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1|回复: 6

ZT一些关于设计学习和设计史的说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6 15: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有时候会去看一看王受之的blog,觉得不错,和大家推荐:
http://blog.sina.com.cn/wangshouzhi

下面是今天看到的,摘录:

1、问题:王老师,您和许多大师一样,很好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为您现在的学术造诣和艺术修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化修为、综合素质与其童年的家庭教养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积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认为,后天的学校教育和自身努力固然很重要,但要想在设计或艺术方面成就大师之业,如果没有在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下的家族熏陶是很难的。

回答:其实熏陶和影响先后都不重要,主要是需要有熏陶和影响。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在一个艺术圈子里,家人和亲戚也大都是这个圈子里的,受影响比较早。但是也要看到,我小时候的朋友们极少数长大投身艺术的,因此我不认为小时候的熏陶和影响和后天的专业成就有等号关系。一般人的熏陶和影响其实开始于学校,特别是在大学,大学里面人才高度集中,并且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大,在工作单位也会受到影响。一个人其实一辈子都是学习的过程,不在乎早晚,主要在于自己对艺术、设计、文化有喜爱,有要了解和认识的渴望。如果没有这个欲望,就是再在一个大艺术环境里成长,也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此,不要气馁,好好利用在大学、工作环境来补充自己。





2、问题:我是一个学设计的学生,和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出生于贫困的农村,从小的家庭教育也都不太好,虽然我们都有刻苦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我们觉得骨子里的意识形态让我们始终无法超脱艺术和设计的最高境界,虽然已经是研究生阶段了,但还是深感欠缺,我们很困惑……。恳请王老师给予指点……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那个问题很相似。艺术是感觉的东西,多看、多思考,比多念书还重要。所谓seeing is learning,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国内有些研究生,本科不是学设计或者艺术的,以为补充专业知识的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却忘记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视觉体验、没有足够的对设计问题的思考,读得越多反而越糟糕。因为你会忘记了艺术和设计不是可以用简单文字表述的,它们是视觉的东西,因此我的建议就是要多看。我们好多同学从来对展览、对博物馆、对大商店(好像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瑞典的宜家Ikea)都没有兴趣,其实那里才是最好的课堂!





3、问题:王老师,我九月就开始读研究生了,现在反而觉得自己没有了方向和学习的方法,希望老师能为我们现在的高校从事设计专业的学生包括我,指点道路,我们怎么样能把设计做好!这确实是现在高校学生包括老师们都比较困惑的问题!

回答:学习的方法、研究方面其实因个人素质不同是不同的,很难提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不过我在《中国设计教育批判》那篇文章中是提出了我自己的方法来的,可以供大家参考,我再把这几个方面的方法放在这里,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参考使用。



回答:一.整体的历史观

    大概与自己出身自历史研究专业有关,我觉得在研究设计问题的时候,特别需要有整体的历史观。我觉得,文科学生有三门课程是非学不可的: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学。专业史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它的专业性特征,是关于该专业发展的历史;二是它的普遍性特征,它是人类历史、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因此,专业史与普通史具有共性。如果把专业史的发展与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和技术史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地对设计风格的改变、对各个时代设计师的个人探索做简单的描述,其结果必然是忽略了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背景,使设计发展看来好像是某些设计师个体探索的拼合,设计风格的出现仿佛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失去了对设计发展史逻辑性和历史性必然的关注,往往会造成读者的片面观,造成对于设计发展的形式主义看法,形成在讨论设计的时候重形式而漠视历史文脉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只重形式,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无论如何强调设计的创造力及个性发展,设计都无法摆脱文明发展总趋势的影响。

    过去,我自己当研究生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些非常出色的导师——刘绪贻教授、吴于廑教授、韩德培教授等,他们都非常强调整体的历史观,强调做学问的方法。他们本身的历史造诣、外文功底都很深厚,我们这班学生真是受益匪浅。现在我自己带研究生了,最头痛的问题是他们缺乏整体的历史观,甚至对历史的了解也太少。我的对策是布置大量的阅读功课,而且时常抽查,要求学生和我讨论,希望能收到一点效果吧。



