朋友也给我们以支持,特别重要的是来自德国最终顾客的支持。
德国之声:你们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哪些汽车?
施罗瑟尔:目前是3种汽车,一个是CEO,一个是UFO。一个是双环的,一个是(浙江)永源的,另一个是(浙江)飞蝶的。
德国之声:您觉得宝马等的看法有道理吗?还是您要为中国这些汽车辩护?以什么理由辩护?
施罗瑟尔:我觉得,最近这些日子媒体的轰轰闹,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看看汽车,许多人发动攻击,却根本没有见到那两种受攻击的汽车。今天这里有 关方面已经采取了行动,商报也报导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没收了一些仿冒品,但都是零配件,并不包括汽车在内。我们展出的不是仿冒品,而是独立的汽车。
德国之声:外表象,您觉得不是问题吗?
施罗瑟尔:这些车的外表很美。当然有些人,他们会在其它汽车的外表上发现日本的、欧洲的、亚洲的、法国的、意大利汽车的因素,其它汽车也完全可以说 是仿冒的,比如这里凸起一块,那里凹下去,等等,CEO汽车走上市场已有3年了,在世界市场上,至今没有人对它感兴趣。实际上它已是一种老汽车了。为什么 以前就没有人认出什么不对头的东西来呢?
德国之声:中国汽车走向欧洲,至今可以说是失败了的,主要由于德国汽车俱乐部等的碰撞试验。您不认为中国汽车走向西方太早了一点吗?
施罗瑟尔: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我们代理的一家中国汽车公司也许是中国目前唯一拥有ICC证书的,也就是拥有在欧洲销售的许可证 的,所谓通用于所有欧洲国家的COC许可。这当然是达到了安全的标准的,包括碰撞标准,这两种品牌没有问题,是可以在欧洲销售的,这是跟中国其它厂家不同 的。另一种我们将运送到欧洲来销售的汽车将同样符合这些标准。我们将跟两个大机构签署这方面的协议。
德国之声:您有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实行您的计划?
施罗瑟尔:实现我的计划,很简单。您知道,利德和阿尔迪这样的廉价商品超市是德国商业的趋势,我们将成为汽车市场上的利德和阿尔迪。我们给乡镇居 民,农村居民带来便宜的汽车。您知道,德国现在很多东西很贵,包括汽油等,人们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昂贵的汽车,而中国汽车展现的是另外一种可能性。
德国之声: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计划吗?
施罗瑟尔:明天和后天我们将开始会见我们未来的伙伴。我们收到了大量汽车销售商的反馈,他们表示对我们的汽车感兴趣,我们现在在德国已经有30到 35家伙伴,他们将在10月开始启动销售中国汽车。我们已经收到280个商家的申请。我们跟9个国家已经签署了进口合同。至于更多的情况,我将在4周后向 媒体宣布。
德国之声:你们打算在今年和明年在德国、欧洲销售多少辆汽车?
施罗瑟尔:我要能准确知道就好了。要根据市场情况,也许是5辆,50辆,我希望是500辆,5000辆。
德国之声:您还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公司,您以前是干什么的吗?
施罗瑟尔:中国汽车有限公司(China Automobile GmbH)是我们通过跟中国联系产生的一个产品。至今已经运转了约3年。我们现在开始在德国,在欧洲行动。我们是一个私有企业。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w8q2I44v7e7gI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06: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说法叫“选择性失明”,还有个说法叫“屁股决定大脑”。

要说仿冒。我几年前设计的产品,拥有外观设计专利,可我们自己还没上市,市场上仿冒的就开始销售了。关于市场,做设计的往往只看表面,更深层次的东西都在上面“德国之声”的采访里可以读出味道来。
前两天打羽毛球,就听见一个德国人异常兴奋的和另一个中国人说这个双环的事,当然那个中国人是比较尴尬,我却差点没笑出声来——这个德国人连产品设计的圈子都不是,要谈设计和市场的问题是太幼稚了,最多人云亦云的发泄一下情绪罢了,过把心理优胜的瘾,当然,他的球打的确实是没我们那个中国人的好。

平时,我的德国同事也会开一些中国人的玩笑,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在专业方面,我们平等的很,所以一旦涉及项目,或者公司内部的评定,他们往往坦诚直率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这是我比较喜欢这些德国同事的很重要的一点。

