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eisskopf

【公告】德国脊柱临床和科研年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一点医学德语

生物化学(e.Biochemie):Grundlagenwissenschaft,die mit den Methoden der Chemie die Lebensvorgaenge im Organismus(Atmung,Stoffwechsel,Verdauung,Exkretion,innere und aeussere Sekretion und aendere)untersucht.
Atmung呼吸;Stoffwechsel(物质)代谢;e.Verdauung消化;e.Exkretion排泄作用,分泌作用;e.Sekretion分泌;

生理学(e.Physiologie):Wissenschaft von den normalen Lebensvorgaengen im Koerper.
解剖学(e.Anatomie):Wissenschaft von Bau des(menschlichen)Koerpers,seiner Organe(器官)und Gewebe(组织)
组织学(e.Histologie):Lehre von den Geweben des Koerpers.
胚胎学(e.Embryologie):Lehre von der Entwicklung des Embryos(胎儿,胚胎) von der Befruchtung(受精) bis zur Geburt.

生物学(e.Biologie):Lehre von den Lebensvorgaengen.
微生物学(e.Mikrobiologie):Lehre von den Mikroorganismen(klein Lebenwesen).
免疫学(e.Immunitaetslehre,e.Immunologie,e.Amynologie):Lehre von den Erkennungs- und Abwehrmechanismen eines Organismus fuer Koerperfremde und unter Umstaenden auch Koerpereigene Substanzen und Gewebe.
e.Erkennung认识,认可,察觉;r.Abwehrmechanismen pl.防御机理;e.Substanz 物质;实质;材料.

寄生虫学(e.Parasitologie):Lehre von den pflanzl. und tierschen Parasiten(寄生虫);dabei greift d. Lehre von d.Pilzen(Mykologie) und von den Urtierchen (Protozoologie) ueber ins Gebiet der Mikrobiologie.
r.pilz蕈,丝状菌,真菌类,霉菌类;e.Mykologie真菌学,霉菌学;s.Urtierchen原生动物;e.Protozoologie原虫学,原生动物学.

病理学(e.Pathologie):Lehre von den Krankheiten und zwar ihren Ursachen(e.Aetiologie) ihren Koerperl. Veraenderungen(Pathologie,Anatomie).ihrer Entst.und ihrem Wesen (pathogenese),ihren Klin,Erscheinungen(Symptomatologie und Nosologie).
e.Symptomatologie症状学;e.Nosologie疾病病理分类学;

病理生理学(e.Pathophysiologie):Lehre von den krankhaften(有病的) Lebensvorgaengen und gestoerten Funktionen im menschl. Organismus;die Pathophysiologie beschaeftigt sich vor allem mit molekularbiologie.Untersuchunger innerhalb der Zellen zur Erklaerung pathologie.Abweichungen von Physiologie und Biochemie vorgaengen.
药理学(e.Pharmakologie):Lehre von den Wechselwirkungen(相互作用) zw.Arzneistoffen und Organismus;Unterteilung in Pharmakodynamik(药效学) und Pharmakokinetik(药物动力学).
诊断学(e.Diagnostik,e.Nosognosie):Untersuchungsgang zur Erkennung von Krankheit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医学(e.Nuklearmedizin):Eigenstaendiges medizin Fachgebiet,das die Anw. Radioaktiver(放射性的) Nuklide zu diagnose und therapie zwecken umfasst.In der Diagnose unterscheidet man Aktivitaetsmessung(胃内活力测量) inkorporierter(掺入,摄入,并入) Nukleide durch Abtastung(扫描) der Koerperoberflaeche(szintigraphie) und Aktivitaetsmessungen an Koerperoberflaeche(szintigraphie) und Aktivitaetsmessungen an Koerperausscheidungen bzw.Gewebsproben.Vergleich die Strahlentherapie(放疗),interstitielle(间质的,间隙的),Radionuklide(放射性核素).

心理学(e.Psychologie):Wissenschaft vom Erleben und Verhalten des Menschen in bezug auf Personen.Ereignisse und Objekte der Umwelt.Hauptgebiete:(1)empirische P.:mit den Richtungen Entwirklungspsychologie,Sozialpschychologie,medizinische P., klinische P. u.a.(2)theoretische P.:Koordinaten v. empir. Daten und theoret. Ansaetzen mit der Zielsetzung.Gesetzmaessigkeiten abzuleiten. (3)philosophische P.:Frage nach den wegen des seelischen.Leib-seele-Problematik sowie Verstehen und Deuten phaenomenaler Gegebenheiten(willen usw.):vergleichen Analytische Psychologie, Individualpsychologie, Psychoanalyse.
r.Empirismus经验医学,经验主义;e.Koordinaten pl.坐标;e.Koordination协调,调整,均衡;seelisch adj.精神的,心灵的,灵魂的;r.Leib 腹部、身体、肉体;e.Psychoanalyse精神分析;

卫生学(e.Hygiene):Vorbeugende Massnahmen fuer die Gesunderhaltung(健康状态) der einzelnen Menschen und Voelker ,um Koeperliche Erkrankungen und alle geistigen.Seelischen und sozialen stoerungen fernzuhalten.Das ziel muss sein.Ueber die Abwehr(防御,保护,抗拒,预防) schaedlicher Einfluesse hinaus den Menschen und die menschliche Gesellschaft so wider-standsfaehig wie moeglich gegen die Entstehung Koerperlicher geistiger und seelischer Erkrankungen und gegen die Erschuetterung der sozialen struktur zu mach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遗传学(e.Genetik):Lehre von der vererbung.
流行病学(e.Epidemiologie):Lehre von Haeufigkeit und verteilung von Krankheiten.
精神病学(e.Psychiatrie):Lehre von den seelischen Erkrankungen und ihrer Behandlung(治疗,疗法).

神经病学(e.Neurologie):Lehre von den Nerven und Nervenkrankheiten.Fachgebiet der Medizin,das sich mit Diagnose und Therapie von Erkrankungen des Nervensystems befasst.
内科学:e.innere Medizin/e.Irrenheilkunde
外科学:e.Chirurgie
medizinischen Fachgebiet mit verschieden unterdisziplinen der operativ Behandlung organischer Leiden.
妇产科学:e.Frauenheilkunde
妇科学:e.Gynaekologie
儿科学:e.Kinderheilkunde e.Paediatrie.
Lehre von Diagnose und Therapie von Erkrankungen des Kindesalters.
传染病学:e.Loemologie

Roentgen:Dabei werden die Funktion der Gewebe bzw. Die Pathologische Veraenderung anhand der Eigenschaft der Roetgenstrahlen bzw. der Verschiedenheit(差异).der Gewebedichte durch Roentgen sowie Aufnahme(Photo) untersucht.
CT:Anhand dieser Besonderheit ,dass es unterschiede bei Durchdringungen(穿透性) der Roentgenstrahlen durch verschiedene Geweben gibt, kann mit Hilfe des Computers das querlaufende Bild gemacht werden.Diese Untersuchung kann sehr genauer Gewebebild zur Verfuegung stellen.

Magnetischer Resonanz(磁共振):Bei magnetischer Resonanz gibt es keine Strahlenbetraechtigung,Wenn die Kombinationen von verschiedenen Parameter (参数)(der Wellenlaenge(波谱) von Atomkern原子核) eingegeben werden,werden unterschiedliche Bilder auf dem Bildschirm auftreten,so dass die sezierte(解剖). Pathologische(病理) Veraenderungen in drei Ebenen gezeigt werden koennen.Die vorteile liegt darin,dass die stelle exakt/praezis testgelegt und die Abtastungsrichtung beliebig entscheidet(任意) Werden kann.
中医:Die chinesische Medizin hat eine Geschichte von mehr als 5000 Jahren.Sie gehoert zum wertvollsten kultureigentuemen chinas.Es ist allebekannt.Sie umfasst,verbeugung.Prognose,Behandlung und gesunde Lebenfuehrung entsteh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r.Mund嘴;e.Lippe嘴唇;e.Zunge舌头;r.Zahn牙齿;s.Haar头发;e.Haut皮肤;r.Koeper身体;r.Muskel肌肉;r.Knochen骨骼;e.Schulter肩膀;e.Brust胸;r.Bauch腹;r.Ruecken脊背;s.Organ器官;s.Herz心脏;s.Blut血;r.Kreislauf循环;bluten流血;inner-内部的;r.Magen胃;e.Leber肝;r.Darm肠;e.Galle 胆汁;r.Blinddarm盲肠;e.Lunge肺;s.Glied四肢;r.Arm手臂;e.Hand手;r.Finger手指;r.Daumen拇指;s.Bein腿;s.Knie膝;e.Zehe脚趾;r.Nagel指甲;

e.Gesundheit健康;fit 精力充沛的;schlank苗条的;zunehmen(体重)增加;dick胖的;e.Diaet特种饮食;abnehmen(体重)减轻;mager瘦的;duenn瘦的;kraeftig,stark强壮的;schwach虚弱的;e.Impfung疫苗接种;e.Krankheit疾病;fehlen缺少; r.Schmerz疼痛;Aids艾滋病;e.Erkaeltung感冒;sich erkaelten,sich verkuehlen着凉;husten咳嗽;niesen打喷嚏;r.Schnupfen感冒;e.Grippe流感;s.Fieber发烧;e.Verletzung损伤;(sich etwas)brechen折断;e.Wunde伤口;

e.Praxis(医生)诊所;untersuchen检查;s.Roentgenbild X射线照片;e.Behandlung治疗;behandeln治疗;r.Verband绷带;verbinden包扎;e.Spritze注射;r.Krankenwagen救护车;operieren给...动手术;pflegen护理;sich verschlechtern恶化;e.Besserung好转;sich erholen复原;aussehen显得;r.Rollstuhl轮椅;e.Apotheke药店;s.Rezept处方;verschreiben开(处方);s.Mittel药剂;s.Medikament药;e.Tablette药片;e.Pille药丸;wirken生效;e.Salbe软膏;e.Creme润肤膏;s.Pflaster膏药;

s.Gelenk关节;s.Nerv神经;Nervenfasser神经纤维;Blutgefaess血管;Zwoeffingerdarm十二指肠;Dickdarm大肠;Duenndarm小肠;Nieren肾脏;Blase膀胱;Atemweg气管;Arterie动脉;Venen,e.Blutader静脉;Gehirn脑;Zelle细胞;Embryo胚胎;Fetus胎儿;Abwehrkraft des Koepers机体抵抗力;Bakterien细菌;Virus病毒;Antibiotikum抗菌素;Diagnose诊断;Augenheilkunde眼科;HNO-Heilkunde(Hals-Nase-Ohr Heilkunde)耳鼻喉科;Hautheilkunde皮肤科;Ambulanz门诊;Station病房;

e.Entzuendung 炎症;entzuendliche Reaktion炎症反应;Infekt感染;oberer Luftweg Infekt上呼吸道感染;Bronchitis支气管炎;Lungen-Entzuendung肺炎;Allergie过敏;Durchfall腹泻;Bluthochdruck高血压;Behandlung,Therapie治疗;Asthma哮喘;Impfen预防疫苗;Hepatitis肝炎;Millimeter der Quecksilbersaeule毫米汞柱;Gram Faerbung革兰氏染色;e.Ribonnukleinsaeure.RNA;e.Desoxyribonukleinsaeure.DNA;s.Chromosom染色体;s.rotes Blutkoeperchen.RBC;s.Weisses Blutkoeperchen.WBC;

