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1|回复: 25

百年德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一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7 07: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费歇尔,E.
EmilHermann Fischer 1852~1919

 

 
    德国有机化学家。1852年10月9日生于莱茵河附近的奥伊斯基兴,1919年7月 15日卒于柏林。他曾在波恩大学学习。1872年在斯特拉斯堡与 Avon拜耳 一起做研究工作。他由于在染料方面的工作,于1874年获博士 学位。1879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882年任埃朗根大学教授;1885年任维尔茨堡大 学教授;1892~1919年,任柏林大学教授。
   1875年费歇尔发现了苯肼,这个化合物很容易与糖反应,产生一种可供定用 的衍生物。他借助这些反应,阐明了糖类的分子结构,从而在1884年发现用苯肼鉴 定糖类的重要方法。此外,也合成了多种 单糖 费歇尔还确 定了 咖啡碱 和 茶碱 的结构,进一步阐明了这两个化合物和尿酸都是一个简单化合物的衍 生物,这个母体化合物便是 嘌呤 。费歇尔和他的助手们最 后合成了一系列嘌呤衍生物,包括 核碱 的成分腺嘌呤及鸟 嘌呤。他因合成糖类和嘌呤衍生物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此之前,他已开始做 蛋白质 的研究工作。当时已知 蛋白质是由 氨基酸 组成的。费歇尔发现了纯化蛋白质的 不同沉淀方法。他研究了蛋白质中氨基酸联结的方式,然后进行合成与蛋白质类 似的物质。最后,他成功地合成了含18个氨基酸的多肽(见 肽 ),具有与天然蛋白质类似的性质,例如,可被酶解等。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7: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拜耳,Adolf von Baeyer 1835~1917

德国著名化学家

 
  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1917年8月20日卒于施塔恩贝 格。他早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853年在海德堡学习实验化学。185 8年进入A凯库勒的实验室工作。在柏林取得博士学位。1872年在斯特拉斯堡大 学任化学教授。1875年,他作为J李比希的继承人进入慕尼黑大学任化学教授直 至逝世。 拜耳着重实验室工作。19世纪60年代初研究尿酸。1863年发明丙二酰 脲(后成为大宗安眠药物的母体)。1870年研究酚醛反应作出酚酞和荧光素,1865 ~1885年,他研究 染料 ,最出色的工作是 靛蓝 ,于1870年用靛红与三 氯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于1878年他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红,从而完成了最早的 靛蓝合成方法,1883年提出了靛蓝的顺式结构式。1905年,由于他在有机染料和芳 香烃化合物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1881年他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 戴维奖章。他还得到过柏林化学家代表大会的李比希奖。他著有300篇重要文章 ,1905年出版过两卷论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7: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生物学家

 
   布赫纳于186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877年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学化学,先后从师于贝耶尔、内格利,并于1888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893年任基尔大学分析化学所主任,1895年晋升为教授。1896年为蒂宾根大学教授。1898年任柏林农学院普通化学教授,兼任发酵工业研究所所长。1904年任德国化学学会主席。1909年在波兰布雷斯劳(现弗罗茨瓦夫)大学任教授。1911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917年8月13日逝世于罗马尼亚的福克沙尼。
他是酵素和酶化学的开拓者,无细胞发酵的发现者,在微生物学和现 代酶化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884年他在贝耶尔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开始了化学研究工作。1885年在内格利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氧对发酵作用的影响》,获得拉蒙特奖学金。1897年发表《无细胞的发酵》论文,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有关发酵的本质生命力论和机械论的争论。1903年他和他兄弟出版了《酒化酶发酵》的论著,把酵母细胞的活力和酶化学作用联系到一起,推动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开创了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的新篇章。这对制糖工业和酿酒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在微生物学和现代酶化学方面做出重大项献,他被授予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

