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8|回复: 5

职业咨询与组织咨询--2010年3月13日海德堡-曼海姆跨学科跨文化沙龙2010年第一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3 04: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德堡-曼海姆跨学科跨文化沙龙2010年第一期
职业咨询与组织咨询

时间:2010年3月13日周六下午14:00-16:00
地点:曼海姆大学经济系
            Seminarroom P043
            L7, 3-5, Mannheim
语言:中文               
         费用:2欧元

本次沙龙活动领衔召集人:叶淼苗
本次活动简介
报告人:叶淼苗

报告人简介:
2004年至2008年      上海同济大学 德语系 学士
2008年至今                德国海德堡大学 职业咨询与组织咨询学 硕士在读
2006年7 至8月        上海皮尔博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KPSNC 实习
2006年9 月                WMA咨询 翻译
2007年至2008年      上海德国商会AHK 实习
2009年至2010年      德国KS ATAG铝科技有限公司 实习

报告内容简介:
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已成为现代每个人人生中的重大课题。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运做,更已经影响到每个人在职场中的生存。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和个人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来做职业决策呢?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决策理论如何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作出所谓的“最优决策”呢?
组织发展和管理咨询是目前大大小小企业都在思考的热门话题。不少著名的企业咨询公司究竟为客户提供什么服务?现代企业如何突破目前发展危机?各种管理学以及组织发展的方式和理论如何实际应用。
报告内容的重点为职业咨询和职业决策,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解释相关理论的应用。可根据现场参与者的需求和兴趣对以上列出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交流。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

活动地点的谷歌地图

报名方法:
请有兴趣参加此次活动的朋友在2010年3月10日12点前在线报名或写邮件至hwxs.2008@googlemail.com,并写下列信息以制做与会者名单便于大家彼此认识交流:姓名,专业/工作领域,就读高校/工作单位,邮件(主页/博客),对活动的期望。
发表于 2010-2-23 2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人全无著名企业和顶尖领域的全职工作经验,何来的职业咨询能力,不听也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4 0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有病吧 老发帖子打击别人 你有啥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4 01: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总是残酷的,不能面对残酷社会竞争的人就是不开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6 23: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是从头做起的。
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未必那么容易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5: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我对跨学科跨文化沙龙的体会

首先感谢楼上各位的回帖:)

网络是多元世界,有不同观点的出现也就为讨论的深入与全面创造了前提,再次感谢大家。

以下是我对跨学科跨文化沙龙的一些体会。可能写得比较俗,但俗得真实。欢迎大家多批评。

沙龙是一个筛选机制。它让对特定主题有共同兴趣,对生活有相近理解,并且愿意克服一些成本,尤其是机会成本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平等而平和地交流,通过交流来了解彼此,选择和结识新的朋友、新的三人行、新的我师、甚至新的“我”。

从2004年冬组织沙龙到2010年春,虽然中断过1年半,但是前后加在一起也有很久了。对沙龙有感情,也从中收获很多,最多的,或者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和他们聚在一起、一起共事是我的幸运,我的快乐。组织沙龙很难,有阻力,有非议,但我庆幸,在许多朋友的支持下,这个平台一直活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体会,那么最简单的概况也许就是下面的一些片段,和大家分享。

三人行必有我师。

0.三:“Null ist nicht nichts. (译文:零并非什么都不是或什么也没有)” 这是我女儿幼儿识数字书中的第一句话。很有哲理。0之所以和三有关系,至少在我理解,是因为三人及三人以上才有所谓的客观与理性。一个人,或者只面对另一个人,我们是无法真正看清自己并看清这个世界的。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视角,经验,观点,甚至偏见、误解、傲慢、甚至一些(愿意坦白承认的)无知,因为没有无知也就没有求知,没有求知,那么知与否就成为了没有人提起的问题。但是三人或多人的交往,需要所有这些人都能够学会宽容,才可能实现和谐、效率。而宽容,往往与自我清零有关。这好难,要做到就需要不断练习,挑战自我的偏见/胆怯/傲慢/或者明知却又不愿袒露的无知等等。三不仅需要零,而且就恰恰仿佛零,因为那是我们通往理想与客观的起点。

1.人:如果不善于从身边普通人那里学习,即使与名师/名人在一起也未必真的能把握好机会;反之,一个能够善于从身边普通人身上学到东西的人,大约也(有朝一日)也能够更好地从名师/名人那里学到更多。

2.行:没有谁是一下子可以成功的,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包括我们自己,以后都可能在某个领域里取得成绩。倘若我们藐视身边的普通人,岂不就等于认同别人藐视我们自己,岂不就等于关上了现在就和未来可能成功的人结识的机会?

3. 有:有与无,许多时候只是一念之差。但没有尝试,没有尝试的意愿和准备,那么也就等于失去了给自己一念之差的机会。当然,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不需要很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掩耳盗铃地以为没有这样的机会可能被我们错过,也不等于我们停止错过会是坏事。

4. 我:至少这是本人一直以来的观点——如果我们不言说,不和其他人交流,我们就很难真正了解自己,更无需提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了。交流的目的也许未必是为了达成一致,也未必是为了得到认同或者被看得起,而是一种通过言说而让自我精神世界得以被越来月细致地描绘,哪怕是矛盾的描绘,以及通过倾听、思考、比较、分析后对他人精神世界新的识别,哪怕是错误的识别。但交流很不容易,而世界恰恰是被交流推动的。善于交流的人可以得到很多,也可以让与他/她交流的人收获很多,而这些收获因为善于交流的人而呈现网络化和几何级增长,尤其是从中获得的对自己的了解,对所谓“我”的感知。

5. 师: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不是仅仅鞭策学生的,也是对台前言说者的鞭策。一个人有勇气出来和大家分享知识,自然要比台下随便过来听的人做更多准备,要有更多勇气、承受力。倘若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有人请我们自己去讲某个主题,我们是否会有勇气和意愿来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得?如果我们有勇气和意愿,那么我们也就需要为之而付出不懈努力,才对得起邀请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自己,尤其是那天来听的人。所以,对于这些愿意讲的人,他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并非那些他们具体讲的,而是他们的勇气、意愿和勤奋。有这些要素的人,,我愿意与他们结识,不仅因为他们具有这些一般人可能没有的要素,也因为我相信他们凭借这些要素继续不断努力则终有一天会成功,会取得他们自己满意的成绩,我祝福他们,也相信他们会带动我自己。倘若大家仍还愿意承认存在“陶冶”的话,那么至少我自己觉得,如此的积累,让我不仅有收获,而且从不同角度/层面得以陶冶。

具体到这一次沙龙。我自己参加了这次活动。报告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形式还是报告人本身。类似职业规划一类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名人来指点,而只是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角与思路,轻轻点拨我们一下。因为真正能帮助我们自己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并真的愿意——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话。

有时,我们会觉得身边缺少点什么,而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那个人,就仿佛大话西游中给至尊宝三颗痣的人。寻找是我们许多人人生的使命,有时置身于某种环境,会让每加快这寻找过程,并让我们对寻找本身有新的理解。这几年来,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合合分分分分合合,跨学科跨文化沙龙和所以一起跨学科跨文化沙龙给了对寻找本身新的理解。对此,我非常感谢他们。

浅见,与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17 15:48 , Processed in 0.08597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