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V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4|回复: 0

国内关于歌德学院的最详尽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08: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德国感兴趣的人恐怕都听说过歌德学院,但绝大多数只知道它是一个语言培训机构。今天起将分三次详细介绍歌德学院:历史演变,组织与任务,歌德学院在中国。保证原创,欢迎批评。
一.歌德学院的历史演变

1.歌德学院与德国学院(Deutsche  AKademie)的关系

歌德学院虽然建院于1951年,但它往往被看作是对1925年成立于慕尼黑,1945年被美国占领区政权解散的德国学院的延续。由此,追溯德国学院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联邦德国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之时即着手建立歌德学院的原因。

一战以后,德国不仅军事和经济实力损失惨重,在政治上也空前孤立。1923年初,原巴伐利亚驻巴黎公使冯.李特(Lothar Freiherr Von Ritter)在慕尼黑的一次社会名流聚会中谈到,法国在一战中从其对外文化宣传中受益颇多,德国也必须及早设立类似的对外文化机构,以便将来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认为,只有文化有可能成为战败的德国恢复国际声誉的一种力量。他的提议随即在德国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和响应,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德国一战的失败不仅有军事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被法国等敌对国家贬为“野蛮民族”而造成国际孤立的因素。设立对外文化机构的另一个考虑是,籍此对内传达给德国国民一个他们所缺乏的统一的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用文化政治的手段消除当时业已弥漫在巴伐利亚等地的分裂情绪。机构的名称模仿“法兰西学院”(Academie francaise),名为德国学院,于1925年5月5日在慕尼黑大学成立。为了让其赢得更多的关注,首先,学院组成了一个由100位艺术、科学、政治及经济界知名人士组成的院务委员会。为与学院的既定双重目标相一致,即:改善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及使得德国国民获得统一的文化认同意识,德国学院分为两个部门:科学部和应用部。科学部主要从事德国历史、德语、文学和民俗学、德国造型艺术、音乐、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用部的任务则是将科学部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以及向国外输出德国文化。德国学院起初针对的人群是在国外的德国人,从1929年秋开始目标人群转为外国人,对外工作的重点也转变为主要在国外设立德语语言培训班,1930年起,德国学院开始获得外交部的资金支持,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最终确定为在国外促进德语语言教学。

德国学院最初的德语培训班设立在巴尔干地区,主要原因是当地民族众多,需要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交流语言,德语由于地理和历史的缘由拥有很多优势。1931年学院先在Spliz和Sofia两地设点,1932年又增设Sarajevo和Saloniki两处,至1934年仅在巴尔干地区已有12所分校。德国学院高水准的德文培训大受欢迎,学校不仅提供一流的语言课程,还举办一些诸如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此外,每所学校都配有一间德文期刊阅览室。为了改变人们普遍觉得德语太难学的印象,以便更好地在欧洲推广德语语言,德国学院开始用先进的教学法在德国国内培训外国德语教师,1932年是德国最伟大诗人歌德逝世100周年,德国学院在慕尼黑新设一个专门用于定期培训德文教师的下属机构,这个机构最终定名为歌德学院,这不仅仅因为歌德是在国外知名度最高的德国诗人,同时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经济资助:德国学院与法兰克福的歌德协会商定,该协会将1932年在巴伐利亚州所募集的大量捐款中的1/3交给新成立的教师培训学院,前提是学院将被冠用歌德的名字。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43年10月,德国学院的分院不仅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甚至远及阿根廷和中国,欧洲大陆只有波兰及苏联由于德国二战中的种族歧视政策没有设立德国学院,1943/1944年度在法国各分学院学习德语的人数甚至远远多于1997/1998年度。德国学院在希特勒时代尽管也曾试图摆脱纳粹的政治影响,但终究难脱干系。

二战后,德国学院于1945年12月31日被美国占领区政权强制关闭。当时,德国被美、英、法、俄四国占领,国家独立主权丧失殆尽,但战争硝烟刚刚散去,随着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开始,文化又一次被赋予承载重塑德国“文化民族国家”形象,重归国际社会的责任。195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培训外国德语教师的歌德学院”作为一个所谓民间媒介组织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如前所述,歌德学院是原德国学院的延续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机构。首先,其名称是有意地沿用1932年3月同样成立于慕尼黑的歌德学院的名字,两者的使命也几乎完全一样,都是致力于培训外国德语教师;其次,在人员的延续上,很多歌德学院创建时期的工作人员都曾在德国学院工作过,直到60年代初期在慕尼黑总部及其他国外分院的工作人员中尚有25人有在德国学院的工作经历。歌德学院的首任院长Kurt Magnus也不例外,他直到1933年一直是德国学院评议会成员。此外,歌德学院最初使用的教材也是1939年Magda Gerken和Wolfhart Klee受德国学院委托编写的《gesprochenes Deutsch》。那么,为何1951年成立的机构最终定名为歌德学院,而不是德国学院呢?当时至少有这样的考虑:德国学院的名字容易使人想起一段并不令人愉快的历史,而歌德学院则无此天生缺陷;1949年在法兰克福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德国语言和诗歌学院的机构,其德文名称与原德国学院十分接近;最后,沿用歌德学院的名字,因其与原德国学院的下属机构——歌德学院从名称到工作内容完全一致,已足以令新成立的机构取得原德国学院遗留的财物、教员及其他资源。