顺便在转一篇DW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06: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正在变成设计大国?
中国迄今的名声是廉价的生产基地和盗版天堂。但如今,中国自主设计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它们会改变西方的商品世界吗?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听起来似乎有些怪诞,但情况确实如此:不是什么豪华亮眼的产品,而是一款减轻家务活儿的洗衣机,最好地表明了中国目前在产品设计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世 界水平。今年三月,由海尔集团设计、生产的这款洗衣机荣获2007年度“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首戴世界顶级家电设计王冠。这是中国家电第一次获此国际奖项。
放眼国际市场的海尔集团现今已意识到,要想创建品牌,外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三年前,海尔雇用的外形设计师还不到10名,而现在,在该公司旗下开发产品的设计师已达25到30名。这一举措显然非常值当,因为今天的海尔在国际冰箱市场上已名列前茅。
以自主设计取代盗版
中国企业不仅在家电领域试图摆脱纯粹加工的形象,摆脱盗版天堂的坏名,就是活跃在其它产品领域的中国厂家如上海生产手机的ZTE集团、生产计算机的 联想集团或生产电子产品的TCL集团也都越来越重视开发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在中国包括台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仿造是不够的,”世界权威的iF汉 诺威国际论坛设计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Hannover GmbH)经理维格曼(Ralph Wiegmann)这样说道。他表示,被提名参加全球设计大奖赛并获奖的出自中国企业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一点就表明了中国企业观念的转变。
据研究设计发展趋势的德国行家颜迪克(Dirk Jehmlich)的观察,西方生产厂家对中国企业表现出的新实力表示欢迎。颜迪克就职于汉堡的趋势研究中心(Trendbuero),担任该中心北京分 部的经理。在设计发展趋势领域,汉堡趋势研究中心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德国公司,他们也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颜迪克告知,过去,西方企业都是自己 设计产品,比如儿童车或者手机,然后交给中国厂家生产,而今天它们干脆也请中国厂家一并提出设计建议。虽然西方消费者对这些中国厂家可谓一无所知,然而事 实是,今天西方市场上出售的儿童车或者计算机,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设计都源自中国。
要么设计 要么就被淘汰
颜迪克解释道,产品外观设计的意义在中国之所以突然变得如此重要,原因也在于和南美洲或非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今天已不算廉价,因此,中国厂家 必须打出其他优势比如说时尚设计才能保住生存。iF公司经理维格曼也证实说,中国培训产品设计人才的机构的数量近年有所增长,即使目前其培训质量还没有达 到西方水准,“但几年之后情况就会大大改观”。
外观像狗的吸尘器
中国的产品设计,特点何在?有什么特点吗?就此维格曼表示:“特点是有的。”最好的例子是茶具,在设计壁薄体轻的瓷器方面中国设计师实力雄厚。但在 另一方面,为国际市场设计的产品假若带有浓重的本国品味往往是行不通的,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一款看上去像狗的吸尘器,毕竟,这样的看似好玩的设计花样得 不到西方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数字产品设计方面,却没有什么典型的民族元素可言。按维格曼的说法,平面屏幕就是平面屏幕,没什么花样可变。
设计发展趋势研究家颜迪克表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在产品设计方面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认为,中国还需10到15年的时间,才可能形成本国特色。中国消费者目前还热衷于西方设计,也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师大都是在西方学成的,因而难免习惯使用“西方设计语言”。
全球化的日常生活不久将变得中国化吗?
据《柏林报》的一篇报道,麦当劳在全球颇为成功的一次广告活动就有中国人的积极参与。几年前,无论麦当劳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做广告,播放的一律都是 “I'm lovin' it!”的广告主题曲,该曲就是在中国制作的。据说,折叠式手机也是中国人想出来的。德国这份报纸试问道,西方是否会丧失“日常生活所需产品的设计垄断 权”。
颜迪克就不认为,西方的商品世界不久后看上去会是两样。就是iF公司经理维格曼也否定说:“我们不必担心。”他表示,中国依然更多地是在模仿,是在步后尘,而不是在创新,但这并不表明,西方的产品设计人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w5coI44v7e7gI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07: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经销商的自我粉饰之言有多少真实内容?
同样是产品, 但是无论茶具还是手机都与汽车没有可比性.
我提双环这个名字不是说抄袭有多糟糕, 糟糕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以及由此可以窥见的所谓转变中的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 至于指责我们的外国人是否是行内人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说的是否是事实.
对于这个话题, 我没有兴趣再继续下去, 只想对我前面的说法做一点修正:
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素养, 首先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08: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
最近一直在中国威胁论么?Spiegel已经有本专刊闹出来了,今天刚看到一本economist的封面是大熊猫像金刚一样爬在摩天大楼上,中国怎怎怎。。。
牛奶涨价的事也是。。。

我不是说我们真的无辜。这个世界,你死我活。实在是很期待一句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2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indigo_id]一篇经销商的自我粉饰之言有多少真实内容?
同样是产品, 但是无论茶具还是手机都与汽车没有可比性.
我提双环这个名字不是说抄袭有多糟糕, 糟糕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以及由此可以窥见的所谓转变中的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 至于指责我们的外国人是否是行内人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说的是否是事实.
对于这个话题, 我没有兴趣再继续下去, 只想对我前面的说法做一点修正:
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素养, 首先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QUOTE]

就象我前面说的,在同一件事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自己的位置也决定了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所谓的“事实”都是个人选择接受的事实,不接受的,当然就值得怀疑,这不是“选择性失明”又是什么?从设计师的角度,没有人会站在销售商的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涉及抄袭和侵权的问题;而我们口口声声呼吁的对于设计成果的尊重,也就仅仅在设计本身,而产业链的其他一切成果都在设计面前不值一提,这不是“屁股决定大脑”又是什么?

任何尊重都是双向的,在指责别人侵害自己劳动成果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自己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劳动成果,想想设计相关的领域吧!一般规律是:先强调自己的,然后被迫也接受别人的,如此几个往返,尊重别人就成为习惯了,对于还没开始工作的设计师,牢牢记住这点!

