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2-9-2 15: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旅美散记 之八(花絮六则)
旅美散记 之八(花絮六则)
(九)
1,吃在美国
出发前我们非常担心吃不惯美国的西餐,所以大家相约都带上了白酒、四川榨菜等应急之物。离开上海,我在去日本的飞机上吃了走出国门后的第一餐。记得我向空姐要的是一份面条,打开餐盒之后我才真正领教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份面条既无形状,又无味道,同糊墙的浆糊没有什么两样。我非常纳闷,这种食品怎么可能把洋人喂得个个肥头大耳?
真正到了美国,我才发现带食物出访是多余的。在美国我们走了7座城市,进过数十家餐馆,全都是吃的中餐。菜的品种、烹饪方法、颜色口味我看同大陆无异,在洛杉矶甚至还品尝了地道的云南特产“过桥米线”和中式早点——油条豆浆。即便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腹地你也可以找到味道不错的中式快餐店。有人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此话一点不假。是勤劳的华夏儿女使东西方饮食文化得以交流,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缩短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使我们吃在美国就如同吃在中国。此时,你不得不感叹人类的聪明,创造了“地球村”这样准确、科学的名词。
2,美国的WC
在中国的大城市,wc是“厕所”或“茅房”一词的英文缩写。现代的文明人把这个中国古代名为“五谷轮回之所”的地方称为“卫生间”,把上厕所称为“如厕”、“方便”。据说外国人对大陆的公共“卫生间”颇有微词,因为那里有的卫生状况不堪入目,有的对个人隐私全然不顾。尽管近些年来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使欲到公共“卫生间”去“方便”一下洋人望而却步。
美国的情况如何呢?首先,所有的公厕都是免费的。(公厕收费是一种乘人之危的缺德行为,水火无情,人不着急会跑厕所吗。大陆大大小小的公厕都有娘子军把守,可恶至极。)其次,所有的公厕都宽敞明亮,非常干净,进入这种公厕简直是一种享受。此外,所有公厕都有齐全的设备,十分方便。比如各种手纸、洗手液、烘干机等免费供你享用。其实,这些中国大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问题是雁过拔毛成了人们的职业病,入厕收费、候车收费……。“收费”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就连小两口离异,还要向对方收取“折旧费”、“磨损费”、“青春损失费”。呜呼!巧立名目,收费成癖,哪里还有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美国人是极不安分的,据说厕所有时也会成为他们取乐的场所,报载,某年洛杉矶湖人队同另一队比赛时,比赛场馆内厕所的两道电子门里分别输入了支持两队的密码,出厕所时,门上的电子传感器会问你支持哪个队,如果你的回答正确,厕所门马上打开,反之,30秒后你才能出去。
3,美国人的外包装
我们虽然是冬季到的美国,但是旧金山温暖如春,芝加哥白雪皑皑,华盛顿秋雨绵绵,洛杉矶烈日炎炎,可以说数日之内在美国经历了四季的变换。因而,我们有机会领略了美国人四季服装变化的基本走向。西装源于西方,在我们的想象中,美国人的外包装理所当然的的应该是西装。其实不然,除了少数正式场合外,很少能看见美国人穿西装,无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也无论是男是女,最典型的装束是旅游鞋、牛仔裤。如果天冷的话上装多半是羽绒服、绒线帽,如果天气不冷上装就五花八门了。总之,美国人平时在穿着上讲的是随意、宽松、舒适,在非正式场合是不刻意修饰的。
有意思的是西装在中国大陆却非常流行,冬天有皮西装,夏天有超薄西装,上班有西服套装,下班有休闲西装。就连卖菜的小贩、杀猪卖肉的屠户身上也套着西装。改革开放前,人们都穿着蓝灰色的衣服,走在大街上的人群就象蓝色的蚂蚁一样。刻板的思维,把人们的生活情趣、爱美天性统统泯灭了,难怪洋人批评中国是“蓝蚁之国”。如今,要是洋人看见中国农民穿着西装下地干活不知会作何感想。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服饰的变化自然显著,客观的说,中国人的穿着不比美国佬差多少。
4,儿童不宜
国内媒体说“暴力和色情充斥着美国的文化市场”,实际情况怎样呢?我们在访问中留意观察了美国的文化市场。如果说美国的文化中没有色情与暴力那不是事实,据朋友介绍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划有“红灯区”,从华人报纸的广告上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脱衣舞表演。客观的说没有“色情与暴力”就没有美国文化。
