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7|回复: 4

婚姻的经济学指南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2 23: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经济学家看来,这话昏头昏脑,什么信息也没有。请问,世上真的有“生死相许”的人吗?当然不能说没有,但少得可怜。更主要的是,对于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来说,爱情与婚姻也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主要目的不是疯疯癫癫、寻寻觅觅,更不是什么“生死相许”,它带给人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同样要经由理性的选择,并符合经济学的理性分析。

那么,人们谈情说爱,喜结连理,究竟图的是哪门子收益呢?马克思作过一番分析,认为爱情迷人的面纱后掩盖的是“生育后代”的目的。其实在现代社会,生育完全可以不必通过婚姻来完成,弄个玻璃管子就行,花钱也不一定多,何必一定要借助于婚姻,绕那么大一个弯!有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许更为确切。

婚姻的作用: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调女弄子的天伦之乐。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若问在印度和中国农村,女儿一般远嫁外地,为的是什么?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农业歉收的风险。婚姻有这么多收益,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结婚”而不是“独身”。

对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早已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利·贝克尔开拓在前,读者可径自找来他的《家庭经济学》一读,无需我辈再饶舌。不过,新问题层出不穷,现有朋友提出的17个问题在此,在加利·贝克尔教授那里恐怕找不到现成答案。笔者不妨就这些中国“土生土长”的话题试作一回答,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济学的智慧,同时就教于方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心目中,中国当前存在着一个大致称得上是有效率的婚姻市场,人们在市场上自愿、平等地达成婚约。

笔者的全部分析将以此为前提。这一前提有没有依据?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作了一项有关“中国婚姻质量”的调查(下面的讨论还要多次引用这一调查,但不再注明),目前中国父母包办的婚姻约占14.4%,自己认识或介绍认识的占85.6%,同时有75%的婚姻达到中等水平,3%的夫妻关系为高质量和完美型,只有22%为低质量。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确存在着婚姻市场,而且颇为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23: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茅于轼: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研究所所长。其著作《生活中的经济学》、《谁妨碍了我们致富》影响了很多非经济学读者。

  小宝:上海季风书店老板,专栏作家。

  赵晓:青年经济学者,万科论坛《经济人俱乐部》版主,在《财经时报》等不止一家报纸上开有专栏。

  新周刊:谁是婚姻的最大受益者,男人还是女人?

  茅于轼: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如果不结婚,是男人还是女人损失更大?以前,除非有相当的谋生能力,否则女人的生活来源就要受到影响。在经济不独立的时代,女人不结婚的损失更大。

  结婚是一个双赢方案,因为出于自愿,并且双方受益。至于谁结婚受益更大,应该是经济不独立的一方受益更大。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女人也有不结婚更好的,结了婚姻可能更受罪。

  赵晓:对于一个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富于效率的婚姻市场来说,结婚意味着双方签订下合约,“交易”达成,“交易”对双方均有预期收益。至于男女双方谁从婚姻中获得的收益最大,从理论上说恐怕是一半对一半,具体则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可以把离婚看作一个“信号”指示器。如果男方提出离婚,那么意味着女方从婚姻中获得的收益大于男方;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则意味着男方从婚姻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至于量化的分析,可从离婚的补偿费用大致推断。

  小宝:现代婚姻制度是人类的设计,并不是天经地义。从人性的角度讲,男人和女人都是婚姻的受害者。可惜的是,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比现在的婚姻更不坏的制度。

  新周刊:女大男小的婚姻和男大女小的婚姻,哪种更合理?

  茅于轼:从自然法则来看,女的因为活得时间长,如果男大女小,那么妇女最后会失去丈夫,对妇女不太公平。

  男大女小跟经济地位有关系,因为男的一般经济地位强。女大男小还是占少数,大众比较接受的还是男大女小。

  男大女小取决于一系列条件,比如健康情况。拿我来说,太太小我6岁,但她的健康还不如我,我一个月出两三次差,有时还跑到国外去,而她就不能习惯变动的生活。至于男小女大,我儿子就是小他爱人一岁,这是出于他们的自愿选择。