前两天,中国有毒玩具的事比较闹腾,美国CNN的闲聊节目也拿它来开玩笑,不过更多的是在嘲笑美国自己的销售商和购物习惯。前一阵,韩裔美国学生的枪杀案也是,搞的韩国莫名其妙来道歉,美国自己的媒体却很看重自己的持枪问题和如何恢复正常秩序。所以说,不同立场的人看问题是不同的,学会从多方面看问题其实并不容易。

以前有些设计师,工作的时候喜欢主管给个明确的方向,究竟做哪个、怎么做,最好都给他交代清楚了,否则要不就不停追问,要不就磨洋工。这除了个人能力的关系,也有工作态度的问题。独立思考和决定,不仅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同样还要承担由此带来的额外工作,以及和其他人、其他方案的协调。所以最简单偷懒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全部委托给主管,自己安心听话的做就是了。这种消极的妥协,纯粹是自我意识膨胀的表现,因为一旦要自己处理任何协调工作,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如何看待别人的想法和工作,不愿意积极的寻找解决途径,就只好全部托管,安心做乌龟。所以,做设计的,一般开始都是摇摆的个性张扬和乌龟两端,都是自我膨胀+缺乏自信的表现。随着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眼界的开阔,一般就有两个出路:解决了设计圈子自己和别人之间关系的,继续往前走;解决不好的,转行做其他,重新体验另外一种关系……慢慢的每个人也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记得有人对我说:好象大师都是独来独往的!我回答说:他只是愿意让你看起来他是独来独往的。行业会有不同,唯一不变的是——相互的尊重!如果还一直抱着什么“设计崇高”“设计先导”的想法去做事,对于政策决策者似乎还靠边,对于你我这些做实业的,一点好处也没有。同样,这也引申到设计行业内部的划分,无论平面、产品,汽车、家具,日用品、奢侈品,先入为主的设定高低,对其他领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除了表现一下心理优势外,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1: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vs产业链   转引自billwang

-----------------------------------------------------------------

=工業設計專業的品牌迷思=


你知道國內最迷戀自我品牌的行業是什麼嗎?

國外專家一定猜不到:不是市場行銷專家,也不是管理專業人士,而是:工業設計學生…

最直接的原因來由 來自於學校的教育與設計行業的想像。學生總是希望為台灣的或國際的知名品牌設計,然後得個國際工業設計大獎,掛上自己的名字,這的確是至高無上的成就。或甚至想像:成立一個品牌,以工業設計為主導,賣入市場,然後功成名就。(間接的原因請看後記)

於是,學生與從業人員,無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應該搞自己的品牌,然後擁有成功的設計,得到世界的肯定。甚至企業界內的in-house設計師,也加入論戰公司是不是該發展自我品牌(OBM)的行列,甚至積極度大於行銷規劃部門。


但是,我必須提醒我們這行專業,有幾個重點要請大家幫忙思考:

1) 有一流的品牌,就必須有好的內部設計團隊來配合嗎?
世界第一電腦品牌HPQ就沒有強悍的內部設計團隊,而是把設計外包,甚至不一定FOLLOWER學界的想像:有一致的PI(Product Idendity)。有全世界最好的內部設計團隊Apple公司也曾經瀕臨破產邊緣。大家對世界第一的賓士車的第一個想像,也決不是令人激賞的外型,而是一流的品質與極佳的安全性。

2) 有世界最大的內部設計團隊的品牌,就一定有高得獎率的產品外型?
想想SONY,雖然它擁有極佳極多的內部設計團隊,該公司大部分產品線從來就不是以產品外型為考量(我是以產品線整體裡重視工業設計的比率來比較,SONY對於消費性產品的工業設計的確有較多的關注,但是占總體比率並不高)。SONY是以樸實的設計,精確的細節,以及工程技術的創新為重。甚至以工業設計的觀點而言,SONY的許多產品,是妥協過多的設計,是太平凡的設計,對美感的堅持是不夠的。但是,這些都無損於SONY的品牌價值。

這幾個重點,是要請大家思考:一流的品牌跟一流工業設計是密切關係嗎?或是一流工業設計的只是一流的品牌的某部份產品線的策略而已?

我嘗試提醒大家:不要高估品牌跟設計的密切關聯性。這種結論,無異是潑大家冷水。但是,這是我的觀察,也不能不講。

根據產品行銷的策略教科書的指導,(與我在業界的觀察是一致的),影響產品成功的要素,依序是:
價格。規格。品質。技術。品牌。設計(這裡面分成機構設計、硬軟體設計、以及工業設計)....

也就是,產品外型或工業設計,以及品牌之操作,是產品策略的一項影響因素而已。決策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強力操作品牌或設計。但是通常,越成熟的產業,也就是通常是較微利化產業,主打品牌或設計較易成功。但是,價格戰與品質仍是一個更關鍵的要素。全體公司的合作,也才是成就成功產品的真正要素。更何況,操作品牌,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是一項艱難的、必須繳高額學費的、需要許多Know-how的決策的、需要有實務作戰經驗的專業。

我絕非唱衰ID,而是要提醒大家。認識ID與品牌在產業競爭中的角色有助於學生進入企業就業,也有較健康的心態,不易容易絕望至極而離開設計產業。讓學生,設計師了解到:設計行業在企業中的輔助角色是重要的,有助於訓練優異的設計師學到企業的經營語言,有著全面性的思考。能讓設計師跟企業主對話,把設計專業主管送進董事會,真正抓住實權,提高設計專業的貢獻度及重要性!