r.Pfortaderhochdruck门静脉高压;e.Pfortader门静脉;r.Aderknoten静脉曲张;Blut-Routine-Untersuchung血常规;Harn-Routine-untersuchung尿常规;s.Ulkus,s.Geschwuer溃疡;Magenulkus胃溃疡;s.Zwoelffingerdarmgeschwuer,s.Duodenalulkus十二指肠溃疡;e.Perforation,r.Durchbruch穿孔;Hemmstoff抑制剂;r.Rezeptor受体。r.Antagonist拮抗剂;Blutstillung durch Kompression压迫止血;r.Tumor肿瘤;e.Masse肿块;e.Schwellung肿大;s.Oedem水肿;s.Schwizen出汗;Nachtsschweiss盗汗;e.Saeure酸;s.Alkali碱;e.Base碱基;Basenpaar碱基对;

r.systolischer Druck收缩压;r.diastolischer Blutdruck舒张压;e.Welle波;T-Inversion T波倒置;r.QRS-Komplex QRS波群;Alkalitaet碱性;e.Saeuervergifung酸中毒;e.Alkalose碱中毒;haemoplastische Stammzelle造血干细胞;e.Herzpalpitation心悸;aetiologische Therapie对因治疗;symptomatische Behandlung对症治疗;zerstoeren破坏;Physische Verursache物理因素;schwindel头晕;Blutarmut贫血;e.Uebelkeit恶心;sich erbrechen呕吐;Atemnot呼吸困难;Knochenmark骨髓;zentralnerven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Blutuebertragung输血;

unterschuetzungtherapie支持治疗;betreffend-受累及;Blutbild血象;Tansplantation von Organe移植;Abteilung引流;e.Schnittfuehrung切开;Knochenbild,Myelogramm骨髓象;Entfernung abtrennen切除;Eisen铁;Folsaeure叶酸;stuhlblut便血;unterernaehrung营养不良;Eiweiss蛋白质;Lipid脂肪;Kohlendydrat糖;aktive zellulaere Proliferation增生活跃;r.Retikulozyt网织红细胞;haemolytisch溶血;e.Krankheitsursache病因;e.Vererbung遗传;unregemaessig异常;immumitaet免疫性的;Ueberempfindlichkeitsreaktion过敏反应;

funktionelle Schwache/funktionelle Erschoepfung功能衰竭;e.Hyperfunktion功能亢进;e.Hypofunktion功能减退;kompensatorisch代偿性;Syndrom综合征;e.Gelbsucht黄疸;Gerinnungsfaktur凝血因子;mangeln an D 缺乏;Geraeusche杂音;Menstuation月经;Lymphe淋巴;Lymphknoten淋巴结;abbau分解;synthese合成;foerdern促进;beschraenken抑制;Missbildung畸形;Verschliessen梗阻;Insulin胰岛素;e.Vereiterung化脓;anatomische Struktur解剖结构;e.Blausucht口唇紫绀;

Abtasten触诊;Abklopfen叩诊;abhoeren,Auskultation听诊;Analgetika镇痛药;Beruhigungsmittel镇静剂;Kompliktion并发症;haeufig vorkommande krankheiten常见病;Rhinorrhoea流涕;Rheuma风湿病;Gebaermutter子宫;Fruchtkuchen胎盘;Harnzwang尿急;pollakisurie尿频;angeborene Krankenheit先天性疾病;erworbene Krankenheit后天的,获得的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二、题量、题分及考试时间
试题有ABX三种题型,共180道题,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150题为所有考生必答题,每小题1.6分,共240分
151-180题为报考基础医学专业考生必答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81-210题为报考临床医学专业考生必答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各科考查的内容比例
(一)报考基础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约60%,其中生理约24%,生物化学约18%,病理学约18%;
临床医学约40%,其中内科约24%,外科学约16%
(二)报考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约40%,其中生理约16%,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
临床医学约60%,其中内科约34%,外科学约26%
四 试卷类型比例
A型题约75%
B型题约12%
X型题约13%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骨骼肌的收缩、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止血栓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8. 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6.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与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 大肠液的分泌。排便反射。
6. 主要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肾脏的排泄
1. 肾脏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 排尿反射。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 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制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 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机制和中枢易化。
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层)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十一)内分泌
1. 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和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6.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 肽键和肽
4.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5. 蛋白质末端氨基酸的分析。
6.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7.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 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吟、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 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 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11. 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 酶原的激活原理。
12. 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4. 同工酶,变构酶的概念 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5. 维生素的作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 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 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3. 磷酸戊糖旁路的过程和意义。
4. 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 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7. 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9. 脂肪酸的合成过程概况,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11. 磷脂的合成和分解。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的生成。
12. 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甘油三酯、
13.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
15. 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16. 胞浆中NADH的氧化。α-磷酸甘油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17. 微粒体及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体系。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18.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9.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 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 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
23. 一碳单位的来源、代谢辅酶和功能。载体和功能
24. 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25. 嘌呤、嘧啶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
27. 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及整体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 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酶。
2. 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 逆转录的概念,及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 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
5. RNA的不对称转录(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 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7. 核酶的概念和意义(酶RNA)。
8. 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干扰和抑制。遗传密码
9.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参加翻译的物质。
11.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12. 原核和真核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
13. 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四)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五)生化专题
1. 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介导的信息传递。
2.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 血红素的合成。
5. 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 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7. 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8. 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9. 维生素的分类、功能和意义。
10. 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机制。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11. 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12.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3. 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病理学

(一)细胞与组织损伤
1.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
2. 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 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 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修复、代偿与适应
1.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 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3. 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4. 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 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 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 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 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 .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 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1. 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 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
4. 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 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 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心、肺、肝、肾和骨髓移植)。
3. 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4.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7.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 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 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3. 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 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 心肌病的概念,克山病、充血性心肌病、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及闭塞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 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 肺气肿的概念、分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 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6. 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 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8. 肺硅沉着症的病因。 常见类型、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9. 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和组织学类型及它们的特点、转移途径及合并症。

(九)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 肝硬变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 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 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 大肠癌的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十)造血系统疾病
1.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 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 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他和临床病理联系。
6. 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 子宫颈癌的病因、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 子宫体癌的病因、病因和病理变化。
5. 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6. 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7. 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8. 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9. 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0. 乳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十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 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 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7. 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器官的病理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9. 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肠外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
10. 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肠道、肝脏、脾脏的病理变化。
11. 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12. 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分期。

(十四)其他
1.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包括发热、水肿、呼吸困难、胸痛、呕血及黑便、咯血、昏迷。
2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的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波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内窥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窥镜检查)

(二)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8.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 断和治疗。
9.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
13.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 别诊断、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 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 (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及人工起搏器的应用原则)。
4.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
5.心脏瓣膜病(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病理生 理、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6.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
7.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9.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0.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1.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四)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和预防。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4.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5.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气分析)及治疗。
6.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7.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8.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9.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肪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 诊断、预防原则和措施、治疗。
10.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11.气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 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生理功能,常用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分类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七)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包括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综合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5.库欣综合征Cushing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6.嗜铬细胞瘤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八)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1.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总论:包括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思路。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外科学

(一)外科总论
1. 外科领域的分子生物学
(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2)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及临床应用。
2.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及正确进行无菌操作的原则。
3. 外科病人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1)各型缺水和钾、钙、镁、磷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
(3)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4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的防治,自体输血及血液制品。
5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
6多器官功能不全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防治。
7疼痛的分类、评估、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
8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手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
(2)手术后护理的要点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9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人体基本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10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疖、痈、皮下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浅部急性淋巴管和淋巴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浅部组织及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脓毒症和菌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和防治原则。
(5)外科运用抗菌药物在控制感染中的应用及选择。的原则
11. 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1)创伤修复过程及影响因素。(2)创伤的诊断与和治疗。
12. 烧伤的伤情判断、
(1)烧伤面积估算和深度识别的方法
(2)烧伤的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
13. 肿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1)肿瘤的分类、病因、病理及分子事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2)常见体表肿瘤的表现特点与防治原则。
14. 移植: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基本原则和步骤。
15. 麻醉、重证监测治疗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局部麻醉的方法及常用局麻药的药理、不良反应和选择。
(3)重症监测(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内容与应用及治疗原则。
(4)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概念,三个阶段的操作方法要领和治疗。

(二)胸部外科疾病
胸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普通外科

1. 颈部疾病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术前准备、手术要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各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原则。
(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2. 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
(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3)乳腺囊性增生症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房常见的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转移途径和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方法。
3. 腹外疝
(1)疝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类型。
(2)腹股沟区解剖。
(3)腹外股沟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外科质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4)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4. 腹部损伤: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及救治原则。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1)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2)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6. 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各种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溃疡病的理论基础。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急性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胃良、恶性肿瘤癌的病理、转移规律与分期、和诊断和治疗原则。
7. 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 (2)各类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8. 阑尾疾病炎: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选择治疗和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9. 结、直肠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肠息肉、直肠脱垂、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表现及和诊治原则。
(3)结、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处理原则。
10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细菌性及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肝癌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11.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12. 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和生理功能。 (2)胆道系统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感染、胆系结石病、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胆囊炎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发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
(4)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3.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14. 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
15. 胰腺疾病
(1).急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部癌及各种胰腺内分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要点。
16. 脾切除的适应证及其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7. 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18.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表现、检查诊断要点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以及诊断和处理原则。

(五)骨科
1骨折脱位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早、晚期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 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几种常见骨折(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髁上、尺挠骨、桡骨下端、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髋骨、胫腓骨、踝部以及脊柱和骨盆)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关节脱位的定义和命名。肩、肘、桡骨头、髋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原则。
2 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关节镜的进展及使用。
3 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
4 断肢(指)再植的定义、分类。离断肢体的保存运送。再植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术后处理原则。
5.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的上下肢神经损伤的病因、易受损伤的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6.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1).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常见的运动系统慢损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 腰腿痛及颈肩痛
(1).有关的解剖生理、病因、分类、发病机制、疼痛性质和压痛点。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病因、病理及分型、临床表现、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颈椎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8.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治疗原则。
9. 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截瘫的发生和处理。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 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1. 运动系统常见畸形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12. 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 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2)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的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骨肉瘤治疗的进展概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骨科