  女大男小,也有的是出于女同志特别强,所以找一个比较小的男朋友。

  赵晓:经济学相信,自愿、平等基础上的交易均为合理交易,因此无从抽象比较在具体生活中,女大男小的婚姻和男大女小的婚姻何种为更合理。

  不过,从经验和概率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男大女小的婚姻要优于女大男小的婚姻。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各国的初婚年龄总体上都是男比女大。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只有1岁左右;最大的是马里,高达11岁。西欧平均相差2.5岁,东欧和南欧3.5岁,北美相差2岁,南美差2-3岁,日本差3.7岁,印度近5岁,中东约为4岁,非洲一般在5-10岁。我国的差距较低,80年代只有2.7岁,近年来差距有扩大趋势。据最新调查,妻子年龄大于丈夫3岁的只有1.8%,大1-3岁的约12.2%,夫妻年龄相同或丈夫大于妻子1-3岁的最多,达56.8%,丈夫大妻子6岁以上的也已经达到8.4%。所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男大于女的婚姻,其胜出的概率更大。

  小宝:现在的婚姻伦理是一夫一妻一生制,本身就相当不合理: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生理,所以在婚姻里很难谈什么叫合理,能谈的是谁更有利。女大男小或者男大女小的婚姻里一般是谁年轻谁有利。

  新周刊:有钱人的婚姻风险更大?

  茅于轼:有钱人的婚姻风险更大。有钱人选择的机会多,变化更大些。漂亮的人也是如此。男男女女如果有财或者有貌都面临更大的婚姻风险。

  最近我看了《香港商报》上关于世界冠军N君的报道,那是非常典型的失败的婚姻。他后来的太太追求他,我猜想是因为他曾是世界冠军,有名也有利。N君于是离了婚再结婚,后来又离了,想再回头跟第一个妻子复合,但已很难了。

  “二奶”现象也是有钱人婚姻风险的另一个证明。

  赵晓:这句话问得不是特别清楚。我想问者的意思是女孩子嫁给有钱人的风险是不是更大。我的答案很简单,“Yes”。原因也很简单,假设其它条件相同,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原理,你嫁的人越有钱意味着投资的收益越高,必然要相应承担更高的风险。

  小宝:中国的老话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新周刊:如果婚姻是个市场,谁是抢手货?

  茅于轼:婚姻的目的一是性的需要,二是生产的需要。现在很多人结婚时未有生产打算,生育倒成了副产品。主要是性的需要,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满足性的需要的成本低。

  从经济上讲,两个人的生活比一个人成本低,抗风险能力更强。由于这些原因,也就可以把婚姻看成是一个市场,谁更能满足这些需要,谁就是抢手货。

  赵晓:选择婚姻涉及到财富、地位、健康、教育、相貌、年龄等因素。综合得分高的人就是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比如,香港的李泽楷就因此被捧为“至尊王老五”。

  小宝:这个问题有点似是而非,在一般市场上,消费者就是消费者,商品就是商品,两者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如果把婚姻比作市场,消费者和商品就会混为一谈。这样说吧,如果婚姻是个市场,谁是选择权较大的消费者,谁就是抢手的商品。

  新周刊:美貌与年龄的优势(男女都看)

  茅于轼:视具体人而定。有的人很有钱,他(她)不在乎对方是否有钱,就把别的如年龄等优势当成第一重要的衡量因素。有的人很缺钱,就把钱看得很重。

  赵晓:男人年龄不是越小越好,反而是成熟一些较好,但年老后优势衰退,因此其得分分布类似一条抛物线。至于女人的美貌,则是越漂亮得分越多,因此基本上近似于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射线。

  小宝:美貌和年轻的保鲜期都不长,不抓紧时间善加利用就无优势可言。

  新周刊:中国的“怕老婆现象”

  茅于轼:全世界都有“怕老婆现象”,不独中国如此。中国的家庭目前多数还是男人占主导,男方更有发言权,尤其在农村。其因,一般是男的赚钱比女的多,经济上占优势地位。

  男的怕老婆比女的怕丈夫更好些。如果男方的经济地位更强,而让女方起家庭主导作用的话,说明家庭更平等些。当然,最好是互相尊重,有一句古话叫“相敬如宾”,这句话非常正确。西方社会的夫妻关系,一般而言比中国的更平等些,尤其和中国的农村比。

  赵晓:大肆喧染、举世闻名的所谓中国人“怕老婆现象”,其实是子虚乌有。调查数据显示,在“谁拥有家庭实权”一项上,中国的家庭中31.3%的家庭实权在丈夫手中,52.6%的家庭是“差不多”,只有16.1%由妻子做主。可见,中国仍然是个“男权社会”。中国的男子们大喊大叫“妻管严”,怕是别有用心!