奥斯特瓦尔德
Ostwald,Friedrich Wilhelm 1853~1932

德国化学家

 
  1853年9月2日生于俄国拉脱维亚里加,1932年4月4日卒于莱比锡。1872年入爱沙尼亚多尔帕特大学学习,1878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81年任里加工业大学化学教授。1887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898年兼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06年退休。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 化学动力学和催化 方面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方面,他1878年用容量方法和折射率研究一碱在两酸之间的分配。1887年测定了在稀溶液中用碱中和酸时发生的体积变化。1888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最先将质量作用定律应用于电离上,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催化方面,他1894年给催化和催化剂下了现代的定义,1902年指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它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能的缘故。1902年发明了由氨经过催化氧化制造硝酸的方法,后称奥斯特瓦尔德法。此外,他1894年提出奥斯特瓦尔德指示剂理论,最先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给予解释。同年,建议将分析化学的反应看成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过错误的唯能论,后在事实面前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奥斯特瓦尔德因研究催化作用、化学平衡条件和反应速率等方面的贡献而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1887年和J.H.范托夫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著有《普通化学教程》、《电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等书。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7: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O.(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化学家

 
    【简介】瓦拉赫.O.于1847年3月27日生于柯尼斯堡。1867年由波茨坦大学预科学校毕业,进入哥丁根大学从师韦勒攻读化学。1869年在许布纳指导下从事有机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同年曾担任霍夫曼、维歇尔豪斯的助手。1870年在波恩大学任 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的助手,负责实验室的工作。1871年~1872年在矮克发公司任工业化学家。1872年回波恩大学任有机化学实验室助教,后晋升为讲师。1876年任副教授,1879年任药理学教授。1889年~1915年在哥丁根大学任化学教授兼任化
学研究所所长。1915年退休。1931年2月26日逝世于哥丁根。

    【主要成就】他奠定了脂环族和波烯化学研究的基础,是人造香精和合成树脂工业的奠基人。他分离和提纯出香精油,并确定其结构成份。1867年起在韦勒、许布纳等的指导下进行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1869年以《甲苯同系物的位置异构现象》的论文获博士学位。他首先发现用亚硝酰氧等试剂能
和萜烯类化合物形成固体加成物,从而能系统地制备纯净的萜烯类化合物。并首先对萜烯加以命名。他又测定出萜烯的结构是由五个碳原子的异戊二烯单体聚合物,井指出在强酸和高温作用下,萜烯能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为以后人工合成萜烯打下了基础。在萜烯的研究中,他发表过100多篇论文,1909年将一生对萜烯研究成果写成《萜和樟脑》一书。在1895年~1905年,他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由于上述杰出贡献,他于1910年被授予 诺贝尔化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尔施泰特,R.
Richard Willstater( 1872~1942)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72年8月13日生于德国卡尔斯鲁 厄,1942年8月3日卒于瑞士洛迦诺。1890年入慕尼黑大学,在 A.von拜 耳 指导下学习化学, 毕业后从事 生物碱 研究。1894年因研究 古柯碱 结构获博士学位。1896年任 慕尼黑大学讲师,1902~1905年任教授。1905~1912年任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 校有机化学教授。1912~1915年任柏林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所长。1916~1925年 再度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威尔施泰特1905年开始研究 叶绿素 等植物色素的化学结构, 由于在这方面的成就获1915年诺贝尔化学 奖。除植物色素外,他在 莨菪碱 、古柯碱和糖酶、蛋白酶 、脂肪酶以及催化剂的研究中均有所建树。他一生中共5次获得不同大学授予的 博士学位, 还是许多国家科学院的名誉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伯,F.
Fritz Haber 1868~1934 德国物理化学家