骨科生物力学
1.        应力:是指单位面积的负荷力。
2.        应变:是指结构内的形变以适应外加的       负荷. 包括: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
3.        弹性模量:为应力和应变的比值,弹性模量越大,材料的刚度越高.
4.        应力遮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弹性模量的成分组成一个机械系统时,将会发生载荷、应力和应变重分配现象,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成分承担较多载荷,较低者少承担或不承担载荷,应变也相应减少这称为应力遮挡效应.
5.        蠕变::若应力保持不变,物体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称为蠕变
6.        应力松弛: 当物体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不变,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7.        滞后现象: 对物体做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而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
8.        骨强度:是指骨组织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9.        骨刚度:是指骨组织抵抗变形的能力.
10.        静力平衡: 骨组织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与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
11.        动力平衡:肌肉组织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
12.        骨折愈合的力学机制:
I期愈合:骨折解剖复位时进行坚强加压内固定,骨折断端就会紧密接触,骨折端的毛细血管和哈弗系统可直接爬过骨折线进入另一端,新生骨沿哈弗系统在骨折线上逐渐沉积,达到直接愈合.局部骨膜缺乏刺激,很少或无外骨痂生长.此方式愈合过程很长,愈合质量很低.
II期愈合:通过骨折断端间的肉芽修复,骨痂形成与朔形的自然愈合方式称为骨折II期愈合.此骨折愈合过程于膜内成骨与软骨成骨共同参与,外骨痂丰富.
骨科技术的力学原则:
1.        内固定的力学原则:(1)骨折断端的稳定性。
(2)使骨折断端承受一定的生理性应力刺激。
 (3)内固定器械的应力松弛,以减轻或避免内固定器械应力遮挡所致的局部骨质疏松.
2.载荷分担与选择性应力遮挡原则:临床上常用的载荷分担与选择性应力遮挡效应的内固定方法为交锁髓内钉与形状记忆环抱器。
动力型交锁髓内钉:即在骨折断端的一侧进行交锁螺钉交锁,而允许骨折断端承受压应力的动力应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即骨折断端的双侧进行交锁螺钉交锁,从而骨折断端无应力负荷.
3.脊柱内固定力学原则:
1)        载荷分担原则.2)支撑原则3)中和原则.4)张力带原则.5)桥固定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柱篇
1.布朗塞加综合征:  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运动障碍,并有痉挛性瘫痪,柘屈反射变为伸反射,腹壁反射和腱反射增强,深感觉消失。损伤平面1-2个脊髓节段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
2.脊髓损伤(SCI)治疗的进展
两个基本策略:一.减轻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二.促进受伤脊髓神经的再生。
1.减轻受伤脊髓的继发性损伤的药物疗法 :(1)甲泼尼龙(MP) ASIA提出建议:对脊髓损伤后3h以内就诊的患者,30mg/kg冲击快速15min滴完,间隔45min后,以5.4mg/kg.h维持23hMP治疗. 而3-8h之间来诊的,亦应及早开始MP冲击疗法,并维持48h。(2)纳咯铜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尼膜地平 (4)非选择性NMDA受体桔抗剂MK-801 (5)其他药物  如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等
2.促进受伤脊髓神经的再生
(1)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  (2)神经节苷脂的应用  (3)周围神经移植  (4)神经膜细胞移植 (5)胚胎脊髓移植 (6)嗅球被膜细胞移植 (7)胚胎干细胞移植
3.基因疗法
4.其他疗法 (1)电刺激疗法 (2)减压疗法 (3)高压氧疗法 (4)冷冻疗法
3.影响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
1.患者的年龄,2.存在神经症状的时间,3.神经损伤发生的部位,4.神经组织的完整性,5.是否存在骨性致压物或软组织持续压迫。
4.脊柱二柱及三柱理论
首先为二拄理论:前柱 椎体,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椎间盘;后柱:椎弓,椎间关节及黄韧带。
Denis三柱理论:前柱:椎体的前1/2,前纵韧带及椎间盘前1/2;中柱:椎体及椎间盘后1/2,及后纵韧带。后柱:椎弓,椎间关节及黄韧带 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
Roy-Comille的三柱理论:前柱:椎体及椎间盘前2/3,前纵韧带。中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后纵韧带,尚包括椎弓根及两侧的关节突。后柱:两侧的关节突后方椎弓,椎间关节及黄韧带 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
5.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一.前路手术
前路手术的特点:
1.可直接减压。
2.在恢复前柱力学结构的同时也重建中柱的形态和构成椎管前部的解剖状态。
3.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普外科知识和胸外科基础
前路手术的病例选择
1.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或者有前脊髓综合症:经X线或者        CT扫描等影响学检查证明在椎管前方有致压物存在并需要切除,而后方入路难以进入椎管将致压物切除的。
2.前柱受损:主要是外伤后胸腰椎体骨不连及骨缺损。
3.再次手术者。指已施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并在椎管前方有致压物者。
不适宜前路手术的
1.因心肺或腹腔器官已经手术而影响前路手术显露及操作的
2.胸腹部有病变防碍手术
3.全身情况不适应手术的
二.后路手术
后路手术的特点:
1.手术式简便易于操作
2.有利于对后柱伤患进行处理
3.可探查椎管及珠网膜下隙
4.可直接观察脊髓受损程度及范围
5.有利于椎弓根钉技术的开展
后路手术的病例选择
1.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2.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一般不是每例均需要早期手术以下情况应早期手术:1.完全性脊髓损伤,2.进行性脊髓损害,3.恢复停滞不前的,4.其他 如椎管内骨快存留或者椎节不稳定等)
不适宜后路手术的
1.        致压物位于椎管前方的急诊患者。,
2.        全身情况无法承受手术者。
3.        局部有炎症
手术时机
1.完全性脊髓损伤:以伤后6小时内为首选,12小时内争取。不超过24小时亦属急诊。
2.并明显骨折脱位:应争取伤后1周内手术,超过2周难以复位,
3. 受伤3周以上复位困难的陈旧性受损伤,椎节乃然不稳定,手术操作应小心。
4.受伤3月以上需要手术的:应全面检查后择期手术。
腰椎滑脱,腰椎峡部崩裂
1.腰椎峡部崩裂:因退行性.外伤或者先天性因素等而使腰椎锥体与椎弓根或者关节突骨质连续性中断称为腰椎峡部崩裂;
腰椎滑脱:锥体出现变位致连续性延长,以至上位锥体及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在下位椎节上方向前移。
2.原因:(1)创伤因素(2)先天性因素(3)疲劳性或者慢性劳损性因素(4)退变性因素
上颈椎不稳症的发病因素
一.先天性发育异常:1.齿突畸形(缺如,发育不良,分离),2.寰椎枕骨化3.先天性短颈畸形.4.其他畸形;
二.头颈外伤
三.解剖畸形
四.局部炎症
五.血供因素
六.其他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颈椎前路手术中并发症
一.手术显露过程中的并发症
1.        颈椎过伸性损伤:(1)麻醉时颈过度仰伸(2)术中突然变换体位(3)临时更改麻醉
2.        颈髓过度牵引性损伤:多见于椎节严重不稳,颈椎骨折脱位的过度牵引或者牵引重量过大
3.        喉返神经损伤:牵拉性损伤,电烧伤或者切割伤,自动牵开器长时间压迫。
4.        食道损伤:误切伤,牵拉刺激伤或者用力过度。
5.        气管损伤:过度牵拉或者刺激,误切伤
6.        颈部血管损伤:分离深筋膜时误伤,电刀无伤结扎线脱落,误伤椎动脉
7.        霍纳综喝征
8.        喉上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损伤
9.        胸膜损伤
10.        其他损伤: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损伤,颈从或者臂从神经损伤,淋巴管或者奇静脉损伤。
二.手术操作时的并发症
(一)切除椎管管壁骨折时所引起的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1.环锯技术2.高速钻头技术3.两面或三面骨凿操作技术4.冲击式咬骨钳及操作技术5.刮勺技术等引起的损伤6.其他手术用具或操作引起的损伤
(二)椎动脉损伤
(三)颈脊神经根损伤
(四)植骨块或其他植入物对脊髓的损伤
(五)硬膜破裂及脑积液瘘
(六)椎静脉损伤
(七)睡眠性窒息
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症
1.        颈深部血肿 2.喉头痉挛 3.食管漏
4.植骨块滑脱 5.植骨块骨折
6.骨愈合不良假关节形成及成角畸形
7.金属内固定物的松动与滑脱
8.颈部切口感染 9.髂骨取骨部残留痛
10邻近椎的退变11.脑积液瘘
颈椎前路手术疗效不佳和变坏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一 诊断、手术入路及术式选择因素
1. 诊断因素:诊断错误、诊断主次不当
2.手术入路不当
3.术式不当
二、手术因素
1.        致压骨残留:体位偏斜,拉钩牵引时失衡,切骨范围不够。
2.        椎节定位错误:术中未拍片定位,定位针头变位,仅以骨刺部位来确定施术椎节无MR检查。
3.        术中对施术椎节未行固定(融合)。
4.        术式选择不当。
三、术后因素
1.        假关节形成
2.        施术椎节相邻节段退变加剧:融合椎节愈多,发生率愈高;邻近融合节段易发生;术后活动与发生率相关。
3.        融合椎节骨质增生
4.        椎节植骨融合处骨质塌陷:椎节高度丢失;椎节成角畸形;易加速椎节蜕变
四、其他因素
1.        外伤
2.        术后头部劳损及不良体位
3.        脊髓本身的继发性改变
4.        发育性椎管狭窄
5.        病变节段数量因素
6.        吸烟,嗜酒
7.        年龄
颈椎后路手术后并发症
一、        手术暴露过程中的损伤:
1.        局麻注射针头误伤;2.术野大出血及血容量急剧下降;3.椎节定位判断错误;
5.        臂丛牵拉伤;5.面额部皮肤压迫性坏死;6.视网膜动脉血栓形成;7.血管空气栓塞
8.        椎动脉损伤9.项韧带未缝合致颈部畸形
二、暴露及进入椎管前后的损伤
1.        硬膜损伤;2.颈脊神经根损伤;3.脊髓损伤;4. 椎动脉和脊神经根损伤;5.睡眠性窒息
三.手术后并发症
1.颈深部血肿2.脑积液瘘;3.植骨块滑脱;4.切口感染;5.植入物失效;6..颈5神经根麻痹
6.        颈椎不稳或者成角畸形;8.皮肤压迫坏死

腰椎不稳:是指腰椎体间的椎节在正常负荷下不能保持相互之间的生理咬合关系而发生的异常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颈腰综合征:系指颈椎及腰椎椎管同时狭窄,同时或先后出现椎管内神经受压并有临床表现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
一.病因:
1.肌肉-骨垢系统;2.生物力学因素;3.中枢神经系统因素;4.营养代谢因素;5.内分泌系统因素(生长激素,褪黑素,5-羟色胺,钙调蛋白);6.遗传因素
二、治疗目的:1.矫正畸形2.获得稳定3.维持平衡4.尽可能减少融合范围
三、治疗原则:总原则:观察以及支具和手术治疗
具体原则:1.Cobb角〈25的应严密观察,如每年进展〉5并且Cobb角〉25,应行支具治疗。2. Cobb角在25~40之间的脊柱侧凸应行支具治疗.3. Cobb角40~50的脊柱侧凸:由于弯度大于40,进展的机会大,如果患者发育未成熟,应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发育成熟的患者,如果侧凸发展弯度大于50并且随访发现侧凸有明显进展,应该手术;4. Cobb角大于50时勿需采取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瘫痪的原因:
早期瘫痪:1.寒性脓肿、结核性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物压迫;2.脊髓前动脉栓塞3.病理性脱位
迟发性瘫痪:1.瘢痕组织压迫2.陈旧性病理性骨折脱位3.骨嵴压迫4.脊髓前动脉栓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骨肿瘤