  小宝:中国好像只有怕老婆的民间文学,你能在周围的熟人中找出三个以上怕老婆的男人吗?

  新周刊:坏的婚姻可以导致……

  茅于轼:就像卖西瓜的人总是挑好的先卖掉,而最后所有的西瓜都会卖完一样,男人和女人最后都得结婚。婚姻的好坏不取决于结婚和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而是取决于结婚之后。大部分的婚姻悲剧都是缘于双方处理不当,以牙还牙,没有爱心和容忍。在此,性格不合不是一种合适的解释。年轻人结婚之后非常需要教育,以提高婚姻质量。

  赵晓:不均衡,夫妻双方精神、健康等福利状况的下降,第三者插足,小孩、双方亲属福利状况连带下降以及社会总体福利的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解除契约——离婚。在离婚的情况下,大量的“沉没成本”将无法收回……

  小宝:可以导致一个人的成功。因为所有功成婚变的男女都说自己的婚姻一塌糊涂,所以在中国很多成功者的身后,有着一段坏掉的婚姻。

  新周刊:迟婚现象

  茅于轼:迟婚有很多原因:一是受教育的时间长了,读了大学还读硕士博士;二是性的开放,不结婚也可找到性伴侣;三是信息社会选择的多样化,人的心里比较活,不太专一了;四是社会的宽容度大了,对晚婚的人不大说三道四了。

  迟婚对人口控制肯定有影响,中国仍是人口大国,迟婚有助于人口减少。

  赵晓:“迟婚”表明婚姻成本上升,或相对收益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

  成本上升方面,由于在大部分的时间段中,人的收入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当女方要求更高的嫁妆时,意味着婚姻成本上升,“持币待购”的时间将延长,被迫性的“迟婚”现象将出现。相对收益下降方面:比如,现代人更看重“事业”,希望先立业,后成家,意味着婚姻的收益相对“立业”出现下降,主动性的“迟婚”现象将出现。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80年的报告的显示,当年45-54岁的男性人口中,结婚年龄低于20岁的,有35%的人收入低于1万美元;结婚年龄在21-29岁的,只有17.5%的人收入低于1万美元。从收入看,18岁以下结婚的为1.4万美元,19-20岁结婚的为1.7万美元,21-29岁结婚的为1.9万美元。证明要想收入高,结婚的确就得晚。

  另外,社会约束条件的变化也会改变婚姻成本或相对收益,从而影响婚龄。比如,城市化建设出现障碍,城市住房价格上升,意味着成本上升,被迫性的“迟婚”可能出现;当未婚亦开始变得可以容易地获得性生活,意味着婚姻“性的满足”的效用相对下降,主动性的“迟婚”亦将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23: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周刊:名人绯闻是好是坏

  茅于轼:有的名人就是靠这些事炒作起来的,例如电影明星、运动员;也有人可能这样以虚假的信息成本来牟取更大的名利。但对有些有影响的人来讲可能是一个伤害。人有隐私权,只有政治家同意放弃隐私权。

  赵晓:好。理由是,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福利。因为受损害的名人是少数,而社会上大多数人有了丰富的谈资,福利提高,总体上福利的提高大于收益。另外,名人有时还可以从绯闻中获得额外的福利,如吸引“眼球”数的增加等,因此有时是“帕累托改进”。

  小宝:绯闻是名人的广告。广告投入计入生产成本,绯闻是生产名人的一项开支--表面上看是付出,实际是为了把名人卖得更好。不过名人绯闻和产品广告一样,花费不能太大,按照我们国家税务局今年的标准,应该控制在总营业额的2%以内。

  新周刊:夫妻的AA制代表进步吗?