 
  哈伯是合成氨 法 的发明者。1868年12月9 日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现属波兰)。接受预科教育后,到柏林、海德堡及苏 黎世等大学学习。毕业后即进入其父经营化学药品的商店工作,因缺乏兴趣,后转 到耶拿大学研究有机化学课题,189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1894年,去卡尔斯鲁 厄工学院执教,1898年任物理化学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平衡、硝基苯电解还原和 电弧法、合成氨法固定氮等研究工作。著有《工业电化学理论基础》(1898)、《 工业气体反应中的热力学》(1905)等。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实验室内利用高压 装置进行合成氨的实验得到浓度为6的氨。其后,在工业化学家C 博 施 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1913年巴登苯胺 纯碱公司利用哈伯的发明在德国奥堡建成的世界第一座日产30t氨的工厂投产(见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因发明用 氮气 和 氢气 直接合成氨的方法,哈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1年,哈伯除兼任柏林大学教授外,被推选担任新建的威廉皇家研究院的物理 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政府研制化学武器。战 后,主要从事物理化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到1933年。由于他的领导,这个研究所成为 世界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中心。1932年,哈 伯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朗福德奖章。 希特勒上台后,他被称为“犹太人哈伯”而遭到驱逐。1933年,哈伯接受剑桥大学 邀请前往英国工作。1934年1月29日在去意大利度假途中,在瑞士的巴塞尔因心脏 病发作去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维兰德,H.O.
Heinrich Otto Wieland 1877~1957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77年6月4日生于普福尔茨海姆,1957年8月5日卒于慕尼 黑。1901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 学位。曾任教于慕尼黑工业学院和弗赖堡大学。 1925年任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直到1950年退休。1929年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
  维兰德早期致力于 有机含氮化合物 的研究, 特别是研究了含氮氧化物对烯烃的加成反应和对芳烃的硝化反应, 揭示了这两 种反应的机理。他还研究了 肼 ,制得四苯肼, 这项研究导致了最先发现氮的 自由基 。后来维兰德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物有机化学方面。他曾首先提出关于生物体内 氧化作用的机理,后来他在长达30多年的工作中, 一共发表了50多篇关于生物体 内氧化反应机理的论文和著述,创立了氧化过程理论。

  维兰德的最重要的贡献, 首推他对胆汁酸化学结构的确定。他早在1912年就 开始研究胆汁酸,后来他证明了胆酸、胆汁酸与 胆甾醇 的 关系。他和合作者多年探索着胆甾醇分子中某个特定部位的氧化作用, 终于得出 胆酸和其他胆汁酸的部分正确结构。他因研究胆汁酸及其类似物质而获得1927年 诺贝尔化学奖。此后4年里,他继续研究胆汁酸的结构,于1932年修正了他以前公 布的结构式,终于得出现在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胆汁酸结构式。1955年他还获得奥 托·哈恩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道斯(Windaus,Adolf Otto Reinhold,1876-1959)

德国化学家

 
  于柏林。1899年毕业于弗赖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任弗赖堡大学讲师。1913-1915年任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应用医学化学教授。1915-1944年任格廷根大学化学教授兼化学实验室主任。是格廷根、柏林、普鲁士、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温道斯在研究一族固醇时,发现麦角固醇可被紫外线活化,进而发现维生素D2。这种维生素又称“骨化醇”,人体的邮箱不稳定时会得佝偻病。

  温道斯阐明动物和植物硬脂酸枉费,特别是胆固醇、胆汁酸、抗神经炎维生素的化学结构。还研究毛地黄、秋水仙大麦、组氨酸、组胺等。

  温道斯因发现维生素D2,于192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奥伊勒-克尔平

Euler-Chelpin,Hans von,1873-1964


 德国化学家
 

 
  生于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1895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后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深造。曾获苏黎世大学、基尔大学、伯尔尼大学、都灵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98年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结识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900年任讲师。1906年升教授。1927年任物理化学系主任,1929年兼任该校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还是许多城市 的科学院院士。
  奥伊勒-克尔平主要研究糖发酵和发酵酶。第一个揭示出酶和底物可通过羧基和氨基连接,为研究酶促反应机理做出贡献。研究奥伊勒-克尔平辅酶结构和性质,指出酶分子中除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即辅酶。并用实验方法提纯出酒化酶的辅酶,证明它是糖与磷酸生成的特殊脂,合酶演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奥伊勒-克尔平因酶化学中重要贡献,于1929年与哈登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伊勒-克尔平著有《酶化学》一书,1910年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斯•费歇尔(Fischer,Hans,1881-1945) 

德国有机化学家

 
    生于莱因河畔霍赫斯特。曾在马尔堡大学和洛桑大学学习医学和化学。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埃米尔•费歇尔助手。190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去该校任教。1916-1921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维也纳大学任医药化学教授。1921年回慕尼黑,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教授。1930年因色素方面研究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
    费歇尔从胆汁主要有色物质胆红素入手研究砒咯色素。第一个研究成果是血红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脊椎备注的输扭送色素。研究表明,血红蛋白质是由CH基联结起来的4个不同取代吡咯,中心有铁原子大环结构。1929年后,证明胆汁色素是由卟吩氧化降解产生的线型四吡咯结构。1944年发表有关胆红素合成论文。