二、要了解现有的历史框架

    要想站上学术的高度,需要对本专业的历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全面俯视各种现存的历史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专业史论的重视程度,比过去是重视多了。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研究生院,已设立了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等研究方向。但是对这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粗糙的历史认识之上的,是个非专业的历史框架,这是致命的弱点。一直以来,我们所学习的历史,都是单一的、线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它简单地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而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的整齐划一,各个文明的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身就有很多个框架与方法。对框架不作任何怀疑而仅仅思考其中的枝节,这样的研究,只能说是建立在一个不牢靠或者说是不实在的单一框架上,会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里,应该把所接触的专业史料从头至尾看一遍,对所研究专业的历史框架有所了解。研究生学业仅有三年时间,第一年就是对史料的掌握,对历史模型的构造,对众家学术观点的了解。以学设计史为例:学习一年以后必须能够说出:西方现代设计从1850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发展至今,西方社会对这段历史是怎么看的;剑桥世界史和大不列颠世界史是不同的模型结构,它们存在什么样的争论。一年后,要讲得出来在此研究领域里有多少不同的史论,并能对其做出基本判断。最重要的是不能仅仅迷信一本书。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写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模型,看了某个时期的历史书,不要以为这就是惟一的。针对同一段历史,要找几个不同的模型来看。看完之后,要认真思考不同的人对历史的不同理解,并努力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设计史论类专业比较难研究,因为它研究的是视觉的历史。在这个前提下,视觉的东西很容易阻碍历史的脉络,形象压倒了结构,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上,形象是应该放在结构里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淹没在图形里面,将来是很难拔出来的,因为没有一个历史框架,满脑子就是一个个图形,就会导致把图形拼来拼去的恶性循环。

三、建构自己的研究模型

    作为史论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中国工艺史,还是西方设计史,首先要搭建一个历史模型。专业不同,侧重点自然不一样,有的重视中国的文化,有的重视西方的文化,但是历史框架的建构是同样重要的。这个大的构架就是人类5000年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而对于这个演变的研究,我们有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对历史的研究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历史,重现历史,我觉得这是误区。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了,知道历史是无法重现的。即使是自己的童年,也无法完全重现,有大量的东西被遗忘,能够记忆的只是些重大事件,而不可能是完整的过程。西方新视觉派认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现,这是个根本。比如,想重新描绘一张1900年左右的北京图画,菜市口、大栅栏、灯市口……这些重要的地点你会记得住,这些是框架。不同的人,对北京有不同了解,会记住不同的框架,但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巨细无遗地完全复原当年的北京,那是不可能的。

    要建立自己的框架,首先要参阅百家观点,看看不同的人对这段历史是如何理解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基础,这个历史模型也是做不好的。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在现有的史料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各专业史及理论研究也都具有普遍意义。当然,我们做的是设计史学而不是考证学,因此,在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之后,我们更要思考模型后面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了一个猥琐的考证者了。诚然,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是件很主观的事情,然而,无须害怕主观,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总有他个人的观点、好恶、以至爱憎在左右着他。所以主观并不可怕,只是必须力求确立一个比较可信的主观框架就是了。

    我一直认为,研究模型的建构,首先要基于对历史的宏观了解,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史料,最后才能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这个模型不是狭义的、孤立的专业模型,而是对于历史的泛义认识。

    有人认为,把历史剪裁成自己模型的构件,拿着个人的框架来研究历史,就会不客观。首先我要声明,建构自己的历史框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虽然也有不少历史研究人员采用这种方法,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必须“放之四海”的“真理”,不过我自己在实践中觉得很好用就是了。何况,就我们每个人不算太长的历史经验而言,历史根本就没法完全客观。即便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评论背景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学历史一定会讲古罗马史,讲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对古罗马的解释也还是存在不一样的。所以无论是做中国传统纹样还是西方设计史研究,首要的一点是要清晰地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第二是必须有自己的模型,而且模型一定要很清楚。当然这个模型不能违背历史,不能捏造历史。包豪斯的历史,仅包豪斯档案馆出版的历史就有许多,浩如烟海的资料,单单是保尔·克利的个人日记就有很大一摞,康定斯基写了许多日记,这些东西总要有取舍,怎么取舍就靠历史模型,而模型建构的基础就是对于历史整体框架非常娴熟的掌握。

    对于研究生来说,建立一个自己的研究模型,是个挑战。靠老师教是教不出来的,要靠自己花时间把历史的大框架搞清楚。在当学生的时候,还在学习过程中,未必能建立自己的历史框架,但到独当一面,从事研究的时候,这就很有必要了。

四、理论和实践互为依托

    就设计类专业而言,脱离理论的实践,或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荒谬的。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本身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互为依托的关系。

    做设计不懂得理论,最终只能沦为匠人。因为没有能力从专业历史和理论中获得升华的力量,就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超越自身智慧的能力,难免最终堕入平庸。一个人专业水平的成长,需要不断吸收前人、他人的精华为己所用,也就是像牛顿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如果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这便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生存的价值。而前人与他人的智慧,就在专业历史与理论中。