  茅于轼:我不太赞成把财产分得很清楚。

  一个家庭需要稳定。对婚姻的稳定性有怀疑才会这样。当然,如果双方同意,它也不是一种很坏的做法,可以避免万一出现的纠纷。

  赵晓:是。理由在于,婚约中双方的产权如同资产产权一样,越是能够清晰界定,越是意味着社会在技术或制度上的进步。

  新周刊:婚前财产公证只对有钱人有利?

  茅于轼:是这样子。没什么钱的人也没什么财产,也不需要什么公证。

  赵晓:否。产权清晰有利于交易双方,而不是某一方。

  新周刊:如果离婚,青春补偿费该怎么算?

  茅于轼:除非这种婚姻是欺骗而非自愿选择。比如对对方有隐瞒。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认为是欺诈,要求赔偿,我也不是太清楚。没有这种补偿费的话,该谁补偿谁?

  赵晓:无法事先界定,只能由一对一的博弈、交易来定。理论上,从零到无穷大都可能处在合理的补偿区间之内。

  小宝:还是打个比方。比方说有个韩国青年向日本战争索赔。他的索赔理由是他父亲战前是个小业主,特别聪明,经商有道,后来参加了抗日,致富之路中断。他现在要求按照他父亲60年前一夜发达然后年年暴富的估算给他赔偿,差不多就是一个孙正义的身价。虽然他父亲当年真的有可能做得比今天的比尔·盖茨还要大,但估计他还是一分钱也要不回来。如果这个韩国青年的索赔成功,青春补偿费怎么算都行。

  新周刊:异国婚姻是高投资高回报?

  茅于轼:异国婚姻高投资高回报也是高风险。总体是好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对世界走向和平与合作是有好处的,越是一个隔离的封闭的社会,越是危险。

  开放的社会比较稳定,婚姻的开放是更根本的开放,甚至比改革开放更彻底,把国家、政体、宗教、信仰所造成的界线都取消了。

  我猜再过几百年一千年,很可能就没有国界了,二三百年内都有可能。

  赵晓:未必!关键要看是上嫁(娶)还是下嫁(娶)。因而,与“异国”与否无关,只与财富、地位、健康教育、相貌、年龄等综合得分相关。另外,高收益高风险为一般投资原则,同样适用于婚姻市场,但高投资是否高回报则不确定。

  一位曾在新华社工作过的朋友讲过这么一桩子事。十年前,他的一位同事捕捉到一个大新闻——一位瑞典姑娘嫁给了一位安徽农民。一时间,弄得大家无比激动,好像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大的外交胜利似的。仔细了解事情经过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位小伙子户籍身份是农民,但真正的职业却是一位流浪画家,时年23岁,身高1.81米,风流倜傥。而那位“洋妞”呢,时年38岁,既老且丑,而且有些神经,用采访记者的话说,是那种明明一点不懂中国文化,却偏说自己热爱中国文化的主。朋友的结论就是,两情相悦,是人家的私事,没有什么好说的,既不能说农民娶洋妞就赚了,也不能说靓仔被人抠就赔了。足见异国婚姻谈不上什么高投资高回报,除非限制于某一特殊类别的异国婚姻。

  新周刊:相亲的作用

  茅于轼:在发达国家,取代相亲的好像更多是社交、各种PARTY。相亲的作用是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赵晓:增加彼此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新周刊:未婚妈妈特别傻?

  茅于轼:幸亏打胎还比较流行,要是在堕胎非法的国家就更麻烦。

  未婚妈妈现象说明社会上部分人对性的事不太慎重,缺乏考虑。人类几千年把性弄得比较神秘,也是因为它需要慎重;现在太随便了,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赵晓:未必!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同的,作未婚妈妈也是一种理性选择。美国2000年未婚妈妈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一,谁能说美国女孩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23: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周刊:网恋成本最低?