後記:

我們設計團隊得到兩項iF設計獎的案子都不算是賣的好的產品。

我們與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的IDEO資深設計師合作時,他告訴我:在IDEO上班也不是很滿意。我很驚訝,以全美國媒體對IDEO的創意的推崇,他應該以以為傲才是。他回答,因為一輩子都幫別人做設計,而且許多企業對ID的妥協還是太多。他說他的老同事都跳槽到APPLE了,因為那是一個終極之地:「機構做不出來的,Steve Job就蓋個工廠造出來」。但是我要說的是,請記住:天堂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少,少的意思就是特例。全世界ID與機構的爭論是常態,ID全面凌駕機構之上代表你的老闆在鋌而走險,不然就該打自己的頭一下,看看會不會醒過來?

還有,依照翁註重的研究,之所以歷史上台灣的工業設計那麼迷戀品牌,有異於其他國家,是因為經濟起飛升級時期,台灣政府為了打擊產業海盜行為,把工業設計當作反制COPY行為的利器,同時也背負了提昇台灣產業的重責大任。

我只能說,這真是不可承受之重。誇張強調品牌的重要性,會潛意識地引導企業領導人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購併行動(你們知道我在講什麼吧?)。或宣揚過多ID的重要性會導致ID領導者Hire過多設計師,導致日後被裁員、檢討的危機,而非專注在精確的設計流程、好的設計、有助於提升設計競爭力的這些樸實的基本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稍微离题的转载

--------------------------------------
中国不需要工业设计

[来 源] 《商务周刊》杂志  记者 王晓玲 冯禹丁
  天方夜谭的报价
  该怎么定义周佚和他的同事们为这款“鼠米”电脑做的工作呢?这是7个月前,方正与英特尔合作推出的全球第一款儿童电脑。