骨肿瘤
良性肿瘤       年龄    部位             X线
非骨化纤维瘤  0-20岁   骨垢,股骨远端,胫骨近断  偏心,透明,边缘硬化
纤维结构不良  0-30     股骨近端;胫骨;肋骨;颅骨 毛玻璃状,牧羊状畸形
骨样骨瘤   0-20  股骨近端;胫骨;脊柱后部   小瘤巢周围硬化
骨母细胞瘤  0-30  脊柱后部;股骨;胫骨     瘤巢>2cm骨形成
内生软骨瘤  20-50 骨干;小骨(手)股骨肱骨胫骨  点状钙化
骨软骨瘤   0-20 干垢端,股骨肱骨胫骨    外生骨,宽基底或蒂,尖端远离关节 
软骨母细胞瘤 0-20 骨垢;肱骨;股骨胫骨     透光,可显示斑点钙化
骨巨细胞瘤  20-50 骨垢;股骨肱骨胫骨     透光,膨胀,可能侵袭性
动脉瘤样骨囊肿0-30 干垢端,股骨胫骨      膨胀,透光区,细微骨边
孤立性骨囊肿 0-20 干垢端,股骨,肱骨    透光。膨胀,可分隔,落叶或碎裂征
LCH     0-15 肋骨,颅骨,椎体,骨盆,长骨骨干  圆形透光区,扁平椎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多征)
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  10-20 
长骨干垢端(多见股骨远端)  
骨密度增高和减低区混合存在,骨皮质常破坏,存在软组织肿块。
     化疗和扩大切除
软骨肉瘤 30-70 
原发:干垢端;继发:骨盆。  
原发:中心骨位骨溶解合并钙化。 继发:骨软骨瘤.>2cm恶软组织肿块和钙化
扩大切除
Ewing瘤  5-30
     骨盆和下肢,干垢端和骨干
     侵袭性破坏,合并软组织肿块平行型骨膜反应
     化疗扩大切除或者放疗
脊索瘤  50
骶尾骨
中心性骶尾骨透明性破坏,前方软组织肿块
扩大切除加或者不加放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手和腕

桡骨远端骨折
1、治疗原则:
(1)恢复关节一致性和骨折复位,(2)维持复位,(3)骨折愈合完成,(4)手和腕功能的恢复.
2、手术指证:
(1)不可复位的骨折(2)不稳定骨折(闭合方法不能保持复位)(3)骨折并发的软组织需要处理(开放伤.并神经血管受伤)
3、临床用表(治疗方式和适应征)
闭合复位及石膏固定:1.无移位的骨折,2.可复位、稳定性关节内外骨折
经皮克氏针固定:1.可复位、不稳定的关节外后唇粉碎骨折,2.可复位的、简单的关节内骨折
外固定:1.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并后唇或双皮质骨粉碎或是骨折2.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无掌侧骨块旋转3.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失败的骨折4.开放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1.关节缘骨折2.粉碎性、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3.掌侧皮质骨移位性粉碎骨折 4.干诟端骨干伸展性骨折
骨缺血坏死
1.Kienbock’s disease 月骨缺血性坏死: 早期常表现正常(I期),II期月骨明显硬化,III期月骨碎裂或塌陷但无腕骨塌陷,IV腕关节退行性改变。
2.Preiser disease 舟状骨缺血性坏死:和Kienbock’s disease一样病因不明,在骨折后和原发性坏死都可发生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分类

Suddon        Sunderland        破裂                  预后                 
神经失用   1级      腱鞘(传导阻滞)  完全恢复(数天至数月)
神经中断      2级            轴突(瓦氏变性)    完全恢复(数月)
神经断裂   3级      轴突(神经内膜)    缓慢恢复(可能不完全)
4级      轴突(神经内膜、束膜) 功能中度减退需要手术
5级      所有组织          功能明显减退不能够自行修复
伸屈肌腱损伤
1.屈肌腱分区:I区在中节指骨中部指浅屈肌腱止点以远;
II区从远侧掌横文至指浅屈肌腱止点以近(无人区)
III区从腕管远侧至远侧掌横纹间
V区是前臂远端至腕管近端 
2.伸肌腱分区及急性损伤的表现
I区:由伸肌腱最远端附着点至中节指骨远段中央束的附着点.
远侧指间关节损伤(锤状指损伤):肌腱止点或者远侧指间关节的联合腱束的损伤造成末节指不能伸直,就象落锤棒球、板球或者锤状指。
II区:是指中节指骨部。此部位很少完全断裂,因为伸肌腱装置此处较宽有弧度呈曲线状。
III区:近侧指间关节(Boutonniere损伤).
纽孔状畸形(Boutonniere deformity): 因近侧指间关节处强力屈曲压伤,伸肌腱装置中央束在近侧指间关节平面断裂,导至近侧指间关节屈曲和远侧指间关节过度伸直。
IV区:近节指区 此区肌腱是宽的环形结构,很少完全断裂.
V区:掌指关节区,最易磨损和断裂处
VI区掌骨部,易损伤手术修补效果好.
VII区;腕部
VIII区,前臂远端.
De Quervain 腱鞘炎:是第一背侧间室狭窄性腱鞘炎,于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经过桡骨茎突上的沟与其上的支持带沟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表现为桡骨茎突不疼痛,拇或腕活动时加重;肿胀及偶尔出现摩擦音和扳机症.Finkelstein试验(拇指内收并尺偏)阳性.
Dupuytren 病即掌腱膜挛表现为结节形成和掌指及指间关节挛缩伴功能障碍
手部肿瘤
常见肿瘤样病变:腱鞘囊肿;腱鞘巨细胞瘤;Dupuytren病;皮下囊肿;皮脂囊肿;脓性肉芽肿;霉菌或结核感染,内生软骨瘤,神经肿瘤.及手部恶性肿瘤(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肩和肘

锁骨骨折:
1、锁骨远端骨折Neer分类
分型  损伤类型                                   手术
I    喙锁韧带外侧骨折                             否
II   骨折脱位,肩锁关节完整, 喙锁韧带撕脱          是
III 关节内骨折, 喙锁韧带完整                       否
3.临床用表
骨折部位          治疗                                          
中1/3           *大多数病例闭合治疗
                 *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开放骨折,软组织嵌入,肩下垂)
远1/3
NeerI型         *闭合处理
NeerII型        *ORIF
NeerIII型       *闭合处理
骨不连           *植骨修复重建钢板固定

肩关节不稳定
前方不稳定:病理进程包括关节囊唇缘损伤(Bankart损害),肱骨头后不缺损(Hill-Suches损害),骨性关节盂损伤,肩袖损伤,结节及外科颈骨折.
后方不稳定:病因有争论,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关节囊后方松弛.
多向不稳定:是指发生在一个以上方向的反复发作的肩关节以及一部分前部的不稳定.(1)I型后脱位并前下移位.(2)II型前脱位并后下方移位(3)III型球形移位
撞击肩和肩袖撕裂
临床用表
开放肩峰成形术和肩袖修补术    *撞击综合征 肩袖撕裂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             *撞击综合征
微创开放修补术                 *小的肩袖撕裂  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成形术
全肩关节成形术(TSA)是盂肱关节疼痛或遭到破坏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1.骨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3.创伤后骨性关节炎4.缺血性坏死5. 肩袖关节病
植入物包括制约性假体,半制约性假体和非制约性假体
僵冻肩 
僵冻肩(frozen shoulder)是对盂肱关节正常运动病理性丧失的一般性描述。可继发肩部撞击和肩胛胸骨的疼痛。。它包括1.原发性粘连性关节囊炎,为自发性.渐进性的伴有疼痛的肩关节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丧失。2.继发性粘连性关节囊炎,3.手术介入后引起的继发性关节强直。
肱骨干骨折及不连接:外科修复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        绝对适应症:开放性骨折,手法复位后发生桡神经损伤的骨折,合并血管损伤,骨折合并多种损伤或者多处长骨骨折,双侧肱骨骨折或同侧前臂骨折(漂浮肘),病理性骨折和骨不连。
2.        相对适应症:包括不稳定的横型强骨折或者短斜型骨折,伴有其它可能影响愈合骨折的疾病(如帕金森病)
                                    
外科修复方法和适应症
1.        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需要开放复位或者有营养不良性及萎缩性固不连的近1/3,远2/3的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
2.        顺行型带锁髓内针:   患肢需要持重,不稳定的闭合骨折,病理性骨折,肥大性骨不连
3.        逆行型带锁髓内针:   满足多发伤患者快速固定的需要.
4.        外固定:            有节段性骨丢失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非手术治疗:手臂悬吊石膏,骨折外支架,夹板.
肱骨干骨折并发症: 畸形连接, 骨不连(萎缩性,营养不良性和肥大性) 桡神经麻痹.

肘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
临床用 表
全肘关节成形术:  1.任何年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2.骨关节炎年龄>60岁
3.        创伤后关节炎年龄>60岁
关节清理成形术:  骨关节炎年龄<60岁
关节分离成形术伴或不伴筋膜关节内植入术: 创伤后关节炎年龄<6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下肢

股骨近端粗隆间和粗隆下骨折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ORIF 螺钉   粗隆间骨折        开放间接复位
稳定的粗隆下骨折
ORIF DCS      反斜形粗隆间骨折      粗隆下植骨
粗隆下骨折并梨状窝受累     开放复位间接复位
ORIF钢板      反斜形粗隆间骨折           开放复位间接复位
粗隆下骨折并梨状窝受累      粗隆下植骨
髓内针(一代)  低位粗隆下骨折并窝粉碎     闭合穿针
梨状窝完整        有限开放
髓内针(二代) 高位粗隆下骨折并窝粉碎  闭合穿针
梨状窝完整        有限开放
髓内髋螺钉  不稳定粗隆间骨折
              粗隆下骨折并梨状窝受累                       
注:螺钉多为用6. 5mm 直径松质骨螺钉、动力髋螺钉DHS(Dynamic Hip Screw); 钢板为、95°和135°角钢板, 动力髁钢板(DCS)   髓内针:Kuntsche r髓内针, Ender针及 Gamma钉,改良股骨近端钉PEN(proximal femoral neil)

选自杂志(动力性髋螺钉DHS适用于AO转子部骨折分型中I型、部分II型和III型骨折,其中I型是最佳适应证。股骨近端髓内钉PFE适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反向骨折和高位股骨转子下骨折。对于70 岁以上、较严重的骨质疏松、AO 分型为A2-3、A3-3 的粉碎骨折,可以行股骨上端假体置换手术)
Muller等改编的粗隆间骨折AO分类:31-A1.1:沿粗隆间线周的简单骨折; 31-A1.2:经过大粗隆间的简单骨折; 31-A1.3:小粗隆下的经粗隆的简单骨折(波及粗隆下).
31-A2.1:并有一中间碎片的经粗隆的多碎片骨折; 31-A2.2:并有几个中间碎片的经粗隆的多碎片骨折; 31-A2.3:在粗隆下延伸达1cm的经粗隆的多碎片骨折(破及粗隆下)
31-A3.1简单的粗隆间反斜型骨折; 31-A3.2简单的粗隆间横型骨折; 31-A3.3多碎片的逆粗隆线的骨折.
粗隆下骨折AO分类:32-A,32-B,32-C