  茅于轼:网恋只是一种渠道,一个开始,它为人际交往和恋爱增加了一种机会。

  网恋的成本在两个人的认识过程是低的,但在以后的恋爱过程也不低。我的一个亲戚很多年没有异性朋友,却能在网上交了一个。不过,他要从北京坐飞机去武汉,成本也不低。

  赵晓:错。一见钟情白头偕老者成本最低,堪称以最小成本获最大收益的典范,当然属可遇不可求、高风险高收益一类。网恋在某些方面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但在某些方面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不见得是成本低的一种“交易”方式。最近,四川一位18岁女孩网恋上一位“将军小子”,千里迢迢跑到江苏见如意郎君,原来是一位11岁小学生。网恋成本是不是低,由此可略见一斑。

  小宝:网恋通常是给社交残障人士的福利。福利产品的费用相对低廉,但福利产品只解决最低水平的生存需要。

  张五常:一个经济学家的非经济学解释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有《佃农理论》、《卖桔者言》、《经济解释》等多部著作传世。为人狂放不拘,有名士派头,可谓性情中人。)

  新周刊:谁是婚姻的最大受益者,男人还是女人?

  张五常:一样的,我就没后悔过。

  新周刊:女大男小的婚姻和男大女小的婚姻,哪种更合理?

  张五常:男人大点比较好,应该是男人疼女人嘛。

  新周刊:有钱人的婚姻风险更大?

  张五常:不是啊,“贫贱夫妻百事哀”嘛,有钱没问题的。

  新周刊:如果婚姻是个市场,谁是抢手货?

  张五常:以后是女人了吧,都不生女孩,女孩会少了。现在男女的比例还差不多。

  新周刊:美貌与年龄的优势(男女都看)

  张五常:我挑选女人是不大管相貌的,女人要生养小孩,男人事业紧要。

  新周刊:中国的“怕老婆现象”

  张五常:老婆是用来爱的,怎么会怕呢?不应该怕的。

  新周刊:坏的婚姻可以导致……

  张五常:很坏,很坏,没法说。

  新周刊:迟婚现象

  张五常:因为时间宝贵嘛,女人也要事业的,所以没时间结婚了。生小孩带小孩很花时间的,如果不要小孩那就没什么大理由结婚了。

  新周刊:夫妻的AA制代表进步吗?

  张五常:我不喜欢,结了婚就不要计较那么多,要不就别结婚。我都是交给老婆,自己不理的。

  新周刊:婚前财产公证只对有钱人有利?

  张五常:婚前财产公证美国也有,我知道。要是你爱一个女人,就不要计较,哪怕她明天就分走你一半财产。

  新周刊:如果离婚,青春补偿费该怎么算?

  张五常:女人要青春补偿费,那男人呢?当初你不是爱他才嫁给他吗?

  新周刊:异国婚姻高投资高回报?

  张五常:这是正常的,以前是嫁共产党员,现在是找外籍人士。

  新周刊:相亲的作用

  张五常:相亲没什么所谓,结不结婚还是看自己吧。

  新周刊:未婚妈妈特别傻?

  张五常:那不是,有人不愿结婚又中意小孩嘛。

  新周刊:网恋成本最低?

  张五常:这最傻了,又见不到面。

  婚姻箴言

  婚姻契约是“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

  男女结婚,图的就是长期的合作和保障。婚姻契约是“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一个52岁的已婚者,是否应该为自己25岁时签定的婚姻契约负责呢?当然应该负责!所谓“负责”,就是指破坏婚约的人应该承担较重的代价。

  不管《婚姻法》修改成多严厉还是多宽松,受影响最大的只是颁布法律时已经结婚的人。对于尚未结婚的人,他们会审时度势,调整策略,合理预期,保护自己。离婚变得更难以后,离婚的人的确会减少,但结婚的人也会减少,而现在不结婚或推迟结婚的人,或许就是法律修订前容易离婚的人。

  ——薛兆丰《婚姻的契约本质》

  世间没有免费的性事

  性是参与者互有所得的生产和收获,性交的生产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相同,同时亦有“成本会计”,其中包括机会成本、直接支出、间接开销(如饮食)、怀孕风险、努力的支消、违反道德标准的精神负担及可以扣税的支出。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同理,世间亦没有免费的性事!

