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7 1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专业笔记---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病理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病理
一、颈椎椎间盘的退变
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和启动因素。一般认为, 椎间盘在30岁之前即开始发生退变, 是人体中最早开始退变的组织。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特征改变为蛋白多糖的分解以及随后发生的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减少, 而这些组织形态方面的改变势必导致椎间盘高度的逐渐降低, 从而影响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主要表现为椎间盘自身承受、传递生理载荷及均布应力功能的被削弱。多数颈椎间盘退变并不引起临床症状, 但由于颈椎间盘对于各种急性或慢性外力的抵抗能力减弱, 其后方的纤维环就容易发生破裂, 由此导致髓核向后突出, 突出的髓核无论是否穿破后纵韧带均可能对颈脊髓形成压迫。
二、继发性病理改变
颈椎椎间盘一旦发生退变, 其自身功能的减弱必然导致颈椎其他解剖成分的代偿性反应, 进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由于椎间盘高度的减低, 相邻椎体趋向于相互靠近, 后纵韧带变得松弛, 椎间盘纤维环也向四周膨隆, 由此产生的应力刺激韧带在椎体的附着部位, 使得邻近椎间盘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重建过程加速形成骨刺, 骨刺形成最为常见和明显的节段为颈5-6和颈4-5。当椎间盘突出但不合并骨刺形成时表现为软性椎间盘, 而合并有骨刺形成时则为硬性椎间盘。
随着椎间盘退变的进展椎间盘内压逐渐降低, 因此导致椎间盘高度的减低。而椎间盘高度的减低又将加重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的承载并使其增生肥大, 另外黄韧带的承载增大也会使其本身增厚并逐渐失去弹性直至最后向椎管内形成皱摺, 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一道对颈脊髓形成压迫。
椎间盘高度降低所导致的另一结果是颈椎前部结构的高度降低。由此颈椎的生理前凸将逐渐消失, 严重者还会发生颈椎后凸畸形, 相邻的颈椎节段则发生代偿性过度前凸。
三、脊髓的病理改变
颈脊髓在慢性压迫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组织病理学改变,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脊髓前、后角的神经元破坏及神经胶质增生, 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将使锥体束受累并发生变性。慢性压迫颈脊髓可导致中央灰质内囊性改变, 而灰质内的病变则以传导束的脱髓鞘改变为主。研究证实, 颈脊髓的病理学损害程度与其受压迫的程度有明确相关性。
上述病理改变还可能与脊髓血液供应障碍有关, 这一观点还被不少作者在动物实验和尸检中证实, 但血供障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Taylor在尸体上将造影剂注入椎动脉后观察微血管的改变, 并在动物实验中观察了结扎根动脉对颈脊髓血供的影响, 提出根动脉供血障碍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Mair和Druckman则发现脊髓的病理性改变主要发生于脊髓前动脉的供血范围内, 提出脊髓受压后脊髓前动脉的终末支闭塞造成了脊髓缺血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后脊髓的前、后角部分恰好为血液供给的薄弱部位, 同时伴随增龄椎动脉开始硬化, 一些小的营养血管也发生纤维化, 此时无论是脊髓还是血管受到压迫均可能造成脊髓缺血。Shimomura等则发现阻断脊髓前动脉血流仅仅导致脊髓前1/3区域的病理损害, 而锥体束并未受到波及, 因此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是由于脊髓表面及脊髓内的小血管损害所致。Hukuda等则提出机械压迫和脊髓缺血两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脊髓损害。Brain等还特别强调了静脉缺血的作用, 认为静脉管壁薄、压力低, 对机械压迫更为敏感, 受压后导致脊髓肿胀然后进一步造成动脉受压。
四、颈椎椎管狭窄
颈椎椎管矢状径对于颈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一般认为, 颈椎椎管矢状径正常者即使出现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也可能由于存在足够的缓冲间隙而不产生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而先天发育狭窄的小椎管则常常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先决条件, 其椎管缓冲间隙相对较小, 在此基础上如进一步叠加退行性病理因素则很容易造成脊髓受压。自20世纪50年代起, 国外就颈椎椎管矢状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下颈椎椎管矢状径为17~18mm, 而在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者颈椎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椎管矢状径正常者。Arnold提出椎管矢状径≤12mm为造成脊髓损害的临界值, Adams和Logue报道脊髓型颈椎病组椎管矢状径为9~15mm, 平均11.8mm。而在国人中一般以椎管矢状径<12~14mm为椎管狭窄。
由于颈椎X线片摄片时放大率的影响, 在椎管矢状径的测量上难免存在着存在着误差。Crispen和Lee首先提出采用椎管与椎体的面积比值作为判定椎管狭窄的标准, 随后Ehni又提出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80%~85%时为椎管狭窄, Pavlov等又证实了这些发现, 提出以这一比值<0.82为标准时诊断的准确率为92%。
五、动态因素的影响
颈椎的屈伸活动均可能使脊髓压迫程度加重: 当颈椎前屈时, 椎体后缘的骨刺对脊髓的压迫加重; 而颈椎后伸时, 椎体的反滑脱及黄韧带所形成的皱摺又成为新的致压因素。特别是颈椎的后伸使得椎管矢状径明显减小, 此时如原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则脊髓受压更甚。应当指出的是, 椎间盘的退变常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 而椎间盘高度减低又使后纵韧带变得松弛, 相邻椎节间活动度增大, 从而使颈椎出现半脱位并压迫脊髓。此外, 当严重骨质增生使椎节活动度受到限制时, 其相邻椎节也容易发生不稳。
在颈椎的屈伸活动以及可能伴随的异常活动中, 椎体后缘的骨刺、椎间盘以及后方的黄韧带将对脊髓从不同方向产生压迫, 从而造成脊髓的微小损伤, 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而一旦发生颈椎损伤时, 原已有颈椎病改变的患者则脊髓更容易遭受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