股骨颈骨折
1.股骨头的血管解剖:
股骨头的血供来自三组动脉:(1)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来自闭孔动脉),为股骨头凹附近骨质血供。老年人动脉可闭塞。(2)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沿股骨骨颈进入股骨头。(3)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支配股骨头绝大部分血供.旋股内外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关节囊外形成基底动脉环,发出分支穿过关节囊在滑膜深层沿股骨颈上行进入股骨头,在动脉环的内、外侧和后侧(属旋股内侧动脉)分别发出垢外侧动脉,干垢上侧动脉(属旋股内侧动脉)、下侧动脉(属旋股外侧动脉)进入股骨头,其中垢外侧动脉支配股骨头2/3—4/5区域地血供,因此股骨颈骨折经常导致股骨头血供破坏,特别是旋股内侧动脉损伤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颈骨折后头下骨折血供可减少83%,经颈骨折可减少52%.骨折后股骨头坏死与否主要要与残存血供和代偿能力有关,因此应该早期复位及内固定手术0,有利于使扭曲受压与痉挛血管恢复.另外内固定选择应对血供损伤小固定牢固为佳.
2. 股骨颈骨折临床用表
内固定       *大于65岁的无移位的骨折     Watson-Jones 路,通过牵引复位,
              *小于65岁的所有骨折          置入螺钉
半关节成形术  *活动水平低的大于65         后侧或者外侧入路,取头切除颈部,
岁的移位骨折                 估计髋臼,双或单及假体骨水泥固定
全髋成形术    *活动水平高的大于65         后侧或者外侧入路,取头切除颈部,
岁的移位骨折                 估计髋臼
*股骨颈骨折,以往有关节炎病  骨水泥型或生物型髋臼
*股骨颈骨折以往有股骨头坏死  骨水泥形股骨柄

髋臼骨折(临床用表)
1.Kocher-langenbeck入路    *后壁或后柱骨折;横形骨折;横形骨折并后壁骨折;
某些T型骨折
                            技术*保持关节囊完整,
解剖* 坐骨神经,外旋肌,后柱和后壁
2.髂腹股沟入路          适应症*前柱骨折;复合双柱骨折;前柱骨折并后半横形骨折
技术* 保护腹股沟管;股血管神经,分离髂耻劲膜
解剖*股血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扩大的髂股入路    适应症*晚期双柱骨折,复合横形骨折,T型骨折
 (或前后联合入路)    技术*大粗隆处切断外展肌,切开关节囊
解剖* Smith-Peterson入路联合后入路
(异位骨化发生率高)
全髋置换术
一.目的: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
适应症:髋关节中重度疼痛,功能丧失,影像学示髋关节退行性变
禁忌症:绝对禁忌症:活动性全身或局部感染和医疗条件不足.
        相对禁忌症:过渡肥胖,低于50岁的年轻人(术后假体易松动,翻修比率高)
二.骨水泥固定技术
第一代骨水泥技术:采用手工搅拌,用于填塞进入股骨髓腔和髋臼,未采用远端塞和加压器。
         (骨水泥覆膜的均匀程度和厚度为固定耐久性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代骨水泥技术:采用髓腔内堵塞,骨床加压冲洗去除骨屑,骨水泥枪逆行填入骨水泥和加压填充。髓腔远端塞用聚乙烯、骨水泥或骨制备,使骨水泥加压填充股骨骨全髓腔内。
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第二代技术上,为减少骨水泥孔隙、假体表面改形,可采用离心分离或真空混合设计减少骨水泥的微孔。假体表面改形包括改变表面纹理、甲基丙烯酸甲脂预先涂层和采用远侧集中或近侧隔板
带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临床用表)
1.骨水泥固定髋臼假体  *大于70岁选择性应用 
+扩大髋臼致松质骨床,大骨水泥锚固洞,臼假体位置合适.
2.骨水泥固定假体柄   *任何年龄.
            +连续扩髓,第三代骨水泥技术,足够厚的骨水泥覆膜
(据文献,常规初次全髋置换术最佳选择位混合固定技术。即臼无骨水泥固定,柄采用骨水泥固定)
无骨水泥全髋置换术
1.        股骨柄:<50岁的患者,更多采用非骨水泥的人工股骨柄.
           >65岁的患者,普遍认为应采骨水泥的人工股骨柄.
           50-65岁间的患者采用混合性的全髋成行术.
2.        髋  臼: 40-65岁患者多采用非骨水泥. 大于70岁选择性应用骨水泥。
全髋置换的翻修
方法            适应症
1.        骨水泥髋臼翻修:  骨不足以适合无骨水泥髋臼杯,需要金属加强环。
2.        无骨水泥髋臼翻修:  足够骨盆骨量瞄定髋臼杯。
3.        骨水泥股骨翻修:  老年病人,良好松质骨便于骨水泥应用
4.        非骨水泥股骨翻修:  松质骨薄弱,良好骨量      

髋部截骨及关节融合术
1.粗隆间截骨术  髋外翻+缺血性坏死+股骨颈不连
+股骨头骨垢滑脱(SCFEs)+GUG股骨头损伤
2.款臼周围截骨术  髋臼发育不良
3.大粗隆前徒术   大粗隆相对过度生长+髂骨撞击+外展肌软弱
4.髋关节融合术   严重关节炎+单侧髋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TKA)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1.保留交叉韧带   膝关节炎  保留后交叉韧带+保持后交叉韧带平衡合矫正紧张状态
2.交叉韧带取代    膝关节炎  从股骨附着处切除后交叉韧带用机械装置取代它
3.骨水泥粘合的TKA  膝关节炎    用骨水泥完成部件的固定
5.        非骨水泥粘合的TKA 膝关节炎和年轻患者 用加压粘合螺钉和多孔内生长面固定
6.        金属胫骨部件   膝关节炎
7.        全据乙烯胫骨部件 膝关节炎和老年病人

膝关节翻修成形术(膝关节置换失败)
适应症: 无菌性松动,感染,不稳定,位置不当或对线不良,髌骨脱位,强硬,
大量聚乙烯磨损或者失败,假体周围骨折,不能解释的疼痛.
关节融合及切除性关节成形术(膝挽救性手术)
适应症:1.青年患者的单侧创伤后骨性关节炎。2.多次手术后的膝关节。3.疼痛性关节痛。4.瘫痪的情况。5.神经源性charcot关节病。6.恶性或者有恶性倾向的膝关节病变,7.失败的全膝关节成形术. 
融合方法:1.依靠外固定的压缩融合术。2.使用加压钢板的压缩融合术.3.髓内针固定.4.髓内针和加压钢板同时应用融合.

膝部骨折:
髌骨骨折:
1.螺钉及张力带ORIF  移位的单纯骨折尤其横薪形骨折。2.间接复位及钢丝固定  严重粉碎不能ORIF。3.部分髌骨切除及髌腱修复 下极粉碎。4.髌骨骨折 严重粉碎
胫骨平台骨折:
1.拉力螺钉及支撑钢板ORIF  Schatzker I~IV型。2.有限内固定的间接复位  Schatzker I及III型。3.外固定  Schatzker IV型
 
股骨远端骨折:
1.950叶片钢板ORIF   AO/ASIF A及C型.      2. 950 DCS的ORIF   AO/ASIF A及C型.
3.髁支撑钢板ORIF  AO/ASIF  C3型叁不能用叶片钢板及DCS。
4.拉力螺钉及支撑钢板ORIF  AO/ASIF  B1及B2型.  5.螺钉ORIF  AO/ASIF  B3型
5.髓内针  AO/ASIF  A型.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系统:
Schatzker I型:外侧平台楔形骨折或者劈裂鼓掌骨折,关节面不下陷
Schatzker II型: 外侧平台折裂下沉。
Schatzker III型: 单纯外侧平台关节区压宿骨折没有劈裂骨折
Schatzker IV型:内侧平台骨折。常于高能损伤所致,合并外侧副韧带,腓总神经,国动脉及十字韧带损伤
Schatzker V型 外侧内侧平台骨折
Schatzker VI型  干垢端骨折


Q角:由髂前上棘至髌骨连线与髌骨至胫骨结节连线交角而成。平均一十五度,不应超过二○度。Q角异常的原因:膝外翻,胫骨结节偏外,股骨前倾,胫骨外旋。

半月板撕裂:关节镜下修复包括:由外向内修复和内向外修复方式
确认半月板撕裂可能修复的因素:
特征          可修复性        不可修复性
血管供应   红-红区,红-白区        白-白区
撕裂类型   垂直方向(纵向)                  水平方向 放射性 复杂性 退变性
撕裂时间      急性                            慢性
撕裂大小    <2.0-2.5CM                        >2.5CM
韧带损伤  ACL(前交叉韧带) 撕裂(同时修复)       ACL 无损伤(ACL撕裂不可修复).
半月板撕裂及囊肿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
适应征:  保守治疗无效,不断积液,关节交锁,关节线处有疼痛.
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减压术:疼痛性囊肿性肿胀, 不断渗出积液(半月板切除和囊肿减压)

踝部骨折
石膏管型    无内侧损伤,无移位的WeberA or B 型骨折;无移位关节线下内踝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  外踝骨折合并内侧损伤;双踝或三踝骨折;
关节线处内踝撕脱骨折或垂直骨折。
联合腱固定   联合韧带或踝穴增宽

跟骨与距骨骨折

Bohler角:跟骨结节后上缘与后关节突连线和前、后关节突连线的交角。
跟骨骨折临床用表
非手术治疗       前突骨折;跟骨结节骨折;关节外骨折;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跟骨关节面、跟骰关节移位骨折(>2CM);跟骨外侧皮质或变形;
内翻畸形;跟骨过度短宿,塌陷
经皮骨接合术          关节相对协调;早期治疗;
严重软组织损伤,但能闭合矫正非关节内畸形.
距骨骨折临床用表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有移位的距骨颈骨折;距骨骨折脱位
非手术治疗      撕脱骨折;无移位的距骨头骨折;1型距骨颈骨折

中足或者前足损伤
Lisfranc关节:柘跗关节包括5个柘骨基底部及相关的楔骨和骰骨,亦叫Lisfranc关节
临床用表
急性舟骨骨折  ORIF     >1CM移位
应力性舟骨骨折  石膏固定   无移位
         ORIF     移位
骰骨骨折     石膏固定   无移位
         ORIF     移位
Lisfranc骨折   钢钉钉入  无移位
         ORIF     移位

Jones骨折:第5柘骨干近端,粗隆末端的骨折

Lisfranc截肢术: 柘跗关节离断术
Chopart截肢术:经距舟关节和跟骰的截肢术 
Syme截肢术: 去除整个患足,保留跟垫覆盖踝关节表面,内外踝在同一水平截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小儿骨科