    如果只懂得专业理论而不懂得具体的设计,这难免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嫌。设计的理论,无一不是和具体的专业设计相联系,不懂具体的设计而只会夸夸其谈所谓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往往太过空泛,很难有针对性,很难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及价值,难以给当下的专业状态以正确的评价,更不能奢望它能给专业的发展指明未来的方向。

    有的人长于理论而短于设计,而有的人长于设计而短于理论。这并不重要,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不能偏废。设计实践和理论本来就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发展而来的。在技术和人文学科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脱离设计实践的理论和脱离理论的设计实践都很难独立存在。



五、关于学术营养问题

    设计类专业是要求营养比较充分的一个专业。有些专业比较单纯,比如数学,但是设计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从汽车到服装、到建筑、到平面,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设计史论的研究人员特别要注意学术养分的补充。在知识的吸取上,千万不要使自己过多地受到专业的限制和单一研究方法的限制。既要有一个主攻的方向和惯用的方法,但是同时也要对其它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始终保持兴趣。因为设计是一个综合文化,不是单一文化。对于其它学科及专业的涉猎、学习,目的在于要让自己能够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了解设计,有了一个立体化的文化视野,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面建造一个立体的空间。

    一代国学大师傅斯年留学海外七年,可以说学贯中西。他在1928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提出了学科进步与否的三个标准,其三便是:“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做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可见学术营养问题早就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再说到包豪斯,所有中国写的书都只注意什么人到包豪斯讲学,但都没有注意到:曾经来包豪斯访问过的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ck)是一位大音乐家 ;而保尔·克利( Paul Klee)首先是个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画家,他甚至并不是一位设计师。这表明,历代的大师都很注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时代,如果还将自己封闭在研究专题的狭小领域里,时间长了,一定会严重学术营养不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补充学术营养,是自己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上面说到的五个方面,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过是自己长年工作中的一点积累而已。理论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纸上谈兵容易,要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就困难。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好了。
发表于 2008-6-27 03: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拿到一个学校的考试邀请了,看了往年人的经验,说是要对艺术史和设计史有所认识。之前也有尝试看这东西,一看就头就变八个大……现在恐怕不得不去再啃了。不过只剩不到两周的时间,也有些迷茫,不知道从何开始,怎么能用两周内有限的时间来理清大致的脉络呢。

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就跑题问问青城有没有好的办法和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0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这样去考的经验!纯理论瞎掰如下,供参考:

我设想,大约用一周时间翻看直接的史实,留个印象,如果平时有思考习惯,应该会自己产生一个模糊的脉络。一周时间整理一下思路,弄得深刻一点,可以参考书上的现成的说法,但是不要被牵着走。我想相对于国内的学校,在德国最好还是有自己想法,不用照本宣科。但是如果出语惊人,要准备好解释。
时间之类的不用很精确,主要是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候确实有些先来后到的隐藏关系,留心下。
如果只看中文资料,我想不要太局限在一本书上,资料来源要多样。看看wikipedia也是个不错的方案。
说起来只有两周,我这个方案会不会耗时太长了?。。。你也还要复习别的吧?

PS:你是去考K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7 06: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FH Augsburg的KD。被卡鲁hfg和其它几个学校拒了,现在唯一拿到的一个邀请……不管怎样抓住希望的尾巴吧。

wikipedia是个好主意!我想可以先还是找本简略点的书理清一下脉络,然后个别关键词用wiki扩展一下。毕竟时间的确很有限,可能还得看很多别的东西。有个人说口试还有可能涉及到基础政治常识……我很汗。还得花些时间去了解一些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我之前看杂志完全都不记名字的说。。。

谢谢青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8 03: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我想相对于国内的学校,在德国最好还是有自己想法,不用照本宣科。QUOTE]

国内的设计类研究生

不晓得都是在做什么学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8 03: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青城]我想相对于国内的学校,在德国最好还是有自己想法,不用照本宣科。[/QUOTE]

国内的设计类研究生

不晓得都是在做什么学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16: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关于历史,干脆贴下去:

----------------------------------------
一种历史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圣经·传道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贝内戴托·克罗齐
那些没有记载的,就未曾发生过。——Meier教授在设计史课上说的,应该是引用。


走调一下:
我上大学时,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这就是说,让历史事实按党性的原则来发生。凭良心说,这节课我没听懂。在文史方面,我搞不清的东西还很多。不过我也能体会到学者的苦心。
——王小波《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ps: 广告下新的个人站: www.axuan.d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15 18:02 , Processed in 0.0809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