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9|回复: 0

【德福高分经验分享】超细致的德福经验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9 13: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来想早点和大家分享这些想法,但一直忙于毕业设计。我写下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仍然念及当时与大家一同努力的日子,也为佛祖一心育人的热忱感动,希望拿自己的一些感想来与大家交流,在留德的路上互相帮助,能够走得更远。
我是理科专业,接触德语仅一年多,以课程进度来看为B1水平,但按熟练掌握来讲,还要更低,平时有自己的一些阅读和练习。提前于考试两个半月开始备考,开始备考时对德福的了解为:考试内容分听说读写,对连考题形式和篇数都一无所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从零备考。
从结果来看,可以得到以下两点:
德福绝不可怕,我们不应存有它高于我们能力上限的错觉,导致自我放弃,执着于寻求技巧的帮助。
重要的不是基础的级别或课时量的具体数值,而是能否在备考期内将其合理整合,转化成为考试时的可用材料。
要把我们平时理解文章、听取语义的能力,转化为考试中需要的判断因果或记录信息的能力。因此主要的备考流程是:
熟悉考题

理解考题

针对训练
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过程是第二项:理解考题。德福考试的一个重大误区是对考查目的的认识。我的一个同学说,在没上佛祖的课以前,他原以为阅读就是词汇量上去了自然就懂了,而听力就是听多了,信息硬听就听出来了。我认为这是英语学习时遗留的错误习惯,德福考试绝不如此。

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德福考试的理解

阅读
阅读是我们最擅长的,也是最亲切的,因为我们在学习和练习中与之谋面最久,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对阅读的学习是最差的。阅读的高投入与低回报才是方法错误的明证。

就像很多老师一直在说的,要摒弃逐词翻译的错误习惯。为什么我们在读一个中文说明书时,看到众多新部件的专有名词不会对理解有碍?为什么到外语时,句中一个词的卡壳却会让我们放弃理解?

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不是作词汇对应的任务,而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读到进化论的标题,就要想到它会论述基因的原理,会介绍物竞天择的过程,读到网络的主题,就要想到信息的存储、调取、隐私泄露等等方面的讨论。理解应当是由上而下的,应当是不拘细节的。例如在环保文章中,题目如果问“文章说这片水域中氮含量是降低还是提高了”,根据富营养化的常识,答案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阅读题目它不是希望检查我们的词汇量,而是考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一篇有用的文章时,能否排除生词障碍理解它的用意,掌握它传达的信息。

在这一方面,德福的题目我认为是有意设计并且十分合理的。它常常希望考验我们:能否对这两者的因果有正确判断?能否读懂比喻句放在这的意思?能否知道究竟是谁负责这件事(Sie常有迷惑性)?能否清楚从句表达出的条件限制?还有一些小的考点,比如数字和“大多”、“少量”、“几乎所有”一类形容词间的对应、比较级和普通er词尾之间的混淆辨别等。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的出题目的在于考验我们避开歧义陷阱、清晰人物(事物)关系、把握作者要旨的能力。

训练也应该相应进行,正如张炜前老师上课要求的那样,练题时不能埋头而做,要对每一道题作思考:它在考查哪种关系?关键词在哪里?在长期思考形成模式后,我们面对一篇新的阅读就能快速把握重点,正确选择了。

听力
听力首先同理,绝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一来德译汉的过程非常耗时,极容易跟不上速度或是打乱记忆;二来听力同样存在生词,一个生词的出现对于逐词翻译的过程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题目的中心考查点和应对方向都在于核心信息的把握:例如原句说同学5点20分在食堂门口接我,那么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和地点,而不必关心这个句子如何具体实现,在表达时我们可以自由选择“5点20分在食堂门口碰面”或是“同学5点20分开车到食堂门口”都是可以的。这只是非常简单的例子,对复杂句的处理则更应如此,就如同对阅读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一样,做听力时也是尽量去弄清叙述主体的行为和关系,以理解取胜。