  2003年,周佚的S.point design公司接到了这个项目——为英特尔设计一款适合中国市场的儿童电脑。
  S.point design首先做了市场调查。用儿童电脑的是14岁以下的孩子,买电脑的却是父母——周佚需要在设计上平衡孩子和父母的要求,他必须将这台电脑的主要功能定义为学习,但是学习软件的使用界面则尽可能生动有趣——他还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年龄。
  设计师在显示器底座设计了一个按钮,让孩子们切换页面更加简单。与成人电脑最大的不同时,这款电脑采用了触摸屏,孩子的小手指头可以直接通过触摸屏幕来操作学习软件。
  这个涉及市场研究、产品功能设计的过程,目前在国内被称为“工业设计”。但S.point design公司总经理周佚不满意这个名字:“听到工业设计,最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呢?工程师?还是艺术家?我们的工作跟他们不同。”
  对此,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秘书长黄武秀也深有同感。她在担任协会秘书长之前,曾经是做过将近8年工业设计公司的总经理。从1996年开始,她已经在这个行业内探索了近10年。她说:“工业设计”是从英文“industrial design”翻译过来的,但这个词同样也可以翻译成“产业设计”,也许“产业设计”比“工业设计”更准确一些?
  黄武秀曾经在原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工作过8年,而且,她所在的部门一直在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后来为了能够吸引和利用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在1994年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当时黄武秀在中投保的投资部任副总经理。
  1996年,北京的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因经营陷入困境,找到中投保希望能够给予支持,中投保的领导也认为工业设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工业设计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考虑到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风险性,采用担保贷款的方式扶持工业设计公司不太可行,所以决定采用投资的方式对该公司进行重组,并派黄武秀到经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做总经理。
  经纬公司成立前期几乎尝试过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览展示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各种设计业务,涉及的行业也不少,经营情况也还可以。但黄武秀认为,中投保公司投资经纬公司的初衷是扶持工业设计,而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作为国家投资的公司,不能只为赚钱而脱离宗旨。所以她一直坚持要将产品设计作为主营业务。可是自从1998年开始做产品设计以后,就一直处于亏损之中。她也一直力求公司能够盈利,但这实在是太困难了。
  黄武秀认为,经纬公司无法盈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也包括公司体制上的原因,以及设计师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国内设计市场环境决定的。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还不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也搞不懂工业设计公司是设计什么的,因此有许多人建议我们改名。稍微知道点的人则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给产品穿件外衣,也就是外观设计。由于对工业设计尚且不能理解,自然也不会对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她举例,经纬公司曾经接过某为银行做的ATM机的设计项目,当时经纬公司经过核算,报的设计费用是80万元人民币,但对方的董事会不认可,因为有人给他们的报价设计费仅1万多元人民币。所以他们认为经纬公司的报价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80万包括市场调研、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样机制作等实在是很低了,我们总不能设计一台机器,而不管它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而1万元大概只是画一张效果图。”黄武秀委屈地说,即使在客户看来天方夜谭的报价,实际上也只相当于国际市场的1/10。
  “这种事我们几乎天天碰到,客户无法理解工业设计带来的价值,当然也不肯为之付费,在中国做工业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环境太差了。”黄认为,在这种产业环境中,中国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设计大师,而这又使得国内整体工业设计水平难以提高。
  国外著名设计师遇到的中国难题
  为了能够让中国的客户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工业设计,黄武秀决定聘请一位国外著名设计师加盟经纬公司。2002年,她邀请到Conran and Partners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欧康纳来到中国。Conran and Partners是英国屈指可数的大设计公司之一。
  2003年,欧康纳举家搬到北京,到经纬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的办公室里,回忆起当年的决定,他告诉《商务周刊》,是2001年的一次东莞之行使他下了决心。
  当时他设计的一批销往中国的产品正在东莞的工厂里加工,公司派他来检测产品质量。其中的一个生产环节是在产品表面上做软质喷涂,就是在塑料上喷上软的材料使塑料获得柔软质感。这种工艺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一种很便宜,但会产生有毒气体;一种很昂贵,但比较安全。当然,东莞的工厂选择了便宜的那种——将两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在化学反应的同时涂到塑料上面。但这个过程中挥发出的气体被工人吸入后会引起癌症。虽然设计公司已经告知工厂要给工人配口罩等保护措施,但工厂并没有采取。欧康纳发现,这些月薪只有300元的工人技术非常高超,“他们甚至能用手工完成我们在英国必须借助电脑完成的工艺”。
  回到英国后,欧康纳努力想找到一种没有毒性的替代性材料。“看到有技术、有能力的中国工人,在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得到不对等的报酬,我想我应该通过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来帮助他们。”他说。
  但在中国的两年中,欧康纳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的机会。欧康纳希望通过沟通能够让客户认可自己的设计理念。“我设计最好的产品,而不是拿设计当一件外衣来糊弄顾客。”他说。
  两年过去了,倒是客户们形成了共识——他们不需要这种设计,他们想要的是便宜的设计。经纬公司的市场人员曾与欧康纳一起去见客户,结果客户见到欧康纳就悄悄说:“你让那老外走吧,我一看就知道他收费会很贵,我们没那么多钱。”
  欧康纳的问题之一是他所见到的客户一般都不是企业的负责人,对员工来讲,找到一名又便宜又好的设计师,比较容易向老板交差。如果设计费比其他人高出很多,他就需要向老板解释原因,但对于自己都没有理解的事,又怎能说服老板呢?
  实际上,即使能够与老板直接对话,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客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委托公司给产品穿一件漂亮的外衣,也就是产品的外观。”黄武秀说,“欧康纳花了很多时间去与客户沟通,最后大都无功而返。”
  “对我来说,做出来中国所决定并不困难,但在中国工作确实是很困难的。”欧康纳说,“在中国,人们对设计的期望不是很高,只是局限于外观的设计。”
  这种对工业设计的误解导致很多中国客户并没有特定的设计目标,只是希望找一个设计公司为产品做个漂亮的外观。“中国的客户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设计师可以做什么,与客户交流时,我只能尽量要求他们提出更多的需求。”他说。
  在欧康纳来到中国后不久,黄武秀离开经纬公司,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任秘书长。“我越来越感觉到,要改变产业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培养更为重要。”黄武秀说。很快,欧康纳也不得不离开经纬公司,但他没有离开中国,而是受邀到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担任设计总监。
  两条出路
  S.point design算是本土设计公司中活得比较好的,其长期客户包括英特尔、西门子、GE、松下、东芝等跨国公司。
  9月9日,周佚参加了2005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在谈到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时,已经在国内做了15年工业设计的周佚认为,目前设计公司最根本的困难倒不是大家在现场提的国家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具体问题。
  “目前工业设计行业的困难是整体的,包括客户意识上的改变,以及设计公司自身能力的提高,这不是坐家里能够想象得到的。”周佚说,“我在这个行内十几年,几乎一直处于焦虑之中。”