2.歌德学院发展的三个阶段

歌德学院从1951年建立至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与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调整相一致,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第一个阶段(1951—1969),属于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务是文化自我宣传,树立“文化国家”形象,淡化因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而给各国留下的好战形象,从而逐步取得外国的好感和信任。围绕着这个中心的文化政治目标,歌德学院开始了整个系统的新建和重建。歌德学院成立初期,正是美苏冷战开始之时,东、西德分别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在此背景下,阿登纳(Adenauer)政府的外交政策选择了紧密依靠西方联盟,对东方国家持强硬立场的政策,这种向西方一边倒的所谓“西方政策”也直接影响了歌德学院的发展方向。1951年歌德学院在慕尼黑成立,随即于1952年便在希腊的雅典开设了第一间国外分院,1953年开始举办外国德语教师进修班。

这一阶段开设分院的目标国家大多数在西方国家及有学德文传统的南美地区,随着50年代末联邦德国经济的起飞,歌德学院也扩大了宣传半径,开始在亚非国家如埃及、巴基斯坦等设立分院。引人注目的是,整个东欧地区和德国向来非常看重的巴尔干地区竟然没有一间分院,这与德国当时对整个共产主义世界的敌视政策密不可分。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以及1962年的古巴危机也都将阴影投到了执行对外文化政策的歌德学院的发展上,在50年代学院最初只开展单一的德语语言教学工作,60年代冷战升级后,1961年起学院又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即文化宣传活动。尽管政治宣传仍然被排除在学院的工作之外,但关于西德当前社会、科学、艺术的介绍越来越多地成为主题,而不再是以永恒的德国传统为中心,在冷战中文化成为西德与东德相区别的工具。

第二个阶段(1969—1990),这个阶段可称为缓和时期,以1969年10月社民党主席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的上台执政为标志。他制定了旨在以“接近求转变”的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及东欧各国的外交关系。由于政府奉行的是缓和政治,而不再是体制的竞赛,对外文化政策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和对外政治和对外贸易同样重要的勃兰特所谓“德国外交的第三支柱”。作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德国最大媒介组织,歌德学院也获得了政府在价值上的更多认可。德语更多地成为载体,而不是在歌德学院国外工作的目标。这一时期,“文化”的概念被大大拓展,“文化”涵盖了除政治和经济之外的各个方面,如语言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艺术,出版传媒以及社会环境等,这首先意味着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介绍都同样重要,其次,歌德学院比以前更多地展示德国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任务领域的巨大拓展使它与官方的外交政治比以前贴得更近了,同时,学院工作内容的独立性也通过与联邦政府1969年签署的关于其法律地位的合作协议以及最终于1976年签订的框架协定而得到保障,可以归纳为:战略上纳入联邦外交文化政策及法律上自治地位的确定。这一时期,西德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蒙古、越南、古巴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与此相一致,作为对外文化政策的载体之一歌德学院的设立使得这种友谊具体化,如1970年在南斯拉夫,1973年在克罗地亚,1979年在罗马尼亚相继设立歌德学院分院。

第三阶段(1990年—),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德国的统一昭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歌德学院开始在中、东欧大量设立分院,仅仅从1990年到1998年在这些地区就新设11间分院。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东德重建投入大量资金,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很多承担对外文化工作的所谓媒介组织的经费被大幅消减,一些机构被取消或合并,如总部设在波恩的国际交流中心(Inter Nationes)。国际交流中心创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联邦新闻局,主要致力于在国外通过发行书刊、音像制品,推广、宣传德国及促进德语翻译工作,于2001年正式被并入歌德学院。歌德学院的经费也是逐年下降,至2003年整个预算下降达11%,虽然学院每年从外交部和联邦新闻局得到的经费总额超过2亿欧元,但仍然远远不够,由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分院关闭,如加拿大的温哥华分院,巴基斯坦的拉荷尔分院等,单是1999年一年就关闭了国内3家和国外9家分院。时任德国外长的菲舍尔曾说:“在世界各地广泛设立机构,无处不在的对外交文化政策虽然是值得推崇的,但却是国家经济上无法承受,因此必须有所选择。

歌德学院目前工作的重点地区除了欧盟、俄罗斯及中东欧国家外,还包括中东、东亚和伊斯兰国家,其中,与伊斯兰国家对话已成为歌德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在2003年阿富汗喀布尔分院重新开放)。此外,在工作的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输出”德国语言文化外,学院也越来越多地从世界各地“输入”文化,如每年邀请大批各国艺术家、记者到德国演出、访问;在与国际交流中心合并后,国际交流中心的原有的核心业务如出版书籍、杂志、音像制品及翻译工作等也转到歌德学院。

3.小结

纵观一战以来的德国历史,歌德学院及其前身德国学院作为一家法律定位上的民间媒介组织一直是德国国家对外文化政策工作的重要执行者之一,其核心任务是推广德语,弘扬德国文化,全方位展示德国形象,以平等对话为前提进行文化交流,其发展历程与德国国家命运密不可分,主要经济支持来自联邦外交部,工作内容,领域完全服务于整个国家外交形势的需要,其实质并不是一间私立的德语语言学院,而是一家带有浓重官方色彩、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文化机构;语言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BCDV网站,版权所有:北京佳景时代文化有限公司 ( 京ICP备19037940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322 |||| 工信查询网址: https://www.beian.miit.gov.cn )

GMT+8, 2024-11-25 21:22 , Processed in 0.08075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