当然,在复原句子时要有较好的语法和写作功底作支撑。我们常常对这些能力不自信,总是希望复制原句,连介词都不肯漏掉,这就导致我们把精力集中于词,从而把握不住原句结构和意义,瞻前忘后,并对生词的出现无计可施。然而事实上我们完全找错了重点:听力考试顾名思义,听力为其重心,给分原则多是关键词,而对答句的语法错误不会深究。因此,要清楚本末关系,把精力集中于理解主旨而非句式用语,再大胆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即可。听力的锻炼同样如张炜前老师所讲,逐个锻炼抓取从句连词、名词等的能力,等到能够习惯性把握好句子的结构时,几个生词已经不足以对理解句意构成障碍了。补充的一点是,我在理解时如前面所说,绝不进行翻译,而是直接在脑中生成画面或者概念,也就是不经汉语而纯粹利用德语思考,这样不光直接快速,而且更利于使自己浸入语言,对语句有快速反应。

写作
我起初以为,写作与口语本是一体,都是语句组织能力,基础好就自己造句,基础不行就背范文。但经过大量背范文之后我明白了它真正的考查内容:是否有对社会情况的一定认识与是否有清晰逻辑的表达能力。这是在我背会几篇范文,对它们的行文思路十分熟悉之后体会到的。很多人会沿用从小到大的一套英语作文应试方法,认为只要用更多“高端”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再套点名言俗语就万事大吉了。诚然,以上两点都是使作文提色的有效方法,但仍是那句话,德福考查的第一重点不在此处。因为倘若如此简单,题目就可以是看图说话、笔友写信、帮李华写作业这样包罗万象的内容了。

为什么德福作文题往往是社会现象?——因为它希望知道我们有没有作为社会公民的基础常识与责任意识(只是了解但应该不作评判,也不必强迫自己政治正确,本来就大多是开放性话题,应该也是鼓励有不同见解的);

为什么作文题往往要有数据图表?——因为它希望考查我们通过图表正确读取数据、理解数据含义并且清晰表达数据的能力,这是工作中正确接收、处理和向他人展示信息时的必备能力;

为什么作文话题往往并非正误分明,而是现存有多种观点?——因为它希望考查我们精确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希望知道我们能否提炼问题要点,并对其进行横向比对,作出最优决策;

为什么作文题综合以上内容,要求我们基于图表,综合多种观点,对社会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因为它最想要考查的就是德式的观点表达能力,我认为这也是德国人最看重的一项能力:

基于数据事实

对问题进行提炼分析

对方案进行多方比对

综合得出最优策略

当然,背范文让我能够对整个行文思路十分熟悉,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仍然可以说是基础较差时的一个好方法。因此我对作文的想法是,练习时对行文的安排的优化是要优先于辞藻提升的。

当然还有一些常用技巧,如张老师所讲,可以先拥有一套熟悉的论证,在很多社会话题下可以将论述灵活引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去。例如万事都可以讲到时间和经济成本,接下来省钱省时间能做什么,就完全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了。

口语
口语实则是我准备最少,而又最没有信心的一门。我的口语能力完全依赖于每周一次和外教结结巴巴的对话(还得靠德语助手长期助攻),唯一的优势可能在于我较为积极主动,并不畏惧错误而是努力寻找每次练习的机会。

总体而言,我的句子构建很不熟练,耗时而易结巴;词汇量不够大,在想表达一些语意时会出现难题。

我认为这次我能通过考试,可能有两点因素成为了关键:

1.语音。首先我是北方人,普通话很标准,因而在发音时就有一定优势,大多音准都能掌握得较好,不会出现易混、易错音;

2. 在早上和课间一次次找张炜前老师读课文或是听答疑的过程中,我对重音放置的了解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很少出错,实在提升了太多。可分动词重音前置、句中表意介词重读、固定搭配介词轻读等等原则,都是根据强调对象或是关键信息的不同而决定的,我在一次次揣摩、学习和请教中基本理解了重音的成因原理,对其安排基本能把握正确,因此在发音方面确有较大的优势。

3. 寻找表达途径的能力;我的一个同学同样表示自己在口语考试中有一点结结巴巴,但也最终高于自己预期,得到了4分。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结果,部分是因为国人口语普遍不够好,但也不仅仅是“瘸子里面挑将军”这么简单。我和这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常在外教课上发言。虽然从不能流畅,但我们在长期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拥有了一些诸如临场寻找话题、即时对话即时思考、在遇到词汇困难时灵活改换表达方法的能力。