  甚至“工业设计”在中国也不是360行中正式的一个,据黄武秀介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曾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资格认证问题,到劳动部有关部门协商,但没有得到认可。大多数人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他们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师”。他们认为:设计师必须是分行业的,比如设计玩具的叫“玩具设计师”,设计家具的叫“家具设计师”,设计汽车的叫“汽车设计师”。如果国家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更何况芸芸众生。
  周佚的S.point design成立于1997年,原来叫上海指南设计公司,是国内最早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一直到2000年,这个公司基本都是为生存而挣扎。但2000年一个突然的机会改变了上海指南的命运。当时,有六、七个台湾设计师找周佚共同组建一个设计公司,“当时大家决心要打造一个华人圈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中心”。
  这个浪漫的“理想国”一年后就结束了,但周佚却从中了解到国际公司的运作和理念。此后,上海指南开始向国际化设计公司转型,并逐步培养了一批跨国客户。
  “如果我们这几年还只做国内市场,那早就死掉了。”周佚认为,在国内做工业设计,要么做外单,就是以为接国外设计单为主;要么做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也就是除了设计,同时做后面的加工制造、批量生产,从制造环节赚钱。
  实际上,刚刚收购了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台湾明基,以及韩国的泛泰公司,都是从设计起步,再到ODM发展而来。但黄武秀认为,目前国内设计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无法得到向ODM转型的巨额资金;而且即使能够融资,要真正投巨资转为ODM厂商,设计公司也会仔细掂量。
  前几年蓬勃的手机市场催生了中国手机设计行业的兴起,2004年,中国本土的手机设计公司注册数量由2002年的几十家增加到300多家。但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集体下滑,国内手机设计企业也因此受到波及。北京汉鼎世纪咨询公司执行董事王涛预计,2005年手机设计行业的利润率将继续下降。“去年有一半的企业倒下去,今年倒闭的会更多。”他说,“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弱势行业。”
  近日,有媒体披露以德信无线为首的几家中国手机设计公司开始向ODM转型,今年5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德信无线已经在国内拥有两条手机生产线。但德信新闻发言人断然否认了这一传闻,他对《商务周刊》表示,目前德信的业务还是纯手机设计。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项目经理沈子信认为,德信的战略思路无疑是准备向ODM厂商过渡,“但目前国内手机产业的不景气,转型风险太大”。
  目前看来,转向国际市场是设计公司惟一的活路。S.point design30人的设计团队中,有5名来自国外。甚至连总经理周佚看起来也很有些“洋化”。“会和外国人一起开,饭和外国人一起吃,时间长了,很难不受到影响。”但周佚强调,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设计师。
  周佚认为,国内公司的最大问题是设计过程被相对割裂,他说:“工业设计不是一种高深的技术,而只是一种商业手段与工具,这个工具本应对困境中的中国制造业大有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工业设计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支持的技术创新一种。设计的过程就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对现有技术的集成——也就是中央政府去年开始提倡的集成创新。
  “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推动国内制造企业向品牌型企业转型。”周佚说,“但我们与国内客户交流的困难很大,虽然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必须以国内企业为主,但目前国内市场对设计认识偏差太大。”
  周佚指出,观念偏差的背后是国内企业的制度问题。“目前制造业仍以国企、半国企为主,企业领导更重视短期业绩,而工业设计为企业品牌带来的推动也许要许多年后才能看到。可以说,国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仍没有进入正常状态,这是工业设计在中国遇到的最大困难。”他说。
  在中国,设计被严重低估
  ——外国设计师眼中的中国工业设计
  《商务周刊》:在中国做工业设计师与国外有何不同?
  欧康纳:设计在中国只是被局限于外观的设计,实际上这是对于设计工作的一种误解。中国的客户总是认为人们是以“眼球”来对产品作评判的,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很复杂,人们会挑选产品的质量、方便程度或者是够不够坚固耐磨,会根据很多因素来判定一个产品的价值。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设计师的任务是把东西做得对人类有价值,有一些时候是外观起作用,但更多时候绝对不是。
  举个例子来说,曾有一家饮料公司发现消费者不再喜欢喝他们的饮料,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前提是不能改变他们饮料的口味。经过调研,我发现原来是消费者觉得这家公司的饮料不新鲜,非常不幸的是这家公司号称是当地生产新鲜饮料的惟一一家公司,这原本应该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的卖点。我的办法是改变饮料的提供“界面”——饮料机,改进方案是让人们能够听到饮料倒进杯里的声音,让哗哗的声音带来新鲜的感觉,而在之前设计者们都在想方设法把饮料机做得足够静音。
  两个月后,这家公司的销售额有50%的增长,消费者认为产品的口味比以前更好了。但实际上他们的配方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传达了一种“正在制作”的信息。这就是设计,找到并解决问题。
  但是,大多数中国客户会对我说,市场上某类产品卖得不错,你照着那个给我设计一个。他们觉得做一个同样的产品就能成功,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不得不对他们说,我们不想设计一个跟你们竞争对手一模一样的东西,而是设计一个更好的,更好的产品能够适应你们的产品推出以后的市场需要。
  《商务周刊》:目前中国的设计价格最多只相当于国际价格的10%,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师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欧康纳:在中国,设计被严重低估。客户看不到设计的潜力,如果他们看不到这种潜力的话,他们就会“侃价”;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设计产业很年轻,没有经验,如果一个设计不够成功,受到打击的客户下次就不会找你了。
  中国设计师从来不缺乏创造力,但是,尤其是在小的时候,他们得不到相应的机会去接触设计行业。而且,中国设计师得到的只是科学或者美术的训练,没有将两者结合。设计既有艺术性、科学性和商业性,好的工业设计师需要几方面的平衡能力。
  《商务周刊》:您认为设计的价值在中国被低估了,那么设计实际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欧康纳:实际上,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认真想想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很多西方国家国内购买力越来越低,消费者追求低价位,所以他们在中国寻找这些加工厂,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本更便宜。现在中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持续地鼓励消费,价位越来越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的工业是一种戕害,因为整个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购买力。以手机为例,厂家总是以低价格鼓励消费者不断的购买新手机,根本体现不出技术的价值。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为此做一些事,而工业设计师可以利用设计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来遏制这种买方市场,而不是加入这个长期来看只能使人们越来越穷的游戏。
  对于中国,如果这种全球性的买方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现在进入中国的这些外国企业就会寻找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甚至国内的企业也会走。那个时候经济体就会出现系统性危机。
  作为工业的一部分,我认为,设计的产品必须是高质量、高品质、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这对于社会道德的进步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是增加财富,而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工业设计是目前的中国社会必需的。大量生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中国不应加入到这个让我们越来越穷的游戏中。我希望有人来做些事情改变这种状况。在中国,我看到许多令我震撼的景况,如同当年我在东莞工厂所见。我想不光是设计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改变一些东西。
  我是一个基督徒,这也很大程度决定了我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方式,我期望中国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对odm怎么看?
肯定不是万灵药咯,谈不上什么先进方向。要成本,要管理,不是人人做得来。不过我感觉不少(国内的)设计公司往这个方向转。单纯做设计,弄来弄去都是非物质的,保障不够,所以大家都想硬着头皮试试看哦。