    20世纪30年代,费歇尔研究叶绿素结构问题,发表100多篇有关论文。着重论证叶绿素噗吩取代时,中心有1个镁原子。这些研究成果为最后合成叶绿素铺平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柏吉斯,F
Friedrich Bergius 1884~1949

德国燃料化学家

 
  1884年10月11日生于德国戈尔德施米登。1949年3月30日 卒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07年就读于布雷斯劳工学院和莱比锡大学,获 博士学位。后在卡尔斯鲁厄工学院F 哈伯 教授指导下从 事高压下 氨合成 的研究。1909年任汉诺威工学院副教授,研究 煤 的生成、结构和高压化学反应。于1913年出版了《高压化学反应》一书,并发明 了 煤直接液化 的方法即 柏吉斯法 。该法是将煤用氢气在高压高温下转化为液相产物,再制成 汽油 等轻质油品,于1913年获得德国专利。柏吉斯在埃森的戈尔德施米登实验室继续 研究,后又在曼海姆的一套专门建造的装置进行生产试验。历经十数载,使该法得 到工业应用,由法本公司进行生产。柏吉斯因此而于193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柏吉斯法由煤生产了大量汽油,用于侵略战争。1 933年以后他进行了合成食物的研究,包括用木材转化为糖和制取人造肉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吉斯离开德国,先后移居奥地利、西班牙和阿根廷,曾任阿 根廷政府工业部技术顾问。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波施(C.Bosch,1874~1940)

德国工业化学家

 
   1874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科隆。1940年4月26日卒于海德堡。20岁进夏洛腾堡大学学习冶金工程,2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化学,18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翌年到路德维希港的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工作,1919年任该公司的总经理。1937年博施被推选为威廉皇家协会主席。
  博施在巴登苯胺纯碱的重大成就是使F.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法实现工业化。他组织力量找到了合适的合成氨催化剂,完善了高压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并解决了氮、氢原料气的工业生产方法等问题。因此,巴登苯胺纯碱公司于1913年在奥堡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合成氨工厂,并命名这种合成氨法为哈伯-博施法。此后,博施还参加了从氨制造硝酸和合成甲醇的开发工作,发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制氢的博施。因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作出重大贡献,与F.柏吉斯共获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库恩(Kuhn,Richard,1900-1967)

德国化学家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2年毕业于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1929年任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教授。1929年任凯撒.威廉医学研究所化学部主任。1950年任海德堡大学生物化学教授,1955年任普朗克研究所副所长,是国际化学联合会会员,1938年任副会长。还是海德堡科学院、纽约科学院院士,德国化学会,伦敦化学会,印度化学会,波兰化学会,日本药学与生物化学会会员。
    库恩长期研究胡萝卜素化学成分,发现贝塔胡萝卜素由碳、氢2种元素组成,以交替单键和双键延伸排列成哑铃状对称结构。

1935年,库恩首次合成核黄素。研究核黄素机制,发同核黄素是一种畏酶,在机体内先与磷酸及腺嘌呤结合,形成复杂结构,后与特殊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有催化能力的酶。

  1934年,库恩与卡勒合作,合成维生素B2,1937年合成维生素A,1939年,库恩合成维生素B2,并发现其完全化学式。

  库恩研究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维生素成就显著,193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库恩发表科学50多篇,出版过化学、物理化学、酶化学方面教科书。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布特南特,A. F. J.
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 1903~