1.髋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CD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已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DDH)”取代。因为有一些病例是在出生后才发病。DDH包含髋关节半脱位,脱位和髋关节发育不全。
病因: 遗传和种族因素;宫内因素;产后因素。
临床用表
Pavlik支具   <6月
闭合复位和内收肌腱切断发 6-24月;>6月具治疗失败
开放复位内侧入路  <1岁
开放复位前入路 >2岁,闭合治疗失败
股骨宿端及去旋转  >3岁,2-3岁经选择者
髂骨截骨     >3岁,2-3岁经选择者
2.Legg-Calve-Perth 病(LCP) 处于生长发育期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软骨下萎陷。
病可分4期:早期(前几周)粹裂期(6-12月)在骨化期(1-2年)愈合期或重朔期(5年)
临床用表
发病年龄是影响本病疗效地最主要地因素,通常以8岁为界限,小于5岁地不需要特殊治疗,大于10岁地即时经过治疗结果不尽满意.女孩比男还差.
治疗目的:保持髋关节活动度,经过髋臼朔形,骨垢愈合,使股骨头得到良好覆盖,成为一个对位良好得球面关节。
1.        内收肌切断: 髋外展受限对PT无反应或在骨盆或股骨截骨前
2.        腰大肌松解:   作为骨盆截骨一部分
3.        股骨内翻截骨: 髋严重或中度受累(>6岁)
4.        髋骨骨盆翻截 : 髋严重或中度受累(>6岁)
5.        加盖关节成形术: 增加股骨复盖,无半脱位
6.        Chiari关节成形术:  晚期病例或者残余半脱位或者脱位
7.        关节固定  :  晚期病例
8.        软组织切除: 晚期病例
股骨头骨垢滑脱(SCFE)
是近端股骨头骨垢向前及侧方移位,及其股骨近端骨垢软骨板骨化中心继发性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脊柱

颈椎损伤
Frankel分类:                                   
Frankel分级            损伤
A           完全性神经系统损伤
B     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
C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用的运动功能
D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并有用的运动功能
E          功能正常                           

颈椎X片侧位片应注意:
1.        4条前凸的平滑线,包括椎体前缘线,后缘线,椎板线和棘突尖连线
2.        Wackenheim基线,沿斜坡后面,应和齿状突后侧骨皮质相切.
3.        对每个椎体任何高度的丧失,旋转排列的错乱或椎小关节正常平行斜线的变化都应该纪录.
4.        观察后部结构以了解棘突骨折或者棘突间宽度相对增加(屈曲型损伤)
5.        测量椎前软组织宽度,C1不超过10MM,C2不超过5MM,C3-4不超过7MM,C5-7不超过20MM.
6.        测量寰椎和齿状突间隙(ADI)正常成人3MM,小孩5MM.
治疗原则:一般来说神经受压,不稳定型和可能遗留脊柱排列畸形的需要手术 (详见临床用表)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头环背心     颈椎骨折的初步处理,融合术的补充   
枕颈融合         寰枕不稳定
C1-2融合        C1-2不稳,齿状突骨折不连   Gallie融合 Brooks融合 Magerl融合
上颈段减压   脊髓受压牵引治疗无效
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      急性齿状突II型骨折
下颈椎融合      下颈椎不稳定       前路锥体间融合 后路钢丝或者侧块钢板固定
下颈椎减压      脊髓受压    前路或者后路减压,多节段损伤通常用后路减压           

上颈椎不稳的标准                                 
C0-1                C1-2
>8度单侧轴向旋转   >7mmC1在C2上突起
>1mm的轴移           >45度单侧轴向旋转
>4mm矢状位移
<12mm脊髓所占空间黄韧带撕裂
下颈椎不稳的标准                                                 
前侧结构破坏或者功能伤失           2
后侧结构破坏或者功能伤失           2
应力试验阳性                       2
X片标准(A或者B)
A 屈/伸X线
1.矢状位轴移>3.5mm或20%             2
2. 矢状位旋转>20度                   2
B其他X线
1.矢状位滑脱>3.5mm或20%             2
2. 矢状位相对成角>11度             2
异常椎间隙狭窄                      1
发育性椎管狭窄                      
A矢状位直径<13mm           1    
B Pavlov比率<0.8          1
脊髓损伤                              2
神经根损伤                            1
不能负荷                                 1                           
总数≥5表示脊柱不稳定

颈椎退行性病变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前路颈椎间                   神经根病变            前路脊髓和神经根减压
盘摘除融合术(ACDF)         脊髓病变              植骨 前路钢板固定
(单节段和多节段)

椎板开窗                    椎间盘后侧方突出      神经根管扩大
                           椎间盘椎间孔突出        髓核摘除

椎板切除                   颈椎管狭窄             切除椎板和部分关节突

椎管成形术                  多平面OPLL            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融合                   前方假关节的补救       植骨融合
                            不稳定                侧块钢板或者棘突钢丝

胸腰段骨折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前路减压融合      不稳定型骨折并骨             胸腰或者腹膜后入路
及内固定          片向后突出

后路融合内固定   椎板骨折                     后方暴露  
                 不稳定骨折无神经系统损伤
                  不稳定骨折完全瘫痪

前后路联合减压     不稳定骨折骨片后突      胸腹联合切口、或者腹膜后入路
融合后路固定        并后方结构破坏                                    

小儿脊柱畸形的分类
1.        脊柱侧凸:
非结构性:姿势性;继发于双下肢不等长;
继发于刺激性损伤(椎间盘突出; 脊柱滑脱; 肿瘤);臆病
   结构性:   特发性  幼儿(0-3岁)   少儿(3-10岁)  青少年(10岁以上)
             先天性;形成缺陷(分节不全;混合型);神经肌肉型(神经病变;肌病变)
神经纤维瘤病;间充质疾病(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
骨软骨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脊柱骨垢发育不良,营养障碍性株儒症,其他)
辐射后;
继发于多处肋骨切除
2.脊柱后凸: 姿势性 ;Scheuermann病; 先天性; 椎板切除后
          辐射后;骨软骨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粘多糖病,营养障碍性株儒症);结核病
3.脊柱前凸: 姿势性;继发于髋屈曲挛缩;神经肌肉型;继发于脑室腹膜旁路      
小儿脊柱畸形的治疗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后路筋膜下或     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                      末节锥体融合
肌肉下棒支撑    柔软的幼儿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筋膜下置棒, 首选双棒技
不融合            或者先天性脊柱侧凸                     术,需要时每6个月行一次延长,每年换棒

后路单纯脊     稳定颈胸段及胸段平衡先天性脊柱侧凸   弯曲部位脊柱侧凸关节固定
柱融合    适合<5岁,过伸<50度后凸的先天性   双侧小关节自体骨融合后凸病
       脊柱后凸。               人要求过伸石膏

后路内固定  幼儿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暴露小关节融合选择节段内固定,
脊柱融合   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和后凸   硬膜棒技术及下腰段椎弓根螺钉固定
            或者有足够大的骨块施用内固定  双主弯用旋转棒,严重侧弯要横响矫正,胸廓成形。
前路脊柱融合  青少年胸腰段和腰段脊柱侧凸   暴露椎间隙,节段血管结扎,完全切除椎
用或不用内                                  间盘和纤维环,螺钉置于椎体中后面,双
固定                                       皮质骨螺钉固定每选择的平面,结构性移植维持前凸,加压前旋棒恢复腰椎前凸
前后脊柱融合   未成年病人并潜在的病躯的       一期前后路融合,凸面向上,弯曲部位   
用或不用内    大弯曲,青少年和幼儿严重的   完全切除椎间盘;后路内固定时自体植骨,
固定            弯曲                       椎小关节融合去皮质节段内固定

凸侧前后路    先天性脊柱侧凸,<5岁的全节  前路凸侧在上,后路仅融合凸侧
半骨垢固定术  段胸腰段或腰段半锥体,60度弯
半关节固定术  曲无脊柱后凸

半椎体切除和  失代偿性先天性脊柱侧凸        大部分病人选择内固定
契形切除      全节段腰段和腰骶段半椎体                                                   

成人脊柱侧凸                                                               
脊柱后路       <60度的成人胸段,胸腰段弯曲   选择性融合胸段弯曲包括不稳定平面        
内固定融合                                   和有水平移位畸形或退行变的平面
并背痛
脊柱前路     柔韧性好的胸腰段或腰段弯    经胸腰膈肌入路T10至腰段融合,T11
内固定融合   曲并轻度或中度胸段畸形        或者T12胸膜后入路腹膜后T12至腰段融合,节段性血管结扎,全部切除椎间盘,在椎体中后部行双侧皮质螺钉固定,末椎安装U型钉,植骨,旋棒矫正畸形,维持脊柱前凸
前后入路   <75度的僵硬的胸段畸形,    第一期对胸段脊柱侧凸采用前路凸侧经胸入路
后方内固   失代偿的僵硬的胸腰段、      胸腰段侧凸畸形采用胸腹联合入路也可腹膜后
定融合    腰段脊柱侧凸。     T11至腰段融合,L1-4段采用腹膜后入路。
                    二期后路伸展保持生理前凸小关节全切除,去皮
                                      质椎弓根钉固定。水平移位矫正可用椎板下钢丝棒旋转纠正腰段或双主弯
腰骶关   明显畸形和下腰痛           一期前后路融合,L4-5,L5-S1可前路手术,
节融合   腰椎管狭榨和腰骶椎间      L5-S1入路于髂血管分叉处操作,骶中血管可结扎,
盘突出,L4-5末椎伴       要保护交感神经
脊柱滑脱或下侧方移位。
        L5变斜                                                            
                 
腰椎间盘突出症
1.        开放椎间盘切除
2.        显微椎间盘切除  
绝对适应症:马尾综合证,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对适应症:疼痛,非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
3.        髓核化学容解术
4.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
5.        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切除术
6.        内窥镜协助下APLD
适应症: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治疗
1.        非手术治疗:休息,非留体类抗炎药物,和减少活动减轻病人症状
2.        手术治疗适应症和原则
适应症1)保守治疗无效的持续性疼痛
(2)间歇性坡行出现的步行距离或站立的持久力不断下降
(3)主要神经功能障碍
(4)神经受累范围不断增加
(5)直肠或膀光机能障碍
手术目的:使神经减压,但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畸形的发生。
经典的方法是椎板切除并部分内侧关节突切除和部分椎间孔切开术.  
                                                                                   
方法                             适应症                           
单纯减压          保守治疗无效有的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

减压并融合    合并有脊柱滑脱

减压融合     脊柱失稳;合并脊柱滑脱;合并脊柱侧凸;力学不稳定(部分
并内固定      或完全椎间盘切除后)

