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8|回复: 2

[导读] DSH作文中有关自然与环境学科的中文注解(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5 22: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熱帶性低氣壓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好幾個同時存在。

    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及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颱風是一個氣壓很低的低氣壓,氣流以逆時鐘方向向中心旋入〈南半球為順時鐘方向〉,風力從外向內逐漸增強,到中心附近達最強,但中心卻是雲量稀少、風力微弱,就像浴盆放水一樣,水流以漩渦流向中心後從洞口流出,水流愈近中心流速愈快,在中心呈中空現象,颱風亦是如此,中心的中空地區稱為颱風眼。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22: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DSH作文中有关自然与环境学科的中文注解(二)

雲的基本常識

    上升的空氣逐漸冷卻,其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會附著在細微的塵粒上,凝結成小水滴,大氣中許多微小的水滴、冰晶和其他細小的質點,懸浮在空中的集合體叫做雲,若接近地面的話,我們稱它為霧。

    薄的雲層可以透過較多的陽光,所以看起來是白色的。雲層厚一點,透過的陽光較少,就成為灰色的。雲層再加厚的話,透過的陽光更少,就變成黑色了。但是我們有時候卻可以看到天邊有一朵厚厚的雲,那是因為我們站的地方不在它的下方,可以看到被它反射過來的陽光,所以它看起來是白色的。如果這朵厚雲飄到我們正下方,遮住陽光,就又變成黑雲了。

    雲的型態變化多而複雜,要很清楚地說出每一種雲的名稱,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在紛亂中仍可從組織、型態、特徵等等來辨別。
    以基本型態來看雲,可分為層狀、積狀和纖維狀。以高度來區分則可分為高雲、中雲、低雲和直展雲。若再按形狀、組成和形成原因,就可歸納分成十種雲屬,分別為卷雲、卷層雲、卷積雲、高積雲、高層雲、層雲、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等。其中卷雲的高度最高,形狀好像羽毛和馬尾,完全由冰晶構成,顏色純白。層雲最低,完全由水滴構成,看不出是甚麼形狀,好像一面灰色的布把天空遮住。層雲出現的時候,時常會下毛毛雨。積雲是一種垂直發展的雲,一團一團的好像堆積起來的棉花,主要由水滴構成。積雲如果發展的很高,上部形成冰晶,看起來是白色的,中間和底部的顏色比較暗。夏天時常可以看到積雲,這些積雲越來越厚,到午後往往造成了雷陣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5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DSH作文中有关自然与环境学科的中文注解(三)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的六大影响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UV-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那么臭氧层破坏对地球有那些影响呢,有关专家认为有以下六方面的影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长在315—400nm(1nm=10负九次方m)之间的紫外光称为UV-A区,该区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波长为200-280nm的紫外光部分称为UV-C区,其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波长为280-315nm的紫外光称为UV-B区,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是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
    紫外线UV-B对人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休,如引起白内障用民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力0.6%—0.8%,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800万例白内障病例的发生。
    紫外线UV-B段的增加会损害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研究资料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就会增加2%。
    人体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紫外线UV-B中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尤其是包括麻疹、水痘、疮疹等病毒性疾病,疟疾等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肺结核和麻疯病等细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疾病等。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在已经研究过的植物品种中,超过50%的植物存在有来自UV-B的负影响,如土豆、番茄、甜菜等的质量将会下降。
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对植物的竞争平衡、食草动物、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着潜在影响。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浮游植物通常是高纬度地区的密度较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密度要低10到100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紫外线UV-B强度过高的现象,其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定向分布和移动,因而减少这些生物的存活率。
    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鱼类、贝类等)减少35%。研究人员还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降和幼体发育不全。
   
     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这一巨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
    对陆生生态系统,增加的紫外线会改变植物的生成和分解,进而改变大气中重要气体的吸收和释放。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随着UV-B辐射的增加而减少。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紫外线UV-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也有显著的影响。uv-B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于UV-B对初级生产力的抑制。
    由于南极臭氧洞的发生导致全球UV-B辐射增加后,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受到损害,同时还会抑制海洋表层浮游细菌的生长。UV-B增加对水中的氮循环也有影响,它们不仅抑制硝化细菌的作用,而且可直接光降解像硝酸盐这样的简单无机物种。UV-B对海洋中硫循环的影响可能会改变氧硫化碳(COS)和二甲基硫(DMS)的海一气释放,这两种气体可分别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被降解为硫酸盐气溶胶。
   
     对材料的影响
     因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阳光紫外辐射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这一破坏作用估计全球每年将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研究结果已证实UV-B辐射对材料的变色和机械完整性的损失有直接的影响。而在聚合物的组成中增加光稳定剂的用量可能缓解上述影响。
   
    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平流层臭氧的减少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到达低层大气的UV-B辐射增加。由于UV-B的辐射量,这一变化将导致对流层的大气化学更加活跃。
    首先,在污染地区,UV-B的增加会促进对流层臭氧和其它相关的氧化剂如过氧化氢(H2O2)等的生成,使得一些的城市地区臭氧超标率大大增加。而与这些氧化剂的直接接触会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和室外材料等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其次,对流层中一些控制着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重要微量气体的光解速率将提高,导致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浓度的增加,这意味着整个大气氧化能力的增强。
    第三、对流层反应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颗粒物生成的变化,例如云的凝结核,由来自人为源和天然源的硫(如氧硫化碳和二甲基硫)的氧化和凝聚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5-2-20 04:02 , Processed in 0.0880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