在考场上,我想考官可能恰好在意的就是我们能否在有表达需求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意思传达到位的能力。当然,高分题中同样可以表现我们在作文中锻炼的逻辑表达能力,为自己赚取分数。关于这个能力的锻炼,我觉得不是说必须有外教,而是要逼迫自己主动发言。当然与德国人对话是最好的,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既有表达需求,又没有偷懒方法,能够让我们顾不得语法瑕疵,努力述清观点。在国内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建议的方法是:在书上看到的句子,想一下它的中文意思,然后用word文档或者草稿纸进行造句,要坚持造完之后再看原句,在比对中提升自己的表意能力。当然即时对话的能力还是要在与人交流中练习。

德 福 班 课 堂 体 会
第一堂课听起来什么样呢?我和朋友这样说:“低着头我以为郭德纲在上面,抬头一看:哟,于谦儿大爷?”于是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的我就这样被天津腔的讲课和段子搞得精精神神的,每天六点半爬起来的困倦都扫了个空。佛祖的课,虽然说不便宜,但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幸未错过。

我不仅满载而归,还获得了难以言传之物:对德语本身或是说,原理的理解,我所获最重要的,是对德语一份前所未有的认识。

我原先知动词有可分之用,却不知何时可分,而为何可分?我原知前缀总有某种意味,却不知它如何与动词相化合出新意义?我原知一词多义,却不知总有一个具象的方法,让各个意义都从其中派生而来。等等如此,我不仅知道了许多“是什么”和“怎么用”,更可贵的是我在张老师一次次的解释中,明白了更多的“为什么”:例如不仅是如何放置重音,更是为什么在此放置重音,这意味着对其作用的理解和完全准确的运用。这是从任何地方都难以找到的,是张炜前老师对德语独有的深刻认识。因此我离开北京已四个月多,仍感念张老师倾囊相授、无私而尽责的热忱,仍珍视我此次宝贵的所得。

对德福考试的认识,也是一样。对德福更正确、细致的了解,可能也是我首战便得18分的核心原因。我的一个同学说:“在没上佛祖的课以前,我原以为阅读就是词汇量上去了自然就懂了,而听力就是听多了,信息硬听就听出来了。”我何尝不是如此。我还认为口语和作文没什么区别,会写就直接写,不会就多背。但几周之后它们便不一样了:
阅读变成了按图索骥的小冒险:关键词在哪?这题考因果?考条件?它想考验我哪个易混淆词的辨别?听力则能有的放矢,生词还是滚滚而来,但句意却把握得更有分寸;作文则能广开思路,行文结构紧密有序,论证有方;而听力——我因为基础差没能跟上(哈哈有点尴尬),但是在找佛祖无数次纠音后读音着实提升了一大截。
佛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加上课间、午休、所有的时间都供同学们提问和纠音,三十天如一日啊……总之我最后一礼拜实在都起不来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作文的批改。全班六十多人,每篇逐句修改,直到成为一篇可用文章,佛祖的细致认真以及辛劳,不可谓不令我感动。有时逢至问题较多的文章,索性接着同学的思路亲自写出一篇新范文来,句句珠玑,令班内瞠目。

另外一样极为重要的所获便是大批的德语资料。内容质量非常好的四本德福课本自不用说(我可能是靠着背上面的范例通过了写作和口语),还有大量的阅读和听力材料,精细标注、难度适宜。作为一个松鼠症患者,第一节课我大概就被佛祖标注得美不胜收的资料们收买了:30个讨论主题汇总、五年份的TopThema(DW热点话题)、科普文章阅读、Slow German等等等等,有的文章用颜色详细标注区分了句子成分、有的标注了阅读重音、有的则给出了详细翻译,各作专攻,搭配练习。第二天拷资料的时候我是开心得鼠标有点乱飞的(虽然事实上四个月过去了,我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五……)。但这些消化过的文章确实对我助益颇多,而且赴德之前的这个暑假里,它们大概会充实我的每一天吧。

时至今日,每每深夜,课堂的qq群总会时不时响起有新文件的提示。即使课程已结束了很久,佛祖依然在标注、翻译最新的听力与文章,上传给他每个教过的学生。下面总会有一条谢谢老师,来源不同,或我或她,但一定是我们全班同学对张老师的心声。

一个学国民经济的人,却顺手把德语学到了极致;一个所学颇丰的人,却转身回来只授德语;这份工作对他的才能来说,或许有些浪费;但这份工作在他的手上,却成就了一份尽致。

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自当勉励,在您的教助下,所行更远,相信这也是您的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8 18:22 , Processed in 0.0795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