前路融合        合并脊柱滑脱;合并脊柱侧凸;椎间盘切除后;椎体骨折;脊柱感染

脊柱滑脱
脊柱滑脱分类(最常见的分类基于Wilste和Hutchinson等 )
I型: 发育不良或先天的脊柱滑脱.
II型:峡部脊柱滑脱
III型:退行性脊柱滑脱
IV型:外伤性脊柱滑脱
V型:病理性脊柱滑脱
VI型:术后脊柱滑脱
以下由 Wiltse 建立的分类系统已被脊柱外科医生广泛采用,本文将用该分类系统来阐明各类滑椎的解剖结构异常。
I 型-发育不良性(以前称为先天性)滑椎。
通常发生在 L5-S1 水平,主要由于先天性骶骨关节突(骶骨角)或 L5 脊椎后方结构断裂,造成 L5 椎体滑向骶骨前方。后方椎管结构完整,但椎板峡部可能被拉长。这种类型的滑椎神经损伤的程度较高,因为当椎体前滑时,完整的后方结构可以压迫硬膜囊。 II 型-峡部型滑椎。最常见的滑椎类型,有椎板峡部断裂或骨折造成,最常见于腰骶部,
II 型滑椎又分为三个亚型:
IIA :有时又称为应力性滑椎,最可能的病因是由过伸运动导致的椎板峡部反复的微骨折。 IIA 型滑椎主要是脊椎的后方结构与椎体完全分离,它也称为峡部应力性骨折,男性多见。举重、体操及美式足球运动员比一般人群更好发。
IIB :可能也是由于峡部微骨折造成,不同于 IIA 的是,由于骨折断端充满了新骨,峡部被拉长但保持完整。峡部的不断延伸导致椎体向前半脱位,最终脊椎的前后结构完全分离,此时 IIB 型滑椎转变为 IIA 型滑椎。
IIC :很少见,一般由急性峡部骨折引起,与 IIA 型滑椎较难鉴别,同位素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III 型:多见于 L4-5 水平,主要由于后方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引起,而峡部并无异常,同时 L4 - L5 椎间盘由于该节段的过度活动而产生明显的退变,由于一侧的小关节可能比另一侧的退变重,旋转畸形(旋转半脱位)也可能出现。此型常出现 L5 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退变性滑椎常发生在女性病人。
IV 型:也称为创伤性滑椎,主要由脊椎除峡部以外部位的骨折引起,骨折可发生在椎弓根、椎板或小关节。
V 型:病理性滑椎。由肿瘤及代谢性骨病引起。
VI 型:医源性滑椎。通常由于对脊椎后方结构过分减压造成。

滑椎的程度— Meyerding 分级,对于滑椎程度的分级有多种。
Meyerding 分级利用侧位X 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 I 度滑椎小于 25 %, II 度滑椎介于 25 - 49 %之间, III 度滑椎在 50 - 74 %之间, IV 度滑椎为 75 %- 99 %,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 V 度,即滑脱。   
滑椎的程度-滑移角度: 另一种根据侧位X 线平片分级的方法是滑移角度法。具体方法是,先在滑椎椎体的下一椎体的后缘划一直线的垂线,再于滑椎椎体的下缘划一直线,两直线交角即为滑移角度。
滑椎的程度-骶骨倾斜角  一种根据侧位X 线平片分级的方法是测量骶骨倾斜角度。具体方法是,向划一垂直于地面水平的垂线,再于滑移椎体的下一椎体后壁划一直线,两直线交角即为骶骨倾斜角。  
滑椎的程度-矢状面旋转度 矢状面旋转度也可以通过侧位X 线平片测量。于滑移椎体的下一椎体后壁划一直线,再于滑移椎体前缘划一直线,两直线交角即为滑椎的矢状面旋转角度。

治疗:1.非手术治疗:通过减轻疼痛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的活动。
2.手术治疗:(1)持续腰痛并且保守治疗无效(2)进行性神经功能丧失(3)进行性滑脱(4)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腰椎脊柱裂和脊柱滑脱                                                            
原位后路      青少年或青年低度(<50%脊柱滑脱症
脊柱融合术      脊柱裂不伴有脊柱滑脱脊背痛;单一的L4-5或L5-S1融合术

减压融合及      神经根病及椎管狭窄
器械内固定     最常见L5-S1病变累及L5神经根                  

脊柱感染          
治疗目的:根除感染,防治神经损害,维持脊柱稳定.
适应症:1.穿刺活捡阴性或穿刺活捡不安全,为进一步明确感染源。2.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无改善。3.明显脓肿(非发热和脓毒血症期)4. 椎管内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5.有明显的椎体破坏或畸形,尤其在颈椎者。
手术治疗:1. 前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 脓肿形成,不稳定神经损坏,保守治疗无效,病原菌不明.    前路椎间盘或锥体切除植骨融合2.后侧入路: 硬膜外脓肿,独立的腰椎间盘感染. 椎板切除

类风湿性脊柱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脊柱,最常受累于颈椎,胸腰椎很少受累。
治疗上以预防为主,少部分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最终需要手术,方法同颈椎损伤
方法             适应症                          技术
头环背心    融合术的补充   
枕颈融合         寰枕嵌顿并半脱位
C1-2融合        C1-2不稳,            Gallie融合 Brooks融合 Magerl融合
上颈段减压   脊髓受压牵引治疗无效  
下颈椎融合      下颈椎不稳定       前路锥体间融合 后路钢丝或者侧块钢板固定
下颈椎减压      脊髓受压            前路或者后路减压,多节段损伤通常用后路减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哪些疾病适合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科)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研究进步,促进了人工关节的飞速发展。人工关节的假体设计、手术操作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治疗等均日臻完善和成熟,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术后10年的优良率达95%以上,20年优良率达85%-90%,极大地鼓舞了骨科医生应用人工关节治疗关节疾病和损伤。更多的病人对人工关节置换的优良效果充满了信心,乐意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哪些疾病适合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者说哪些疾病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分两部分介绍:
  一、适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疾病
  1、髋部骨折
  ①股骨颈骨折有移位,年龄较大者。
  ②股骨颈陈旧骨折,因各种原因延误治疗或保守治疗后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坏死者。
  ③外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者,因股骨颈骨折治疗后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者。
  ④股骨颈骨折前髋关节已有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或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病变。
  ⑤股骨颈骨折病人全身情况差,不宜久卧床者。
  ⑥髋臼出现继发骨关节炎、骨坏死和关节畸形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⑦髋臼骨折早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仅适用于预期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手术后效果较差的老年病人。
  2、髋关节骨关节炎(或骨质增生)
  髋关节骨关节炎出现夜间痛、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病人。
  3、股骨头缺血坏死
  激素性或酒精性或特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股骨头已经塌陷,疼痛、功能障碍。
  4、髋关节发育不良或髋关节脱位
  中老年人患髋关节发育不良或髋关节脱位,出现患髋部疼痛或腰部疼痛或健侧髋或膝关节疼痛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5、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疼痛,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髋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者。
  6、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药物效果不好,或髋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者。
  7、髋关节感染、外伤、手术后残留关节强直
  髋关节强直出现下腰痛、同侧膝关节疼痛或对侧髋、膝关节出现疼痛。髋关节融合术后出现假性融合伴疼痛或非功能位融合。
  8、髋关节的其他疾病,经常规治疗无效者。
  二、适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疾病
  1、膝关节骨关节炎
  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加重,药物效果不好者。
  2、膝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膝关节因外伤后或半月板切除术后出现疼痛诊为创伤性髋关节炎,药物效果不佳。
  3、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疼痛,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4、膝关节感染、外伤、手术后残留关节强直
  膝关节因化脓感染或结核感染、外伤、手术后残留关节强直,出现下腰痛或健侧髋或膝关节出现疼痛;膝关节融合术后出现假性融合伴疼痛或非功能位融合者。
  5、膝关节的其他疾病
现代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是二十世纪骨外科学的一次革命性进展,特别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能够很快缓解疼痛、迅速下床活动、减少了长期卧床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应用这种高科技技术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手术都会出现并发症。为了使病人在治疗中能够得到最大的益处,降低损害,医生应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规范操作和积极防治并发症,达到更好的远期效果,造福于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病理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病理
一、颈椎椎间盘的退变
    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和启动因素。一般认为, 椎间盘在30岁之前即开始发生退变, 是人体中最早开始退变的组织。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特征改变为蛋白多糖的分解以及随后发生的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减少, 而这些组织形态方面的改变势必导致椎间盘高度的逐渐降低, 从而影响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主要表现为椎间盘自身承受、传递生理载荷及均布应力功能的被削弱。多数颈椎间盘退变并不引起临床症状, 但由于颈椎间盘对于各种急性或慢性外力的抵抗能力减弱, 其后方的纤维环就容易发生破裂, 由此导致髓核向后突出, 突出的髓核无论是否穿破后纵韧带均可能对颈脊髓形成压迫。
二、继发性病理改变
    颈椎椎间盘一旦发生退变, 其自身功能的减弱必然导致颈椎其他解剖成分的代偿性反应, 进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由于椎间盘高度的减低, 相邻椎体趋向于相互靠近, 后纵韧带变得松弛, 椎间盘纤维环也向四周膨隆, 由此产生的应力刺激韧带在椎体的附着部位, 使得邻近椎间盘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重建过程加速形成骨刺, 骨刺形成最为常见和明显的节段为颈5-6和颈4-5。当椎间盘突出但不合并骨刺形成时表现为软性椎间盘, 而合并有骨刺形成时则为硬性椎间盘。
    随着椎间盘退变的进展椎间盘内压逐渐降低, 因此导致椎间盘高度的减低。而椎间盘高度的减低又将加重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的承载并使其增生肥大, 另外黄韧带的承载增大也会使其本身增厚并逐渐失去弹性直至最后向椎管内形成皱摺, 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一道对颈脊髓形成压迫。
    椎间盘高度降低所导致的另一结果是颈椎前部结构的高度降低。由此颈椎的生理前凸将逐渐消失, 严重者还会发生颈椎后凸畸形, 相邻的颈椎节段则发生代偿性过度前凸。
三、脊髓的病理改变
    颈脊髓在慢性压迫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组织病理学改变,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脊髓前、后角的神经元破坏及神经胶质增生, 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将使锥体束受累并发生变性。慢性压迫颈脊髓可导致中央灰质内囊性改变, 而灰质内的病变则以传导束的脱髓鞘改变为主。研究证实, 颈脊髓的病理学损害程度与其受压迫的程度有明确相关性。
    上述病理改变还可能与脊髓血液供应障碍有关, 这一观点还被不少作者在动物实验和尸检中证实, 但血供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Taylor在尸体上将造影剂注入椎动脉后观察微血管的改变, 并在动物实验中观察了结扎根动脉对颈脊髓血供的影响, 提出根动脉供血障碍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Mair和Druckman则发现脊髓的病理性改变主要发生于脊髓前动脉的供血范围内, 提出脊髓受压后脊髓前动脉的终末支闭塞造成了脊髓缺血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后脊髓的前、后角部分恰好为血液供给的薄弱部位, 同时伴随增龄椎动脉开始硬化, 一些小的营养血管也发生纤维化, 此时无论是脊髓还是血管受到压迫均可能造成脊髓缺血。Shimomura等则发现阻断脊髓前动脉血流仅仅导致脊髓前1/3区域的病理损害, 而锥体束并未受到波及, 因此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是由于脊髓表面及脊髓内的小血管损害所致。Hukuda等则提出机械压迫和脊髓缺血两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脊髓损害。Brain等还特别强调了静脉缺血的作用, 认为静脉管壁薄、压力低, 对机械压迫更为敏感, 受压后导致脊髓肿胀然后进一步造成动脉受压。
四、颈椎椎管狭窄
    颈椎椎管矢状径对于颈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一般认为, 颈椎椎管矢状径正常者即使出现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也可能由于存在足够的缓冲间隙而不产生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而先天发育狭窄的小椎管则常常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先决条件, 其椎管缓冲间隙相对较小, 在此基础上如进一步叠加退行性病理因素则很容易造成脊髓受压。自20世纪50年代起, 国外就颈椎椎管矢状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下颈椎椎管矢状径为17~18mm, 而在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者颈椎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椎管矢状径正常者。Arnold提出椎管矢状径≤12mm为造成脊髓损害的临界值, Adams和Logue报道脊髓型颈椎病组椎管矢状径为9~15mm, 平均11.8mm。而在国人中一般以椎管矢状径<12~14mm为椎管狭窄。
    由于颈椎X线片摄片时放大率的影响, 在椎管矢状径的测量上难免存在着存在着误差。Crispen和Lee首先提出采用椎管与椎体的面积比值作为判定椎管狭窄的标准, 随后Ehni又提出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80%~85%时为椎管狭窄, Pavlov等又证实了这些发现, 提出以这一比值<0.82为标准时诊断的准确率为92%。
五、动态因素的影响
    颈椎的屈伸活动均可能使脊髓压迫程度加重: 当颈椎前屈时, 椎体后缘的骨刺对脊髓的压迫加重; 而颈椎后伸时, 椎体的反滑脱及黄韧带所形成的皱摺又成为新的致压因素。特别是颈椎的后伸使得椎管矢状径明显减小, 此时如原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则脊髓受压更甚。应当指出的是, 椎间盘的退变常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 而椎间盘高度减低又使后纵韧带变得松弛, 相邻椎节间活动度增大, 从而使颈椎出现半脱位并压迫脊髓。此外, 当严重骨质增生使椎节活动度受到限制时, 其相邻椎节也容易发生不稳。
    在颈椎的屈伸活动以及可能伴随的异常活动中, 椎体后缘的骨刺、椎间盘以及后方的黄韧带将对脊髓从不同方向产生压迫, 从而造成脊髓的微小损伤, 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而一旦发生颈椎损伤时, 原已有颈椎病改变的患者则脊髓更容易遭受损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骨科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