联邦德国有机和生 物化学家

 
    1903年3月24日生 于不来梅港。曾就读于马尔堡大学和格丁根大学。 1927年在A. O. R. 温道斯 指导下获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任但泽工学院有机化 学教授。 1936~1945年,任柏林的威廉皇家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1945年任蒂 宾根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蒂宾根大学生理化学教授。 1956年研究所迁往慕尼 黑,改名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他继续任所长。 1960年任马克斯普 朗克学会主席。
  布特南特是 性激素 研究的先驱之一。1929 年他从孕 妇的尿液中分离出名为雌酮的雌性激素,迈出研究性激素化学性质的关键一步。 布特南特测定了雌酮的结构和一些化学特性。 不久,有人从孕妇尿中又分离一 种作用更大的雌性激素, 名为雌三醇。 他又研究了雌三醇,找出了它与雌酮间的 关系,随后又解决了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问题,并指出两者与胆汁酸和甾醇间的关 系。在怀孕期间起生理作用的黄体激素孕甾酮,也是由布特南特制备成纯品并在 1939 年由他从胆甾醇合成出来的。1934 年,布特南特从男性尿液中分离出名为 雄甾酮的男性激素。雄甾酮在化学结构上与雌酮有密切关系。不久,有人从睾丸 的提取物中得到一种作用更大的睾丸甾酮。因为睾丸甾酮与雄甾酮很接近,所以 睾丸甾酮的结构很容易就测定了出来。1935 年布特南特将雄甾酮的衍生物转变 成睾丸甾酮。 布特南特因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和L. 卢齐卡共获 1939 年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Ha’en
哈恩,O.
Otto Hahn (1879~1968)

德国放射化学家

 
   1879年3月8日生于法兰克福,1968年 7月28日卒于格丁根。1897年进入德国马堡大学,1901年在该校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02~1903年在该校任助教。1904年去伦敦随W.拉姆齐学习。1905年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协助E.卢瑟福工作。1906年在柏林大学工作,1910年成为该校教授。哈恩1912年担任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化学部负责人,1928年任所长。1946年任威廉皇家学会(现名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会长。
  哈恩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228Th)。以后又发现射锕(227Th)、新钍1(228Ra)、新钍2(228Ac)、铀Z(234Pa)、镤(231Pa)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学中常用的反冲分离法和研究固态物质结构的射气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还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1938年和F.斯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 β-□放射性核素,开始不少科学家认为是超铀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钡,当时在瑞典的L.迈特纳和O.R.弗里施认为这是铀核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的质量相近的碎片。哈恩因发现核裂变现象获得1944年诺
贝尔化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应用放射化学》和《新原子》等。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

 

狄尔斯,O.P.H.
Otto Paul Hermann Diels 1876~1954

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

 
    1876年1月23日生于汉堡,1954年3月7日卒于基尔。 1895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化学,1899年在 E.费歇尔 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06年任柏林大学化学教 授。1916年起,任基尔克里斯琴·奥尔布雷克特大学教授,兼化学研究所所长,19 26年任该校校长,1948年退休。
  狄尔斯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合物,特别是 甾族化合物 的研究。1906年开始研究 胆甾醇 的结构,从胆结石中分离 出纯的胆固醇,并通过氧化作用将它转变成“狄尔斯酸”。1927年他用硒在300℃ 使胆甾醇脱氢,得到一种被称为“狄尔斯烃”(C18H16)的 芳香族化合物 。这对胆甾醇、胆酸皂苷 、 强心苷 等结构的确定起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他和助 手K.阿尔德发明双烯合成,其原理为:如果具有两个共轭双键的分子(双烯)和具有 一个双键的分子(亲双烯试剂)在结构上满足一定的要求时,两者即很容易发生反 应而结合成一个含有6元环的产物。这个反应的应用范围和格利雅反应一样广泛 ,被称为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狄尔斯和阿尔德在1928年 首先明确地解释这个合成反应的过程,并同时强调指出了他们的发现有广泛的使 用价值。狄尔斯因与阿尔德共同发展了双烯合成法而共获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著有《有机化学导论》(1907)一书。

 
上一页  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德(Alder,Kurt,1902-1958)

德国有机化学家
 

 
    生于肯尼斯舒特,先后在柏林大学、基尔大学攻读化学,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任基尔大学副教授,1934年升任教授。1940年任化学研究所所长 兼科隆大学教授。
  阿尔德对有机化学的贡献是二烯合成。因和狄尔斯共同取得这一成果,通常称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包括二烯加成为二烯亲和物。如丁二烯向顺式丁烯顺式丁烯二酸酐。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提供了制备萜烯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推动了萜烯化学的发展。二烯合成在实验室合成,并在工业操作中获得广泛应用,利用这一反应可制备许多工业产品,其中包括染料、药剂、杀虫剂、润滑油、干燥油、合成橡胶和塑料等。
  由于二烯合成,阿尔德与狄尔斯于1950年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施陶丁格,H.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