注:网上查到
原件制造( OEM)、原创设计生产(ODM)、原创品牌管理(OBM)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
生产设计代工(ODM),原创设计代工(OIM)
。。。
和CEO,CFO什么的一样晕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02: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各位对odm怎么看?
肯定不是万灵药咯,谈不上什么先进方向。要成本,要管理,不是人人做得来。不过我感觉不少(国内的)设计公司往这个方向转。单纯做设计,弄来弄去都是非物质的,保障不够,所以大家都想硬着头皮试试看哦。

注:网上查到
原件制造( OEM)、原创设计生产(ODM)、原创品牌管理(OBM)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
生产设计代工(ODM),原创设计代工(OIM)
。。。
和CEO,CFO什么的一样晕死人。[/QUOTE]

别跟我学,转一大堆东西,很不用心!要原创,要Original! OK???

OEM就是原始生产厂家,用这个词都说明厂家自己往往不打品牌销售,只出售原始产品。定货商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厂家和产品,采用买断型号等方式直接获得产品,打上牌子就可以卖了,即所谓代工。也有同一个产品卖给几家的,于是市场上就会有同样款式不同品牌的产品同时在销售。其实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之后的必然趋势,合理利用不同地区的人力和市场资源的结果。OEM往往接受定单生产,设计也是随定单一起来的,因为销售商比较了解自己销售的市场和消费者情况,设计也是有针对性的。随着OEM企业的壮大和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多销售方从成本和效率角度的考虑,希望生产企业做设计;同时OEM厂家也越来越多自己设计产品,以期获得更多销售商的青睐。这种生产连带设计的模式就叫ODM,其实很多厂家是两个都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03: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说的设计公司做ODM,其实不算什么新东西,很多技术性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先有核心技术,然后慢慢自己产业化,IT业是最明显的地带。这个和前面说的由OEM转向ODM的方向不同,所以往往结果也有差别。最明显的差别一开始是资本积累方面的:生产型企业当然资本运作优势明显,做ODM也能将整个产业链合理的优化,所谓只要意识和人员到位,做成功并不难;设计和技术企业,原始积累就是最头大的,因为生产的投入相比目前的设计和技术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起步走ODM都不仅不完善,风险也比较大,这也是走这条路的公司比较少的原因。更多的情况往往是合作性质的,设计企业和生产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或者三方面的合作,在产品的圈子里是最广泛而有效的,这也是德国这里最常见的模式。随着公司发展,任何ODM的企业都需要有个或大或小的转型阶段,以适应由于产业扩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需要真正的品牌管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3: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oem是厂家/硬件的角度, odm是设计/软件的角度,用不同方式实现两者的衔接?

这方面我原创个什么啊。。。能问问题就不错了。
一无所知就来original不是讨打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6 2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所以说,oem是厂家/硬件的角度, odm是设计/软件的角度,用不同方式实现两者的衔接?

这方面我原创个什么啊。。。能问问题就不错了。
一无所知就来original不是讨打么[/QUOTE]

写读后感嘛,上面两篇文章还是很有内容的,虽然第2篇老了一些。

设计公司本身也各不相同,比如指南、经维,细细分析背后的背景和人员,还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0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啊。。。

·ODM
ODM是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字面看起来似乎是设计和产业连结的就算。现在我们说的一般也就是指设计公司和厂家合作,按指定设计做外加工,贴个品牌,品牌和销售方面归设计公司。生产方面,相当于设计公司“租”了生产线。如果把生产加工方面的事情全部也自己包揽下来,应该算是正牌的ODM,我个人是觉得比较“笨重”。船大了不好掉头,当然换个角度也没那么容易被浪拍掉。。。

·设计企业
那些有大名气的“指南”之类的,我也只是听说而已,没有亲见。听到人家提到10次倒有足足10次就是说名字:“xx很不错。”这哪能够分析啊。(好,当然我也是没有主动去找资料。)
现在大家都往odm走,纯设计的公司,除了那几家早年死活拼出名气的以外,是不是很难过啊?不仅指经济上,还指被迫做不象话的抄袭之类。难道纯设计公司的路子已经这么窄了?
我的大学同学在英国读了工设硕士回去,听说混得不好。虽然说英国的学位不管用,但是他老兄本人还是很不错的。居然说,他们公司最近完全没活儿,自己在做网上的大奖赛。。。我觉得一个公司还专门跑去混大奖赛很凄凉啊。