  做爱必须参与者充分合作才能产生“效应”的人生经验,臻此境界须有二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对方不能逃避其应付的责任;其一是彼此都明白身兼施受双重角色。换句话说,性行为的伙伴都在追求同一目标,这种特性令性爱和一般日常活动尤其是商业交易有所不同。

  ——林行止《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性行为是富理性的

  “道德”和“感情”这类抽象名词,无法解释性行为;性欲是与生俱来,但具有强烈的理性成分,惟有经济学才能做出合理解释。爱滋病令人们在性爱方面较为谨慎,适足以说明性行为是富理性的。

  野花为何会比家花香,拈花惹草为何更具吸引力?妻子或女朋友(丈夫或男朋友)对性服务不取分文,收费妓女变不能靠“大出血”招徕顾客(没法比妻子或女朋友便宜),因此,她们惟有花样百出提供与妻子或女朋友不同(用经济学术语是“差别化”)的服务,才不致床第冷落……

  ——美国“经济法学”先驱波茨纳《性和理智》观点

  人们结婚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收入

  人们结婚的目的是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得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超过单身收入,那么人们会选择结婚,否则就会宁愿选择独身。结婚有收益,比如两个人可以互相照顾,或者获得社会的“正常”评价和认可,由于规模效应而节约生活开支等——曾经有位学生要我具体说结婚的规模效应,我说:“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两个人结婚后只需要一套厨具,这就是规模效应。”结婚也有成本,比如搜寻婚姻产品信息,请客吃饭,在恋人身上的投入、下聘金、负担责任等等。人们结婚与否,总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

  婚姻是一种商品。如同所有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一样,婚姻也存在一个交易市场——婚姻市场的存在也表明人类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

  现代社会独身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很忙,搜寻婚姻信息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实际调查发现,白领阶层比蓝领阶层独身更多结婚更晚,其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在于白领阶层更忙,有更多赚钱机会,因而进行婚姻信息搜寻的成本更大。

  ——董志强《婚姻的经济分析》

  网恋的成功率低,是因为想象空间太大

  网恋的兴起只因为其搜寻成本非常低,比如搜寻一个异性只需要几秒钟,送一束电子鲜花根本不花钱,又少了面谈的紧张和尴尬(这也是一种心理上负担的成本)。有调查表明,容易陷入网恋的人常常是性格内向或工作繁忙的网民,而他们在现实中要恋爱需要付出的成本比一般人要高。由网恋而步入婚姻殿堂的人非常之少,网恋成功率之所以低,原因则在于:网络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大,于是难以了解对方的完全、准确的信息,当然对于婚姻产品的品质的信息,也就难以把握了,从而婚姻产品交易的风险加大,于是交易的数量就会很低。

  ——董志强《婚姻的经济分析》

  缩小贫富差距比限制离婚更解决问题

  我国已一跃而成为“离婚大国”。每年都有一百多万对劳燕分飞。换句话说,每两分多钟就有一宗离婚案。离婚者的婚龄在缩短。

  在提高婚姻质量方面,与其从法律上大加限制,不如从缩小贫富差距上多下功夫。从统计数字上知道,婚姻质量最差的大多是暴富的富人,破坏他人婚姻的也大多是暴富的富人(包括以权致富者)。多收些利息税、遗产税、所得税、购物税、限制富人收入才是釜底抽薪,比限制离婚更能解决问题。高低悬殊不大了,谁还在婚姻上“这山望着那山高”呢?

  离婚率是有极限的。说我们的离婚多,是多在绝对数上。从离婚率上看,中国比美国,俄国低得多。等到离婚率过高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幼儿园容纳孩子,没有那么多适合单身家庭住的房屋,在离婚、再婚的过程中出现“新人不如旧人”的概率多了,社会自然承受不了,自然会有人叫起来。如果人们再发现频繁的离婚不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离婚率就会“涨定板”。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判断婚姻存亡的标尺只能是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4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婚姻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东西,一经理智的分析有点显得少了点了人情味。你看看德国人写的《调情的艺术》,看看人类是怎么调情的吧。同样你可以学到怎么调情啦……呵呵呵……对没有恋爱经验和有过恋爱的人都有帮助的,去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0-1 10:23 , Processed in 0.0807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