 
    1881年3月23日生于沃尔姆斯,1965年 9月8日卒于弗赖堡。1903年在哈雷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1912年在瑞士的苏黎世 联邦高等工业学校任教授。1926年在弗赖堡任教,直至退休。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于20年代,将 天然橡胶 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 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他还正 式提出了“ 高分子化合物 ”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 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 至今,用粘度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 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在高分子科学理论方 面有所创新, 是纤维、 橡胶、 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 施陶丁格 因其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发现, 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 学》杂志。 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格勒,K.
Karl Ziegler 1898~1973

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

 
    1898年11月26日生于黑尔萨,1973年8月12日卒于米尔 海姆。1920年获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授。1936年 任哈雷萨勒大学化学学院院长。1943年任威廉皇家学会(后称马克斯·普朗克 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齐格勒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占 世界领先地位。1953年他利用铝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 得到 聚合物 ,从而提出 定向聚合 的概念(见 齐格勒•纳塔聚合 )。因合成塑料用高分子并研究其结构 ,与 G•纳塔共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齐格勒早期主要研究碱金属有机化合物、自由基化学、多元环化合物等。1 928年开始研究用金属钠催化的丁二烯聚合及其反应机理。此后又出色地研究烷 基铝的合成和用以代替 格利雅试剂 的工作。齐格勒发现 金属氢化物可与碳碳双键加成,如由氢化铝锂合成四烷基铝锂。这在发展 金 属有机化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齐格勒最大的成就是发现金属铝和氢、烯烃一 起反应生成三烷基铝。在此研究成果上,齐格勒成功地进行了下列研究:①α烯 烃的催化二聚作用,合成高级α烯烃;②乙烯经烷基铝催化合成高级伯醇;③由 烯烃合成萜醇;④由烷基铝经电化学或其他方法合成其他金属的烷基化合物;⑤利 用氢化烷基铝和三烷基铝做有机物官能团的还原剂;⑥以三烷基铝与四氯化钛为 催化剂(称为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使乙烯在常温常压下 聚合成线型 聚乙烯 ,这项研究为高分子化学和 配位催化作用 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上一页  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艾根,M.
Manfred Eigen 1927~

联邦德国化学家

 
    1927年5月9日生于德国波鸿。1945年进入格丁根的格奥尔 格-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1~1953年,在格丁根 大学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工作。1953年在格丁根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物理化学研 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从事 化学动力学 的 研究工作,1962年任该所化学动力学部主任,1964年任所长。
  艾根的主要贡献是他和合作者发展了研究溶液中半寿期在毫秒以下的极快反 应动力学的温度跳跃法。此法的原理是给予平衡的样品体系一个高速的、突然的 温度脉冲,使体系稍微偏离平衡,然后利用电导、光谱等手段监测体系的弛豫时间 ,从而得到体系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用这种方法,经不断改进,能对在10 -8 秒内完成的极快反应进行观测和研究。将“快”反应的观念一下提 高了4~5个数量级。艾根由于对极快化学反应研究的突出成就,与英国的R.G.W.诺里什和G.波特共获196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托•费歇尔(Fischer,Ernst Otto,1918-)

德国化学家

 
     生于慕尼黑。1949年毕业于慕尼黑工学院。1952年通过国家考试获博士学位,1954年获大学任教资格。1957年任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副教授,1959年任教授。1964年后任慕尼黑工学院教授兼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是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德国化学会会员。
费歇尔主要研究有机金属化学,包括芳烃金属π络合物,链烯烃金属π络合物、二茂铁型夹层化合物、金属碳酰等。

费歇尔因有机金属化学方面研究成果,1973年与英国威尔金森同获诺贝尔化学奖。费歇尔还曾获格廷根科学院和德国化学会奖金。

 

  


 
上一页  下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

维蒂希

(Wittig,Georg Friedrich Karl, 1897-)