·设计不是决定性因素
抱歉举下时尚品牌的例子:
我一直觉得香奈尔的双C标志难看得很,可能有个人的审美倾向吧。感觉上那个标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就是有人追捧。很多不是搞设计的人大力论述那个双C标志是如何美妙动人,说白了不关那个logo图案的事,而是因为Coco Chanel女士本人加上设计的服装都有个性,所以把那个Logo带上来了。
(更不要说另一个大牌Fendi的标志,救人呀~)
卡地亚的珠宝是大大有名的(它的标志也是很相近的双c!),在上海有过一次古董珠宝大展,我去看了。回来以后人家问我设计怎么样,我说,嘿嘿,不管什么样的设计,真金白银打底再镶钻石,都不会难看的。
我只是想说,有时候设计不是决定性的,只不过说起来比较高端,大家都喜欢这么总结罢了。

·工业设计的名分 = =|||
我觉得捏,不要把工业设计当成救国救民的法宝,舍我其谁豪情万丈的。其实,没有你大家一样过,对不对?
振兴产业不是说只有工业设计一条路,当然,现在说来是比较有效率的一条路——看看其他方面差不多饱和的话,我们就来补那块短板嘛。
国家现在这个讲话,那个支持。比如温家宝同志明确说“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又比如创业园区遍地开花。这个这个,在名分上偶们是有点熬出头了,但是实际上,还需努力啊。光拿着名分得意是没有用的,还不借这个机会发挥才干抢着上位啊,不管是个人也好行业也好。
政令归政令,哎,那是外行发的政令。其实,呵呵。。。哈哈。。。修行看个人。

·工作态度问题
像qqbeast说的,做设计的,一般开始都是摇摆的个性张扬和乌龟两端。比如说外形,要么就是死硬坚持不肯放松,一旦放掉了就一溃千里撒手不管了,很难再想到在拉锯中间再协调和调整。其实那些合作、讨论、妥协和且退且战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啊。(钝刀子割肉很痛苦的,555)
回到老的理论上,设计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0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天啊,上面那个”不要把工业设计当成救国救民的****************宝“,原文是“大。法。宝“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0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qqbeast]同时OEM厂家也越来越多自己设计产品,以期获得更多销售商的青睐。[/QUOTE]


这不是和住房的“买装修送设计“差不多么? :chi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0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工作态度问题
像qqbeast说的,做设计的,一般开始都是摇摆的个性张扬和乌龟两端。比如说外形,要么就是死硬坚持不肯放松,一旦放掉了就一溃千里撒手不管了,很难再想到在拉锯中间再协调和调整。其实那些合作、讨论、妥协和且退且战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啊。(钝刀子割肉很痛苦的,555)
[QUOTE]

自己忽然联想到唐朝酷吏来俊臣的《罗织经》,是写怎么整人的: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
大意就是说,一刀砍了也就算了,不让你死只让你疼,那才是最受不了的事情。

所以说,直接自己枪毙方案的,不算是好汉 :wuna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0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
比如说外形,要么就是死硬坚持不肯放松,一旦放掉了就一溃千里撒手不管了,很难再想到在拉锯中间再协调和调整。其实那些合作、讨论、妥协和且退且战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啊。(钝刀子割肉很痛苦的,555)
[/QUOTE]

自己忽然联想到唐朝酷吏来俊臣的《罗织经》,是写怎么整人的: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
大意就是说,一刀砍了也就算了,不让你死只让你疼,那才是最受不了的事情。

所以说,直接自己枪毙方案的,不算是好汉  :tongk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1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有做个FLASH讨论这个问题的.觉得做得满好的.蜻蜓点水地讲了许多问题.

http://www.moooi-online.com/home/design-conversation.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02: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面和英文语速都那么快,这个界面对我来说不友好。。。

今天得出个新的比喻:工业设计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4: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confused: 真的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5 23: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和设计,我觉得很难说明白,分不开的,等我以后知道了在告诉你好了.
不过艺术是可以永恒的,我们把19世纪以前的美术作品,大师的作品称为艺术.
21世纪时,我们把可以用来商业活动的作品称为设计,可以为人们在生活上欣赏的,熏陶自我修养的 称为艺术,可以在生活或活动中实践应用的,我们称为设计.
没有一定的划分可是也有一定的区别.以上都是我现在的理解 :shaxi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1 0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yangzimo59;2215391]我觉得在国内这个环境中艺术与设计更多的是放在一起的,因为更多的人都认为学设计的是应该有美术功底的,但实际上恰恰就是这个简单的命题让人们误解做设计的就是会一点美术但是并不是做美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很多时候艺术与设计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的,就好像是不同的两种艺术表现方式。我收到的所谓设计的概念基本上是与我们学校的教育思路是相符的,也就是衣食住行,但是实际上在很多国外的或者国内比较先进的院校中更多的人愿意模糊这种概念,其实很多设计也是像艺术一样只是旨在表现和传达精神,而并不是美化或者关怀使用者。可能还是培养的方向不同的原因吧。
拙见……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准确的请大家指正。[/QUOTE]
很同意你的说法。我在吉林大学学工业设计(车身造型设计方向),就很偏向机械方面,现在大二,还没有真正的学习造型,也没有积攒出什么作品,可是想申请去德国继续学习汽车设计,不知该从何准备起,希望听听你的建议!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2-29 14:07 , Processed in 0.09180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