“儿童不宜”的警示语或许是美国佬发明的,成人和未成年人在影视等文化接触范围上是有严格的区别的。从我们所到城市的电视节目来看,内容是干净、健康的。广告似乎是主打节目,其间穿插着一些搞笑的表演,万一有了“露”的地方,也作了“马赛克遮挡”的技术处理。在有的城市还可以看到台湾以及大陆的电视节目。至于宣扬色情与暴力的节目,朋友说是通过收费的有线节目来传送的。从书店出售的图书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象《花花公子》这类黄色的杂志,出售前都是用塑料袋密封着的,而且陈列在小孩取不着的不太显眼的地方。总的看来,表面上美国是一个非常文明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殊不知,一块“儿童不宜”的遮羞布下掩盖着美国“文明社会”肮脏恶鹾的另一面。在美国文明与肮脏都是真实的,美国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组合奇特、不可思议的怪物。
5,教科书
美国的中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包括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学校免费提供的。在芝加哥访问的时候,我们看到校长办公室里的巨型书架上堆满了学生使用过的教科书,书本是硬皮精装的,深兰色封面,新旧不一。原来,这些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是每学期结束后学生上缴给学校的,目的是让下一年的学生继续使用。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使用时不得将教科书损毁,不得在教科书上乱写乱划,否则,照价赔偿。从这些书的质量看,每本书使用五年是不成问题的。美国人非常精明,这种课本使用办法确有诸多好处,它既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浪费,又可以减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
中国2000年有2·27亿青少年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其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大约2亿人口,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花费50元的课本费计算,全年就是100个亿,这些钱如果节约下来,可以少砍多少用于造纸的树木?可以办多少个“希望小学”?可以让多少个贫困失学儿童复学?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尚且注重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教育经费精打细算,处在经济相对贫困中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呢?
6,领先一步的美国乞丐
在旧金山参观完市政大厅后,朋友主动提出带领我们去看美国的乞丐。开始我以为是朋友给我们开玩笑,后来当我们在市政厅附近真的见到美国乞丐时,我才感到朋友话是认真的。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乞丐的小汽车就停在他的附近,原来他是驾驶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进行乞讨的。导游小许告诉我们,这些行乞的流浪汉其实都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不愿意呆在家里,觉得流浪更为自由。因为政府不提供酒钱,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在向行人乞讨酒钱或者是汽油钱。不久我读到一份资料,证实朋友的话是真实的。资料称,为了救助最贫穷者,加利福尼亚州的伯莱克发行了一种“慈善券”,代替现金散发给乞丐,券上印着“可换食物、汽油票或支付洗衣费,但不能用来购买烟酒,也不能当现金使用。”也就是说流浪汉吃饭靠政府,烟酒靠行乞。后来,我们在芝加哥的桥涵中,费城的街心草坪里,华盛顿的大楼廊柱下都见到过这样的流浪汉。
行乞的职业化在中国早已见诸报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据说他们的收入不菲,其中有的已大大超过正常劳动者的收入,不知道社会学家是怎样看待和解释这个社会问题的。奇特的是美国的行乞不仅职业化,而且进入到了知识化、专业化的高水准。为了提高乞丐的乞讨能力,美国纽约开办有“乞丐学院”,学制6晚,学费100美圆,前4个晚上是行乞理论知识培训,后两个晚上是在院长指导下到街头参加社会实践,成绩优秀的学生,每月收入可达2000——3000美圆。洛杉矶35岁的企业家米克·普拉布林推出了《行乞套餐》一书,声称只要熟练掌握该书理论,配备必要行装,保证每年可以乞到3万美圆。更为奇特的是他们中的高手竟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报载,美国丐帮女头目南哥丽芙姬曾组织了一个189人的“乞丐旅游团”,她们从纽约出发,经意大利到达法国、德国、挪威、瑞典、芬兰,历时240天,其中行乞141天,游览99天。这群丐帮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遍游西欧,饱览各国风光名胜,这与他们受到过的“学院式教育”不无关系。美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处处领先的国家,在行乞这个领域里,美国的乞丐比别国的乞丐着实又领先了一步。是啊,高度发达的国家,养育出了一批高水准的乞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