德国化学家
 

 
    生于柏林。1916年毕业于蒂宾根大学,1923年获马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还曾获索邦大学、蒂宾根大学、汉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2年任马尔堡大学教授。1932-1937年任不伦瑞克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1937-1944年任弗赖堡大学化学
系教授兼主任。1944-1956年任宾根大学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1967年任海德堡有。1967年被选为荣誉教授。是巴伐利亚科学院、法国科学院和纽约科学院院士,伦敦化学会,瑞士化学会会员。
  维蒂希因研究硼化物和磷化物作为有机合成中重要试剂的成果,与美国化学家赫伯特.布朗同获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立体化学、烃化学、炔化学、阴碳离子研究上维蒂希也取得不少成果。发明一种蒸馏烧瓶,被称为维蒂希烧瓶。
  除诺贝尔奖外,维蒂希还获得海德堡科学院、格廷根科学院、美国化学会、赫尔辛基大学奖金。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贝尔

R.Huber(1937-)

德国生物化学家

 
    胡贝尔教授1937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曾就读于慕尼黑工科大学,1963年取得博士学位。从1972年起主管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第二结构研究部。1976年在慕尼黑工科大学取得教授资格。他几乎每礼拜六和礼拜天都不休息。尤其自1988年任研究所所长后,时刻考虑各研究室计划的圆满完成,令人感到他的全部心思倾注在科学事业上。

    胡贝尔教授和戴森霍尔博士、米歇尔博士于1982-1985年在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决定了光合成中能量转换反应的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立体结构。这一结构曾发表在1985年伦敦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他们完全阐明了H.M.L和细菌色素等4个蛋白质亚单元以及纳入其中的许多光合成功能的细菌。此种反应中心是取自所谓光合细菌的光合成功能的细菌。这种细菌酒向绿色植物和藻类一样,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物。此种光化反应与植物相比,虽然比较单纯,但其反应机理,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若研究合成色素构型,可了解到由最初受到光能而发生电荷分离的菌叶绿素(光合成细菌叶绿素)的二聚物向菌脱镁叶绿素、醌等许多电子传递成分变化的过程,从而证实了以微微秒高效率的光合成电子传递的全部排列。

他们利用自己所获得的蛋白质晶体首次搞清楚了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并且第一次成功的阐明了由膜束缚的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全部细节。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它是生物膜中存在的膜蛋白质结晶化的最初的成功例,当然,其结构一原子水平贝阐明,应该是最初的膜蛋白质;(2)他们明确阐明了以前被漠视的结构复杂的光合成化学反应。这一工作队光学反应的分子反应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3-6-7 0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戴森霍尔

J.Deisenhofer(1937-)

德国生物化学家

 
    戴森霍尔博士1937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1974年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取得学位。1987年以前任该所第二结构研究部研究员。他对结晶体结构学具有丰富的经验,也是计算及科学方面强有力的学者。他善于认真的研究任何疑难问题,并冷静的予以解决。自1988年起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员。

    戴森霍尔博士和胡贝尔教授、米歇尔博士于1982-1985年在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决定了光合成中能量转换反应的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立体结构。这一结构曾发表在1985年伦敦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他们完全阐明了H.M.L和细菌色素等4个蛋白质亚单元以及纳入其中的许多光合成功能的细菌。此种反应中心是取自所谓光合细菌的光合成功能的细菌。这种细菌酒向绿色植物和藻类一样,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物。此种光化反应与植物相比,虽然比较单纯,但其反应机理,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若研究合成色素构型,可了解到由最初受到光能而发生电荷分离的菌叶绿素(光合成细菌叶绿素)的二聚物向菌脱镁叶绿素、醌等许多电子传递成分变化的过程,从而证实了以微微秒高效率的光合成电子传递的全部排列。

他们利用自己所获得的蛋白质晶体首次搞清楚了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并且第一次成功的阐明了由膜束缚的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全部细节。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它是生物膜中存在的膜蛋白质结晶化的最初的成功例,当然,其结构一原子水平贝阐明,应该是最初的膜蛋白质;(2)他们明确阐明了以前被漠视的结构复杂的光合成化学反应。这一工作队光学反应的分子反应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


 
上一页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9 08:42 , Processed in 0.09740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