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
支具治疗的适应征如下:
1、病人骨髂未成熟,Risser征0~2°,月经初潮前或月经初潮后少于一年,特发性侧弯30~45°则需立即治疗。
2、弯度20~30°的未成熟病人,如果证实有5°以上的进展则需治疗。
3、对未达身高速度峰值(PHV)前的很未成熟病人(婴儿和少年),如大弯接近50°,支具能阻止其进展至骨髂更成熟,可避免为防止曲轴现象而进行前路脊柱融合。
4、病人背部外观必须可以接受,如果在初次就诊时外观畸形就不能接受,则支具治疗的效果不佳。
支具治疗的禁忌征如下:
1、发育中的青少年如大弯大于45°,支具不能有效控制其进展,这些病人需手术治疗。
2、情感上不愿接受支具穿戴。
3、过度胸椎后凸或前凸畸形。
4、已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Risser征4°或5°,女性月经初潮后二年)。
5、高位胸弯或颈胸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医学超声

1、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KHZ(千赫兹)的声波。由于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了人耳的听觉范围,因而人耳感觉不到声音。超声波具有声波所有的物理性质,但其频率高,波长短。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有多种,现代超声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某些晶体(如石英,酒石酸钾钠、锆钛酸铅等)的特殊物理性质----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超声波的声束由于超声波的波长较短,接近红外线的波长,因此和光线一样,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形成超声束。在超声技术中,超声波由探头发出并进入人体后,在距离探头较近的一段区域内,形成一条宽度近似探头直径的超声束,此区称为近场。在近场的远侧超声束逐渐增宽,此区称为远场。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当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质分界面将产生反射。超声波在介面反射后,剩余能量的超声波将进入第二介质,称为透射。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同,透射声束的方向将等于入射声束的方向。但如果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透射声束将发生方向的转折,称为折射。剩余能量将以某一中心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称散射。散射进返回探头的回声信号强度明显减弱。超声波的吸收和衰减超声波在体内传播的过程中,强度将随着所传深度的增加而进行性减弱,称衰减。超声波在体内衰减是由于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超声波吸收而引起的。
(2)超声波的声像图  超声诊断仪的探头又称换能器。它先将电能转换成声能而发生超声波。超声束进入人体后遇到两种不同介质时,在介面的分界面产生反射,称为回声,剩余的能量继续深入,当再遇到不同介质的介面时又发生反射,依此类推。超声波诊断仪又将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回声通过探头回收到仪器内,并将声能再转换成电能而显示在荧光屏上就成为声像图。所以声像图也就能间接反应人体某部位各层组织的结构。
(3)B型超声波诊断仪  反应回声大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波形来反应,波形的振幅(即高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振幅型,英文字为AMPLITUDETYPE,所以又称A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基本不用了。另一种是通过光点来反应,光点的亮度大者回声强,反之弱。此型又称光点显示型,英文字为BRIHGTNESSTYPE。所以又称B型超声波诊断仪,目前广为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的准备与检查时的体位
检查前一天少吃油腻食物,并需空腹8小时。
体位:取仰卧位,作深吸气动作。为扩大观察范围,常需适当变动体位,如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
(2)正常声像图
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右叶厚度小于14CM,左叶厚度小于6CM。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6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一般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而较胰腺稍弱或相似。
(3)病理声像图
肝囊肿
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
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
肝实质内出现低回专长性以至无回声的局部性损害,其后回声增强。可单发,亦可多发。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肝脏局部肿大、畸形。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
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约有1/10为弱回声。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癌
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
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有时可见块中之块。肿大、形态不正常。
结节型:肝内可见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病变,其直径多在2~3CM,轮廓较整齐,多有1至数毫米宽的弱回声晕,与肝实质分界清楚。
弥漫型:较少见,肝变形,周边为结节状,肝内正常理乱,并可见成团的强回声弥漫而不均匀地分布地肝内,难以分辨出肿块的边界。
转移性肝癌
声像图特点:肝内多发圆形肿块,其大小多数相关不大。肿块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并有周边弱回声晕,又称“牛眼征”。大多数表现为强回专长,少数可出现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大的转移癌瘤,中心可见坏死液性腔。发生转移肝癌的肝脏,很少合并肝硬化。肝增大,形态不正常,也可局部肿大。肝内正常结构不清而乱。
肝硬化
声像图特点: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变小,边缘凹凸不平。
肝内结构:肝纹理乱,肝内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肝内回声增强变粗。门静脉扩张。
脾肿大   
肝囊壁增厚,并可为双层样结构,又称“双边征”,可出现腹水。
脂肪肝
声像图特点:肝脏普遍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声衰减明显,深部肝实质常不能显示。肝内血管减少。胆囊辟显示不清。
淤血肝
声像图特点:肝脏普遍肿大,肝实质回声强度和结构基本正常。肝静脉增宽大于1.0C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3、胆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准备与检查体位
检查前的准备:病人须禁食物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满胆汁,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影响。通常在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为宜。X线胃肠造影与胆囊造影: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若残存有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因此一般先安排超声检查,或在X线造影三日后,胆囊造影二日后再做超声检查。
检查的体位:仰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
右前斜位:身体与床面成39度至45度角。
(2)正常声像图
胆囊
纵切面为梨形,亦可为圆形或长条形。正常胆囊轮廓光滑整齐,曲线清楚明确。胆囊腔内无回声,后壁线明亮,后壁下方回声增强。正常胆囊大小为8×3.5CM,壁厚小于2~3MM。
肝内胆管
正常时,可看到左右肝管,直径2MM以下。二级以上肝内胆管分支看不清。
肝外胆管
正常时,上段肝外胆管可看到,直径应小于相应门脉的1/3,内径小于0.6CM。
(3)病理声象图:
胆囊结石
声像图特点:胆囊腔内出现强回声团。由于结石的形态、大小不同,强回声团可以是团块状或斑点状。散在的球形结石为新月形或半圆形。结石多而小时,则堆积于胆囊后壁,形成一片强回声带,难以分辨各个结石。胆囊结石的强回声团,边界清楚明亮。声影:由于超声束遇到结石界面全反射,因而在结石强回声后方出现一条无回声区,又称声影。声影出现对于结石特别是小结石诊断有重要价值。改变体位时,强回声团依重力方向移动。这一点对结石和胆囊内肿瘤的区别有重要意义。
肝外胆管结石
声像图特点:有结石的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回声较强。胆管腔内可见强回声团。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有分界。强回声团后方有声影。
肝内胆管结石
声像图特点:肝内可见强回声团,其形态大小差异大,可为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症状。一般有声影。结石阻塞的远端小胆管扩张。
急性胆囊炎
声像图特点:胆囊肿大,轮廓模糊。胆囊增厚,呈强回声带,其间出现间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形成胆囊的双边表现。胆囊内可见粗大回声斑点,不均匀,无声影。多伴有胆囊结石。胆囊周围可见液性暗区,胆囊收缩功能减弱。
慢性胆囊炎
声像图特点:胆囊缩小变形,囊腔变小。囊壁增厚,不光滑、回声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差。常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
声像图特点:胆囊壁内有一至数个小圆形强回声团,突入胆囊腔内,边界清晰光滑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胆囊癌
声像图上可分五类:
实块型常见型。正常液型胆下腔消失,表现为一个弱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
厚壁型肿囊壁不均匀增厚,往往以颈部、体部更显著。
蕈伞型表现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的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内,常为多个,底宽而边缘不整齐,无声影,不随体全变动而移动。
混合型常为厚壁型与蕈伞型特征的混合。
阻塞型病变往往不大,为弱回声或中等到强度回声肿块,堵于胆囊颈部,造成胆囊积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6: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4、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1)检查前准备与检查体位
检查准备
应禁食8小时以上,尤其在禁早餐后当日上午检查为好。胃肠气体过多者,于检查前三日口服消胀片,前一日进清淡少渣饮食,睡前服缓泻剂。检查中可饮水500至1000CC,以利观察。
患者的体位 :一般取仰卧位,也可半卧位,上身与床面成30至45角。
(2)正常声象图
正常人胰腺纵断面可为三种类型:
腊肠型胰腺头、颈与体尾部厚度相似。
哑铃型颈部细,头和体尾部增厚。
蝌蚪型正常人胰头厚度小于2.5CM,体尾部厚度小于2CM。正常胰腺内部回声均匀、细小而密集,较周围组织稍弱或相似,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回声增强。正常人胰管超声测量近头部可达3MM,体部一般2MM
(3)病理声像图
急性胰腺炎
胰腺普遍性肿大,胰腺轮廓呈弧形膨出,边界线模糊。胰腺内为弱回声或无回声区,其后方回声增强。胰腺周围可有积液。
慢性胰腺炎:
胰腺局部或普遍性肿大,少数亦可缩小。胰腺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其轮廓不规则、不整齐、局部可以突起。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为粗斑点状,分布不均匀。胰管可呈囊状扩张,增粗或粗细不均。
胰腺癌
胰腺形态改变:胰腺局部膨出肿大,浸润型者整个胰腺不规则肿大。胰腺癌肿块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肿块多为弱回声,可散在较强回声光点。少数为中等或强回声,分布不均。癌肿内坏死、出血、液化则出现暗区和强回声斑点相混杂的图像。间接表现:压迫总胆管下端时,可引起总胆管扩张,胆囊肿大与胰管扩张。压迫门静脉,可引起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扩张。下腔静脉也可受压变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5-4-15 13:13 , Processed in 0.1615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